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210节

可是军营中的将士们却人人心中火热,李来亨虽然只是刻意进行一番作秀,但依旧让赤城的闯军战士们为之沸腾。

大家都为冒着秋雨、亲自来分发被褥的李来亨所折服,许多士兵尽量凑到了大帅的近处,有一些人是将要选入随营学堂的熟面孔,不少人起义从军的资历比李来亨还要多好几年;还有很多张看起来至多只有十五六岁的稚嫩脸庞,这些人大多是闯军收留的孤儿,也有一些人是闯军牺牲将士们的子弟。

初次以外,还有许许多多不同模样的面孔,有稳重干练的老兵,也有冒冒失失的新人,有从陕北流转到随州的老兄弟,也有在湖广刚加入的新伙伴。

边军、流民、佃农、奴仆、马夫……

闯军这个团体,虽然还有着种种的不足,虽然不过是一群由陕北边民、失地农民、逃亡驿卒、溃散士兵聚合起来的乌合之众。

可就是这样的一群乌合之众,却拥有着一种充满勃勃生机的朝气。就像是从青苔岩石最深处生长出来的嫩苗,或者像是初春时从瑞雪寒冬里降生的野草一样,这种朝气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可能性。

李来亨站在军营最中间,他心中几乎为自己这番作秀感到惭愧,这一张张炽热又真诚的面孔,这无数将自己尊奉为一个伟大统帅的战士——李来亨配得上这样赤城的闯军吗?

当然,以李来亨的脸皮之厚、说服自己的能力之强,他还是立即清醒了过来。

并且还能够迅速调整心态,故作姿态,在风雨中将毡笠取了下来,使得他的束发和脸庞为雨水所打湿,一手拍在胸膛上,大声说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几千年前,曾经在闯军发源地陕西唱响过的歌谣,它的意思是说一支军队中的所有人都是手足、都是兄弟、都是同袍。”

“现在的闯军,不止有秦人,还有中原人、还有湖广人。但只要加入闯军,这个大熔炉就会把你变成我们手足同袍的一份子。只要闯军的大旗不倒,我李来亨便在此起誓,无论到什么处境,我都一定不让兄弟们再受饥寒之苦,我们有饭同吃、有衣同穿,一定能打出一片新天地来。”

“欲求生富贵,必下死功夫,来日大战就看诸位了!”

李来亨说到最后已经变成扯着嗓子在声嘶力竭的怒吼了,他几次破音,终于把话说完。风声和雨声淅淅沥沥夹在其间,但所有人都听得很清楚,每个人的心中都被李来亨的话语鼓舞起了新的斗志。

银链般的闪电在空中烁烁划过,雷声轰鸣,让李来亨心中都为之一颤。

军心可用、军心可用……

闯军现在是兵强马壮,短暂时间内后勤辎重也全无忧虑之处,只等郭君镇等大将回到随州,就是闯军出兵拿下枣阳的时候。

“风雨已起,闯军要动一动了。”

李来亨将轻裘卷在身上,一手提着毡笠帽,另一手遮挡在额前,对白鸠鹤笑道:“鹤爷,咱们现在要铸炮造铳还很为难,但制造火药在条件上来说应当不再成难题了,你们百工衙、军器院那里都要快些将制造火药的事情提上日程。以后我们将守土不流,火药对攻城和守城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一定不能短缺。”

他转身离开,在风雨和雷电中还有许多闯军将士远远望着这位还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大帅。人们的脸上都带有一种最为淳朴的热情和信任,两年前那个快要饿死的民夫,两年后已成为了数千人心目中一位真正领袖。

等走远以后,李来亨才暗暗喘了一口气,嗨,这雨下的这么大,早知道还是应该戴上蓑衣斗笠才对啊!

雨声淅沥,雷声不断,雨点打在飘落的枯叶上,分外地响。风声缓一阵,紧一阵,时常把雨点吹进帅府中去,帅府的中堂有一只香炉,这时候也被秋风和雨点弄的叮咚作响。

只是李来亨的神经十分大条,再加上花了半夜时间给将士们分发被褥,此时他的身体也已很疲惫了。屋外、窗外的雨声没有打扰他的睡眠,少虎帅闭上双目,做了一个很深远的美梦,在梦中的世界里,他终于走到了京城、走到了山海关,走到了沈阳。

大梦谁先觉?但人生也不过醒时梦一场。

在随州的这场秋雨之外,郭君镇和张皮绠又在大别山攻破了一处官绅山寨。大别山南山势崇隆,蜿蜒伸展、山形奥折起伏无端,宋元明季,这里每为政治风云旋转之区,社会矛盾纠角之地。郡民久经战争风暴的磨炼,养成沉毅果决,勇敢顽强的精魄,富有奋力抗争的传统,危难时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

当地百姓久沐战斗之余风,在元末时便多有义兵兴起,麻城附近的天堂寨更是历史上徐寿辉、彭莹玉、陈友谅等天完红巾军政权兴起之地。

革左五营、西营、闯营,渐次入鄂,都从大别山南麓经过。当地官绅自然开始利用起了山区中丰沛而强大的山民资源,造成了实力颇强的几十股官绅武装。

但是他们不像麻城的沈庄军那样,有原任甘肃巡抚梅之焕这等人物从中联络组织,不过一盘散沙。其军虽众,其势虽大,可在郭君镇的分化打击之下,根本不堪一击。

郭君镇对付大别山南麓的寨兵,第一招就是直接攻打他们之中威望最高、势力最强的一家山寨牛心寨,并刻意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术,引诱其他各家山寨集合兵力前来支援解围。

可是这些寨兵守一守山寨还可以,要野战机动就比闯军差太多了。多路并进合击,这是连正规明军都经常玩砸的战术,何况是仓促草就的大别山寨兵呢?

虽然前来解围救援牛心寨的山寨多达十六家,寨兵总数亦有三四千人之多。可是各路寨兵互相不能协调,抵达牛心寨附近的时间也各不相同,郭君镇抓住这个时间差,利用闯军野战机动的优势,就在牛心寨附近围点打援,将添油式上来送的寨兵全数吃掉。

一战击溃四倍于己的大别山寨兵,闯营军威立即震烁一方。

这场大捷以后,牛心寨寨中的奴仆、佃户便杀死各家搢绅领袖,开门出降。虽然还有不少山寨尚保有一定实力,但他们大多自觉兵力远不及牛心寨和解围援军强大,便暂时接受了郭君镇分发的招讨使、游奕使等虚名头衔,在表面上顺从了闯军的统治。

不过郭君镇也没有那么傻乎乎,闯军主力不可能长期驻守在牛心寨附近威慑各家山寨,迟早要调到别处参与大战。若他轻易放过这些自保的山寨,保留大别山南麓山区的现状,一旦闯军主力被调走,后方必然沦入官绅手中,叛变蜂起亦不在话下。

郭君镇采用的办法是利用地主和佃农、庄主和庄客、主人和奴婢之间的矛盾,煽动佃变、奴变。他给不少佃变首领发予闯军的招讨使官职,使其斩杀旧主、夺其山寨,成为闯军布置在山区中的有力据点。

这种颠倒尊卑、以下克上,使得搢绅沦为编户的做法,当然让不少寨主忍无可忍,出兵围攻那些佃变首领占据的山寨。

但这结果也正是郭君镇引蛇出洞想要达到的目的,他利用闯军主力尚驻扎在此的机会,引诱那些表面上臣服的寨主一个个自己跳上前台,随即便和佃变首领们控制的山寨武装合作,将这些叛乱寨兵一一消灭。

这样又花了十来天的时间,郭君镇在返回随州以前,已经将应山县、牛心寨一带的局势彻底平定,给留守当地的闯军兄弟留下了一片相当安定又无隐患的新晋根据地。

昨晚那场大雨过后,应山县附近已经升起了大太阳,郭君镇用手挡在脸前,笑骂道:“好家伙,昨晚凉了一夜,结果是秋老虎来了吗?”

张皮绠则打马走在一旁,他那张过分稚嫩的脸庞现在看起来也成熟稳重了不少,张皮绠甩了甩马鞭,笑着催促说:“少虎帅一再催促咱们尽快返回随州,想来是要大干一场了吧?”

“大动干戈是一定的!我们是战胜之军,正好用平定牛心寨的余威,去试试刀。”

第242章 小河溪集市

郭君镇和张皮绠将原本驻扎在应山县和牛心寨的闯军野战部队多数带回了随州,只在当地留下了二百多名老本劲兵,再加上较为可靠的六七家佃奴山寨协助,维持了一个较为安定的局面。

当近千名闯军老兵从应山县赶回随州时,在随州至黄、麻一带的大道上,另有一群人正在向着相反的方向赶路。

为首者就是执掌闯军战利品外销渠道的恳德记大掌柜萧维崧,这位年纪尚轻的药材商,行商经验却已经十分丰富了。江右商帮深耕湖广多年,掌握着药材、粮食、布匹等等杂货销往江南的渠道,作为江西籍贯出身的商人,萧维崧自然也对黄麻一带的商业脉络了若指掌。

他手下有二十多名同闯军没有干系的苦力民夫,另外还有五六名闯军牌刀锐士作为护卫。这些人赶着近十匹马的大车队,先到距离德安府府城安陆最近的一处集市平里市销售货物,在当地设置好商铺据点以后,便又带着剩下的贵重物资,过滠水,到大城潭镇销售。

大城潭镇东临滠水、南倚小寨山,隋唐时,此处叫朱城寨,后因在滠水河深潭旁修筑了一座新城,所以改名叫大城潭镇。

滠水水道十分发达,不但河宽河深水清,且离长江近便。大城潭镇濒临滠水,不但筑有石城,且有宽阔的护城河,水陆交通便利,便成为了黄州府和鄂北地区最佳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不过对闯军来说,大城潭镇本身便利的商业条件倒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此处距离麻城甚近。黄安、麻城一带的官绅富商几乎都在大城潭镇拥有店铺,这里情报汇集、消息灵通,许多商户都和沈庄军存在着密切联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只要利益足够,这些官绅富商自然会把勒死沈庄军和梅之焕的绳子卖给闯军——若是充分而自由的市场竞争,绳子的价格还会更低呢!

萧维崧带着这支车队,押送大批贵重货物到大城潭镇,就是为了在那里建立起红队和恳德记的新据点来。并通过这条新渠道,为李来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打好基础。

首节 上一节 210/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