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823节

内阁都在关注着税制改革,韩琦所说的确实是事实。

“韩阁老此言差矣。朝廷度支持平,吏员的收入并无增加,这部分朝廷亏损的,实际上转化成了子民的收益······不再缴纳名目繁多的杂税,其实就是收益增加的体现。”

韩琦懒得跟王安石争辩。主要也是觉得他说的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这样的争辩无伤大雅,不管是赵曦还是富弼,都没有制止。今日议事,本来就不是针对税制改革的成效和提留问题的,国营寺薛向那里,每月都有详尽的奏报,供内阁大臣审阅。

新税制的运行,诸位内阁大臣都了解,也都基本上认同了新税制。至于是不是承认这是由王安石倡导的,那就另说了。

今日的内阁议事,是赵曦针对入夏后连续几次的大雨而召集内阁议事的。

黄河,一直是国朝的大患,入夏后的几次暴雨,黄河水位几乎是以肉眼看得见的速度在上涨。防洪,是当前国朝最为紧要的政务。

庆历八年六月,黄河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此为“北流”。一十二年后,嘉佑五年,黄河在商胡埽下游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此为“东流”。

自嘉佑五年后,黄河虽然没有出现改道的大泛滥,但是,年年防洪,年年有灾情。

看今年连续大雨的情形,防洪形势相当严峻。而黄河在汴梁的这一段,完全就是悬河,黄河大堤的高度已经远远高过了汴梁城。

“官家,自水泥产出以来,每年的旱季,朝廷都在修缮堤坝,不仅仅是加高了堤坝,甚至对薄弱环节,直接重修了堤坝。以水泥的牢固性,汴梁堤坝万无一失。”

“去岁,在北流之滑州以东,东流之东明以东,地方州府均对河滩进行了疏浚。虽然今年雨情严峻,臣以为有水泥的牢固,应该不会有什么险情。”

水泥?别说是这个时代这种没标号的水泥,即便是后世,真正的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堤坝,也有溃坝的情形。臣工们相信水泥,赵曦可不敢对水泥放心。

“司天监怎么说?麟府与河东的降水量如何?”

接下来的天气情况,以及上游降水量,才是决定黄河是否在下游出现险情的主要原因。这一点赵曦必须得清楚。

“司天监认为,雨情短期内不可能得到缓解。从河东路和麟府二州传来的奏报,河东路和麟府也是连降大雨!”

这不是好消息。气氛有点沉重了。虽然现在的司天监比后世的气象预报更没谱,但是,事实上防汛防洪的形势已经相当严峻了。

“官家,通知下游州府的诏令已于前日下达,相信下游地方州府会有相应的应对。每年防汛,地方州府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话虽这样说,富弼心里也很忐忑,应该说内阁大臣都有些忐忑。

无法知晓再往上游的情况,从河东和麟府的情况看,这几乎是整个黄河的流域普降大雨了。

接下来,不仅仅是下游的问题,就是汴梁也处于险情中了。

再说了,最早用水泥修缮的堤坝,距今已经十多年了,没人知道这水泥的坚固能持续多久。

“明日巡坝!”

赵曦还是决定亲自去看看。

第641章 巡坝

不是内阁大臣不劝阻,是官家在这类事情上相当的执拗。

不仅仅是内阁大臣,就是内苑的宫妃也劝了,没用。

老天并没有因为天子出行而放晴,还在继续着延续多日的阴雨天。雨水打在马车顶,很有节奏感,声音也很柔和,可赵曦听着很烦。

前一世,赵曦是北方人,根本就没有过防汛防洪的经历。他对防汛的认识,只是每年在特定时期的文件内容,还是走马观花的浏览,没有任何印象。

对于黄河,他的了解仅仅是母亲河的称呼,还有听说的几次泛滥·······

再下来,就是爹爹当政时,黄河改道时造成饿殍满地的听闻。

赵曦前世接受组织教育多年,虽然他尽量融入了这个时代,但他是真做不到对于子民受灾而无动于衷。

“尽力吧!”赵曦感慨的有些无奈。

“官家是否亲自巡查堤坝,对堤坝本身并无任何作用,这又是何苦呢?即便需要巡坝,我等难不成还会欺瞒不成?”

官家巡坝,内阁大臣一个不落的得陪着,这是态度。

韩琦这个嘴刁的还没开口,张方平倒是先牢骚了。

也是,官家一个北方人,又是在宫内长大,在这方面,真不如他这个曾经在蜀中任职的内阁懂防汛。

可是没办法,好说歹说,谁也没把官家劝下来。

“我们是表态度,官家又何尝不是表态度?”

这话……基本属实。

“这工坊城的雨衣到底如何?不行了我还用蓑衣。”

说到这个,就得多说说了。

这时代防雨,多是雨伞,还是油纸伞。蓑衣算是单人防雨的器具。

赵曦为此,让工坊城用油纸做成斗篷式,或者后世雨衣式,想替代蓑衣。

结果很不理想,油纸由于是刷过桐油的,所以特别僵硬,做雨伞可以,做成雨衣不随和,不贴身,不管是收拢,还是防雨,还不如蓑衣。

本来赵曦已经不抱希望了,以为在塑料出现以前,后世的那种雨衣根本无法实现。

很偶然,赵曦在批阅岭南奏章时,不小心打翻了宵夜的牛乳。牛乳撒在了奏折上……

本以为奏章应该彻底废了,结果当内监忙乎着收拾干净后,赵曦居然发现奏折依然如故。

于是,赵曦便令人采买了岭南的这种纸张,听说叫谷纸。

经查阅资料,原来这种谷纸三国时期,便在江南流行,因为它的防水性较好,江南的贵族常用这种谷纸书写信件,誊抄经典。

首节 上一节 823/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