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236节

第二点,划分征兵军区,营庄新法的推行已经大大强化了闯军对湖广地方的控制力,而且“营庄”本身已经在自然村的基础上区划出了比县级更基层的行政管理区划,征兵军区可以直接沿用营庄的行政区划;

第三点,统一后勤,提高士兵待遇。士兵的具体生活待遇,李来亨是同方以仁还有闯军许多老兵老将,一起协商了很长时间才暂时定下一个标准:士兵每月口粮为米三斗、生活津贴为银一两,家属每月口粮米一斗半、生活津贴为银五钱,骑兵和炮兵还有另外的专门费用。

征兵新法和营庄改制同时推行,闯军在财政和人员方面都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光是一年的粮饷支出估计就要有十万石之多。

所以李来亨才急匆匆用“公私合营”,来从黄麻士绅身上再剥一笔钱出来。

“夹袋无人啊,即便谷可成带来几百骨干来帮忙。可是营田使系统、招练使系统,都要吃掉一大堆人。这边闯军还要扩军到二万人,各级将领又很吃紧,到处都缺少人手,就算把一个人拆成三瓣使用,都嫌不够啊!”

李来亨心烦气闷,他让张皮绠去把方以仁叫来,自己手下可以商讨事宜的筹划之士数量确实过少。

为了便于帅府的办公,帅府属官大都居住在这附近,所以没一会儿的时间,方以仁便匆匆赶了过来。李来亨叫他入座,先喝了两口茶,才问道:“乐山,闯军连连扩军,粮秣饷银方面压力大不大?我们总要量力而行。”

粮秣饷银这些具体事务主要是由都营田使白旺、支度使白鸠鹤、支度副使张玉衡三人负责,但是方以仁作为执掌机要的掌书记,对各方面的情况也都了然于胸,所以他马上就能井井有条地为李来亨分析了前营各部的后勤状况。

“禀告府主,各部粮饷尚不缺少。现在最大的问题,一是铳炮、盔甲制造之费居高难下,支度使所辖的百工衙和军器院都很缺少有经验的工匠,刀枪盔甲还好一点,鸟铳、火炮的制造就特别困难。”

“咱们还是草台班子,到处都缺人,只能先咬牙应付一阵子。”

李来亨一想到干部问题就头痛欲裂,现在闯军摊子铺得太大,营田系统、征兵系统、军队系统,哪里都缺人。相比较营田、征兵、军队的重要性,装备制造这块只能往后排一排,所以人力资源的缺口也就最大。

他之前还曾经指示过白鸠鹤,要求军器院优先把红夷炮和鸟铳仿制出来,好推行闯军武器的标准化。沈庄军曾经从广东那边采购来一批自生火铳,也就是燧发枪,李来亨原先还想仿制自生火铳,但技术难度太大,只好先退一步。

可是现在看来,军器仿制问题重重,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手不足。

方以仁接着说:“除了军器问题外,第二点问题就是水利之事。”

“水利之事?”李来亨挥挥手,连连摇头道,“我自然知道湖广水网密布,水利对于农耕的重要性。可现在丁启睿、左良玉即将回楚,哪里有多余的精力去兴建水利?乐山,你怎么这样分不清楚轻重?这种事情只能先往后放一放呀。”

方以仁苦笑道:“府主有所不知,近年来湖广一带本就多有旱涝之灾。每到二三月间,长江冰雪消融,水位都会大大升高,眼看春汛在即,我们若不多做准备,恐怕这段时间来对德安府、黄州府的经营,都会被洪水冲成白地。”

啊!

春汛洪水……李来亨心中痛骂自己怎么会忘了这么一件事,湖广还算好,但是黄河啊黄河,河南的桃花汛可比湖广这边严重多了。

现在汪乔年败死、左良玉兵败回楚,河南只剩下开封一座孤城。如果开封督抚,按捺不住,利用桃花汛决堤灌水,闯军主力很有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更糟糕的是,如果开封督抚向后世历史上那样成功决堤,把河南变成黄泛区,那中原闯军在河南的经营就将全部成为泡影,李自成也只能南下湖广就食。

于公来说,李来亨不可能坐视闯军因桃花汛遭遇重大损失,使得开封被洪水淹没;于私来说,如果河南糜烂成黄泛区,闯军全部到湖广就食,李来亨也难以供给。

他心中大急,立刻便叫来谷可成,让他派人返回河南,一定要提醒李自成,万万小心开封官绅在狗急跳墙之下,挖开黄河大堤,将河南化为黄泛区。

第273章 绣衣使者出奇算

在被围困的开封城中,一交数月,粮食、青菜和柴火一天比一天困难起来。

一般小户人家简直没法过生活。有钱人家想尽一切办法囤积粮食。越囤积,粮食越恐慌,粮价越上涨。粮商们因为粮食的来路已断,不愿把全部粮食卖完,往往借口没有粮食而把大门关了起来,哄抬市价。

官府起初三令五申,严禁粮食涨价,要粮商一定得按官府规定的价格出售。可实际上不但禁止不住,反而促使家家粮店闭门停售。随后官府就严禁粮商闭门停售,价格可以不限。这样一来,粮价就像洪水泛滥,不停地上涨。只有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才能买到粮食,穷家小户望天无路,哭地无门,只好等着饿死。

河南巡抚李仙风和河南巡按御史高名衡两个人还在忙着党争,两人相互推诿责任,连带着李仙风的幕僚陈荩、高名衡手下的推官黄澍,还有河南官军的两个将领陈永福和高谦,都被卷入政争之中。

他们争斗不止,众多的平民百姓每日仅能一餐,而且一餐也只能吃个半饱。

城内原有许多空旷的地方,长着野草。近日有许多人提着篮子去挖野草,但人多草少,没几天就被挖光了。

如今开封的人心和前段时间已经是大不一样,那时许多老百姓听了官府宣传,都以为李自成的人马奸掳烧杀,十分可怕,所以甘愿与官府一起,死守城池。经过了这几个月,人们逐渐看清,闯王的人马其实军纪还算好,何况即便再差,也不可能差过官军。

只有罗汝才的人马骚扰百姓,掳掠妇女,但他的人马也得听闯王的军令,也许闯王会不让他的人马进城闹事。因为缺粮已成现实,又有了这些想法,开封的一般平民百姓对于守城之事不再热心,特别是那些穷苦人家,在饥馑之中,倒是天天盼望闯军能够早点进城来。

第二天,也就是朱仙镇大战结束后刚好一个月的二月初三,闯军又把许多李自成的手谕射进城里。

手谕内容是“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李谕:照得开封被困,细民无罪。顷据探报,饥民倒卧街衢,老弱死者日众。本大元帅出自农家,深知百姓疾苦;原为吊民代罪,提兵莅豫,岂忍省会士庶,尽成饿殍!今特照告城中官绅:自明日起,每日日出后放妇孺老弱出五门采青,日落之前回城。义军巡逻游骑不再到大堤以内,对走近大堤采青者妥为保护。倘有城中兵勇混迹其间,意图窥伺骚扰,定予捕斩不赦。切切此谕!”

按一般常理推测,既然是围困开封,就应当把城内因得没有办法,不攻自破;怎么会忽然自己提出来,让城里的老弱妇女出五门采青?这不是困死,而是放生。自古哪有这样的道理?

李仙风和高名衡都觉得这是李自成的诈计,闯军可能是要把奸细混在采青的市民中混进城里,他们因此都不愿放市民出城采青。

可是饥荒情况愈演愈烈,有许多富豪之家都熬不住了,士绅们全都涌到衙门,强烈要求放人出去采青求活。官军没有办法,只好放人出去,但高名衡特别小心,他不许百姓出城,而是让官军兵丁和推官黄澍组织的社兵,令他们脱去军装,出城采青。

孙铁匠就是其中之一,他参加了开封城里的社兵,这回便跟着官军兵丁一起化妆出城,采一些野菜回去做军粮。

他原以为出城以后就会遇到流寇的一些游骑,心中七上八下的。可没想到闯军把攻城部队约束在大堤以外,并不骚扰他们采青。

李仙风和高名衡因此也安了心,之后几天又接连安排兵丁化妆出城采青,采青范围也越来越大。

到了第四天,孙铁匠胆子大了许多,跑到大堤的另一侧去摘取野菜。这时候官军和闯军在开封城南面又爆发了一场战斗,局势变得混乱起来,孙铁匠这会儿却突然撞见一队闯军骑兵靠近过来,他大吃一惊,想要逃走,却突然发现来人是自己认识的旧友!

“宋……宋矮子!?”

骑在一匹枣红战马上的矮子,相貌丑陋,孙铁匠一看就觉得十分面熟,好像是在哪里见过的,一下子却想不起来,口中却猛然叫出了他的名字来。

这人不就是从前在相国寺卖卦的宋矮子宋献策吗?

宋献策靠近过来,他做了李自成的军师,整个人都阔绰了起来,气度大不一样,笑道:“这不是鼓楼街的老孙吗?你儿子的名字还是我帮你取的呢!”

孙铁匠先是害怕自己会被这队闯军所杀,可宋献策说的话使他想起两人的交情并不一般。实际上宋献策在开封交游极广,不论三教九流,都有他的好友,李自成放开封人出城采青,便是准备利用宋献策的这些关系,策动开封守军开城。

除了孙铁匠以外,宋献策还另外找好了不少人,只等闯军总攻,这些人就会同时在城中发难。但宋献策自然不会将这些具体筹划告诉孙铁匠,只是赠给他一些银两,令他好自为之,不要同闯军为难罢了。

以宋献策多年行走江湖的经验,自然知道孙铁匠收下这些银两以后,将来闯军攻城,他就有很大可能趁乱协助。

宋献策确实是一个江湖骗子,本来天下间又何曾有什么奇门遁甲之术呢?但他的江湖人脉,也确实对闯军的攻战,帮助不小。

可是就在闯军布置好内应,集结兵马,准备进行总攻的时候。李仙风和高名衡出于开封孤城的危急形势,也总算暂时搁置矛盾,将陈永福等人都叫来衙门,坐在内书房密商大计。

目前城中粮食将断,谣传李自成就要攻城,或传城中饥民将为内应。倘若如此,开封就十分难守。

首节 上一节 236/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