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不求生 第362节
从那以后邵时昌就成为了李双喜身边的一个谋主,在邵时昌的帮助下,李双喜、党守素,就在李自成亲自掌握的中营亲军里头,发展出了一支相当有实力的力量。
以李双喜为首的这一群闯军青年将领,大多都是李自成中营亲兵的将领和军官,也包括了过去刘宗敏的副将,和谷可成资历、地位相当的辛思忠,这一大群青年将官,全都成为了李双喜的忠实拥趸。
既有牛金星这样执闯军文官牛耳的核心人物,又有田见秀这样资望、地位不下于罗汝才,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闯军嫡系第二号人物的大将。
这一派牛党,在闯军内部,几乎可说是成为了最为主流的一股势力。
和牛党相比,与他们对立的,也就是以李过为首,刘芳亮次之的李党,
当然硬要说存在一个李党,这个李党还和牛金星、田见秀为首的一伙人存在斗争,其实是很不准确的。
自然,李过是李自成的侄子,李双喜是李自成的义子,随着闯军渐渐发展为一个坐拥二省,而且即将夺取陕西和山西两省的庞大势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牛金星会产生提前放下筹码,暗中支持与闯军首席大将田见秀关系紧密的李双喜,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
但其实先不说李党,如果排除了李过义子李来亨所代表的湖广庞大势力以外,其实仅仅有李过和刘芳亮两人构成的李党,根本不足以和牛党相提并论。
而且即便只谈牛党,像刘体纯,虽然他是袁宗第的副手,可又长期和李过并称刘李二将军,两人关系同样莫逆。甚至像田见秀这样牛党领袖地位的人物,其实除了和李双喜具有姻亲关系以外,也完全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支持李双喜而排斥李过的作为。
明末党争剧烈,官僚士大夫往往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闯军虽然由于势力的增长,随着它吸收了一大群在明朝处境落魄的中下层士人进入领导集团后,也渐渐发展出了这种党争形式,但它的形式高度烈度,同明朝的党争相比,简直是米粒比之山岳。
在这几天里李来亨简单地剖析了一下这所谓的牛李党争,就发现它更多是牛金星自己的臆想,而非闯军中真正存在的派系斗争。
既然连牛党,都是一个很不严谨的存在。那么严格说,闯军内就更不存在李党了。所谓的李党,更多只是牛金星把他视为妨碍自己、妨碍李双喜继承人地位的势力,归结为一党。
不过这样看来,虚假的牛李“党争”,倒可以帮李来亨减弱牛金星对他的忌惮。毕竟对于一个假想出来的李党的忌惮,和对确实存在的湖广楚闯势力的忌惮,是两种性质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事情。
李来亨想到这点,嘴角终于勾起了一抹微笑。他笑得这样古怪,让张皮绠禁不住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问道:
“大帅,您过两天就真的要成婚了。这刀马旦……不至于笑成如此吧?话说回来,这大婚要不要请幼辞小姐一起来参加?大帅的家人也不多,幼辞小姐算是一个吧。”
“咳咳。”
李来亨咳嗽了两声后,反问道:“罗副帅真的派人来问李香君的事情了吗?”
张皮绠点头回道:“是啊。不知道罗副帅从哪里听说的此事,说是我们攻破了归德府,公审了侯方域,那个美若天仙的李香君现在就在我们军中。”
“在倒是在……这美若天仙就……”
李来亨想起他在归德府见到李香君本人时的情景,就感觉十分滑稽。倒不是说李香君长得多么丑陋,其实真要说相貌气质,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当然有过人的地方。
只是她的小脚和过度的削肩,实在让李来亨受到不小的惊吓。
李来亨投身闯军以来,长年戎马倥惚,也没有正经接触过几个大户人家的女子。在归德府听说李香君被闯军俘虏以后,他想到秦淮八艳的美名,心里怀揣了不少小心思,才跑去特地看了李香君一眼。
这一看,李来亨当即脑中只剩下一个想法,就是绝对不能让幼辞裹脚,也不能压住她的肩膀,将她搞成夸张的削肩体态。
“你去这样和罗副帅派来的人说,就说归德当时兵荒马乱,我们不曾特别留意李香君此人,即便没有被乱兵杀害,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了。”
李来亨耸耸肩,他对李香君倒不怎么在意,只是罗汝才特地派人来问李香君的事情,以罗汝才的性格,大抵是为了要和李来亨索要李香君做自己的侍妾。
李来亨虽然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觉得李香君的美貌言过其实,可他也不想因为罗汝才索要一下,就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当成玩物一样送给别人。
至于李香君本人的命运……李来亨想估计此人识字不少,现在随州、襄阳、武昌那边,从叛变的不法官绅手里没收了很多工坊,这些工坊的雇工很有不少女子,干脆就把李香君送去随州,让她做个教师,教这些女工识字好了。
张皮绠则担忧道:“罗副帅来要人,就这样直接搪塞过去吗?”
李来亨轻轻一笑,道:“罗副帅千方百计要同闯军和解,他怎么会在意这种小事?就算在意,湖广十万兵马的潜实力,他也只好不在意了吧。我这位大舅哥,谋得一个进攻陕西的方面,意图究竟何在?无论如何,我想他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坏了自己的计划。”
第407章 与明争天下,实与流贼角
清军在砀山之战惨败的消息,赶在阿巴泰和图尔格出关之前,已经传回了盛京。皇太极闻讯如何震怒,这是不用说的事情。
最让皇太极感到棘手的事情,不仅仅是五千清军在砀山损失殆尽,近两千名难以补充的真正满洲大兵战死关内,而是砀山之战的失败,不可避免地给本来就暗流涌动的八旗势力平衡带来了微妙的变化。
代表两白旗的多尔衮,他是皇太极的异母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多尔衮排行十四。他今年二十九岁,为人机警果断,敢于任事,善于用兵。
两白旗的实力,在八旗内部,几乎不下于皇太极手中的镶黄旗一派。皇太极在时,当然可以依靠皇太极个人的威望压制两白旗,可是松锦大战的时候,身患重病的皇太极几次亲临前线,已经大大恶化了他的身体状况。
以现在皇太极的身体情况,如果他突然去世,镶黄旗是很有可能压制不住两白旗的。到时候,就连皇太极自己都预料不到多尔衮兄弟可能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要知道多尔衮的亲生母亲,大妃阿巴亥,就是被皇太极硬生生逼着,去给努尔哈赤殉葬的……
皇太极于天聪二年征伐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时,多尔衮才十七岁,就在战争中立了大功,显露了他智勇兼备的非凡才能。
皇太极不得不赐给他一个褒美的称号墨尔根代青,连封爵一起就称做墨尔根代青贝勒。后来晋位王爵,人们称他为墨尔根王。在爱新觉罗氏众多亲王、郡王和贝勒、贝子中,都没有得过这样美称。
之前在围困锦州的战争中他处事未能尽如皇太极的意,被降为了郡王。这是多尔衮少有的一次失利,可是当时多尔衮的副手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豪格被派去监视多尔衮,挑他的错误。可是豪格这个人头脑简单,特别容易受到蒙骗,反被多尔衮利用,帮多尔衮分担了不少罪责,结果皇太极为了表明赏罚公正,只好把自己的长子豪格也同时降为郡王。
多尔衮从十七岁起就开始领兵打仗,建立战功,二十岁掌清国吏部的事,但以后仍以领兵打仗为主。
崇祯十一年八月,他曾率领清兵由墙子岭、青山口打进长城,深入畿辅,在巨鹿的蒿水桥大败明军,杀死卢象升,然后转入山东,破济南,俘虏明朝的宗室德王。
崇祯十二年春天,他率领饱掠的满洲兵经过天津附近,由青山口出长城。这次侵略明朝,破了明朝的几十座府、州、县城池,俘虏去的汉族男女四五十万。
松锦大战时,他奉命在锦州、松山、杏山一带与明军作战,围困锦州。他和豪格统率的部队以满洲人为主体,包括蒙古人、汉人、少数朝鲜人,大约不到三四万,虽然比较精强,但人数上比明朝的援军差得很远。因此略微吃了一些败仗,不过后来松锦大战清军一方取得全胜,多尔衮的势力就更加增长了。
皇太极的子嗣中,只有豪格一人具备资历和地位,可以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和多尔衮抗衡。可是豪格虽然是皇太极的长子,但满洲制度不像汉族那样“立嗣以嫡,无嫡立长”,将来究竟谁是继承皇位的人,完全说不定。
更何况豪格头脑简单,连一个监视多尔衮的任务都完不成,反而被多尔衮利用。而且皇太极素来最讨厌满洲人抽淡巴菰烟草,偏偏豪格又特别喜欢吸旱烟,是一杆大烟枪,就更加得不到皇太极的喜爱了。
虽说是这样,可皇太极毕竟是一代雄主。他经常改变八旗的旗分,破坏原有的实力结构,尽量使得自己嫡系的镶黄旗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
这样即便皇太极去世,以镶黄旗为中心的一群旗人,也可以抗衡多尔衮,维系好皇太极一系的继承地位。
但偏偏砀山之战,参战者都是以镶黄旗旗人为主。不管是在砀山战死的鳌拜,还是仓皇逃亡出来的谭泰和遏必隆,这些人都是镶黄旗的中坚力量。
现在多尔衮等人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必须有人要为砀山之战负责,矛头直指的就是镶黄旗。皇太极既然要保证赏罚公正,不失去满洲人的拥护之心,就只好严惩了逃亡的谭泰和遏必隆两人,又根据砀山之战的情况,狠狠地惩罚了一番上报不实情报的洪承畴。
可怜的洪承畴,好不容易放下大明督师的尊严,屈膝到皇太极这样一个野蛮人可汗的膝下做了求生的猪尾辫奴,成为了八旗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