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211节

车旅疲惫,队伍从平里市向东走了一半路程后,先在附近一处名叫小河溪的集市落脚休息。这处集市地位不及平里市和大城潭镇重要,红队也还没在这建立起闯军的秘密据点来,萧维崧便自掏腰包,让大伙到茶肆休息休息,午饭时间则到集市中心的饭铺打牙祭。

明末湖广一带的淮盐、粮食和竹木大宗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以汉口镇为中心的一大批新兴集市。

这些集市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行政级别上都特别低,像汉口镇号称天下四大名镇之一,粮、盐、油、茶、皮、药材、棉花、广杂货等无一缺少,人口稠密、工商秘籍,但行政等级上连一个县城都不是。

小河溪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集市里,也挤满了各地的商人。方圆不过数里的村墟聚落,却令人满目琳琅,湖南和鄂南的茶叶、汉水流域的棉花和布匹、吴越的丝绸和海产品、晋陕的牛羊皮毛、安徽的文房四宝、赣闽一带的瓷器、云贵的木耳生漆等等,商品之多,几乎使人眼花缭乱。

萧维崧还特别注意到一群操河南口音的商人,因为这些年来河南的灾荒实在太严重了,十几年来,年年都有水、旱、虫、震、疫的大灾。中原商人们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南下湖广经营,别说是有点资本的商旅,连已经一无所有的灾民们也都削尖脑袋往外钻,只是灾民变成流民,除非被闯军这样组织起来,大多数都在半道上自己饿死死光了。

那些河南来的中原商人很多是从怀庆府过来卖药材的,萧维崧本来也是江西药材商出身,又是说书宗师柳敬亭的弟子,能说会道,不过攀谈几句,就和这群河南人打成一片。

他们大多都在谈论近来官军和“流寇”大战的传闻,湖广闯军和中原闯军分开也有一段时间,随州方面对开封那边的具体战况也不甚了解。

商人们所说的虽然大多都只是流言,很少有人掌握着完全可靠的一手消息。但是比起在湖广这边的闯军,他们的消息肯定还是新多了,在萧维崧刻意引导、打听之下,商旅们便把李自成的近况传闻原原本本道来一遍。

综合他们的消息来看,李自成和罗汝才在九月自桐柏山北返以后,大军越过南阳、汝宁二府,径直奔往开封。当时官军的主力都还集结在湖广一带,开封方面只有河南巡按高名衡组织的一些社勇,根本无力对付闯军的主力兵马。

不得已,傅宗龙只好率领官军主力星夜驰援北上,他为了赶在闯军之前冲回开封,丢弃了大量辎重火炮,队伍又在长途行军中被拖得疲惫不堪。而闯曹联军则在项城以逸待劳,罗汝才伏兵于密林,李自成则亲自率领少量兵力到泥河诱敌,官军渡河追击时遭到曹营伏兵的袭击,溃不成军,死伤无数。

而闯曹联军则在项城之战胜利后,俘获不可计数的器械装备,又收编了近万人的降兵。官军这边由于傅宗龙在项城之战战死,贺人龙又奔逃回陕西,群龙无首,只能将兵力猬集到开封死守待援。

李自成则以一部兵力包围开封,主力大军则汇合了袁时中、李际遇、沈万登等河南民军,连克陈州、归德,扫荡豫南,一月之间连下十余州县,兵力物力又获得了长足增长。据说闯曹联军现在的战兵数目,已在四万人到五万人之间,实力之强劲,令崇祯不得不令新任三边总督汪乔年,不惜一切代价,抽调全部秦军主力出关迎敌。

“汪总督的近况如何?闯贼围攻开封这么长的时间,也不知道城内的情况怎么样。”

在李自成围攻开封的同时,汪乔年也在西安组织人马准备出关救援,崇祯给了他调动全部秦兵劲旅出关决战的巨大权力。可即便如此,汪乔年还是畏缩不进,他深知闯曹联军经过项城大捷以后实力倍增,深怕自己重蹈了傅宗龙的覆辙,便借口贺人龙等镇不听命令,逗留洛阳一带,迟迟不去解开封之围。

又有商人同萧维崧讲道:“谁都知道汪总督怕自己成为第二个傅宗龙,他的这点小心思皇上岂能不知?听说皇上已经是一日三四道金牌地催促他进兵出战,汪总督为了尽量拖延出兵的时间,就思路大开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谋。”

萧维崧耸了耸肩,不以为意地说:“汪总督手下能有多少人?我估计大概还是贺人龙、牛成虎两镇为主,或许再添上郑嘉栋几支兵马。可是流寇今非昔比,实力日增,不知道制台大人能够想出什么妙计来对付闯贼?”

“这位掌柜有所不知,”那名商人刻意压低了声音,做出一副神秘莫测的样子,勾起了萧维崧等人的好奇心,“这件事在西安和洛阳已经传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实在是一招不得了的妙棋。”

“哦?”

萧维崧和几名卫兵互相看了看,神色都变得慎重了起来,汪乔年究竟想出了什么对付闯军的良策?

第243章 赤蛇蜕皮

商人嘿嘿一笑,指着西北面的方向说:“人们都说是汪总督奉皇上的密旨所为,不过以我的估计猜度,按照制台大人如今的处境,这更像是制台为了应付皇上而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兄台不要再卖关子了吧,总督的秘策究竟为何?”

“哈哈哈!这消息其实在陕西和河南已有很多人都知道了,算不得什么秘策。”话是这样说,但商人还是一副故作神秘的样子说道,“不过是制台大人令米脂知县边大绶,将闯贼渠魁李自成的祖坟掘掉了。”

“啊!”

闯军弟兄们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无不为之震骇。他们虽然是李来亨的嫡系,但在情感上也认可李自成的大元帅地位,突然听到李氏祖坟被挖掘的消息,当场便有不少人失态。

有些兄弟搞不清楚李来亨和李自成的关系,也以为李氏祖坟同样是李来亨的祖坟,就更加出离愤怒,几乎当场要拔刀出鞘。

萧维崧急忙用眼神安抚卫士们的情绪,他皱起眉头,小心翼翼问道:“挖掉李氏祖坟,这样的手法多少有些不太光彩。当今皇上乃是古来少有的圣君,为人恢弘大度,怎么会同意这种手段呢?”

“当然,朝廷大概也知道这种手法不够光彩。汪总督在西安是秘密行事,不许外传。只是这种事情,凑热闹的人实在太多,说是秘密行事,其实立即就穿得满城风雨了。人们都说李自成的祖坟被掘掉,闯贼覆灭一定在即,大约制台大人见到这个消息居然使得人心为之振奋以后,也就不再刻意隐瞒。”

“天下大事怎么能系于鬼神之身?总督大人糊涂啊,难道挖掉闯贼的祖坟,那几万流寇就会自己跳河自杀吗?”

萧维崧摇摇头,但他心中也感到这个消息对闯军的士气和情绪一定会造成很大影响,便又慎重问道:“兄台是否知道这挖坟之事的具体细节呢?”

“嘿,这件事情在西安和洛阳早就是人尽皆知,过几日估计湖广人也全要知道,与你说说也无妨。”

商人笑了几声后,一口喝下大半杯茶水,他口才甚佳,看起来不像商人,倒更像是一个有功名在身的文人:“听说挖坟之事是由米脂知县边大绶亲力亲为,他找了同李家有仇的一户艾姓乡绅,探访到了李自成祖坟的位置,亲自带兵挖掘。”

“传说李氏祖坟的坟墓里有一盏铁灯,灯光还没有熄灭,灯前一块木牌上写了一行字,说是什么此灯不灭、李氏长兴。边大人看到以后,当场就把这盏灯给吹灭了。不过大家传得更多的一条消息还是那条赤蛇的事情。”

“什么赤蛇?”

“好像是说闯贼祖宗的棺盖被撬开以后,里头的尸体全身长满黄毛,脑骨后有一小洞,有铜钱那么大,里边盘了一条小赤蛇,约有三四寸长,长着两只角,飞了出来,飞了一丈来高,向着日光吐着舌头,连吐几次,就落下来死了。”

这条传说让闯军将士们的心中更加忧虑,毕竟此时大多数人还是易于相信这一类富有神话色彩的谣言。

就是连萧维崧心中都觉得,如果事实真的像这商人说的一样,李自成的祖坟中真点着一盏灯,还有一条小赤蛇,如今灯被吹灭了,赤蛇被弄死了,闯军的前途是不是就完蛋了?

他本人不大相信鬼神之说,可也相信绝大部分人还是会因为这件事产生很严重的负面情绪。

商人接着说:“那条小蛇死了以后,好像五脏六腑直接化干了,只剩下一层蛇皮和一点头颅骨。边大人将那点东西蜡干了以后,先送到西安,后来汪总督又转送去了京城。”

萧维崧正忧虑中,突然听到商人提到蛇皮,他心中一动,立即问道:“蛇皮?你是说那条赤蛇还剩下一点蛇皮吗?这消息传得广吗?知道的人多吗?你确信无疑在西安和洛阳流传开来的传闻中,都有提到剩下蛇皮这一点吗?”

萧维崧连续发问,让那商人一时间都不能回答过来了,他眯起眼睛上下巡视了萧维崧一番后,缓缓答道:“我记得不大清楚,在陕西和河南流传的故事里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提到蛇皮。不过我想这种传闻,传开以后细节上总会有以讹传讹的部分,做不得数。”

“好,我已明白了,谢谢几位兄台的解惑。我本来就很想做河南的生意,如果这条消息属实,那么看来闯贼被平定的日子指日可待咯,我们很快就能重回河南做生意了。”萧维崧因为蛇皮这件事心中稍微放松了一点,笑道,“这是一条天大的好消息,几位兄台,今天的账就算到我头上,也算答谢一番。”

那几名商人都站了起来,拱手感谢萧维崧的慷慨。

等大家吃饱喝足以后,萧维崧带着卫兵们回到车队里,立即对一名最熟悉的闯营兄弟吩咐道:“你立即赶回随州城,去给节帅和乐山先生带话。”

那人问道:“是要把大元帅祖坟被掘的事情带回去吗?”

“是也不是。”萧维崧笑道,“李氏祖坟被掘掉的消息你要原原本本带回去,然后再同节帅、乐山先生反复强调一点,那就是现在到处流传的故事里有个版本,说赤蛇死后是剩下一层蛇皮的,这一点你一定要记得强调。”

卫兵疑惑不解,不明白这有什么重要。

但萧维崧知道李来亨和方以仁一听就会明白,不管边大绶挖掘李自成祖坟的时候,到底真的有没有什么赤蛇异象存在,只要传闻扩散开,就很可能影响到闯军士气。

可是现在流传的故事版本里,赤色死后留下蛇皮这一点很值得做一番文章。只要闯军这边强调蛇皮是赤蛇蜕变下来的外壳,就可以将舆论从李氏王气已断,扭转到赤蛇蜕皮重生化龙这一点上了。

“看来大元帅在河南的势力已有极其巨大的发展,官绅们虽然制造出所谓赤蛇被杀的传说出来打击闯军士气,但也说明即便朝廷之内,都有很多人开始感到闯军的确存在争夺王气的可能性,而不再视为一股简单弱小的贼寇。”

首节 上一节 211/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