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464节

晋州因为和真定毗邻较近,现在看来,并不是清军优先进攻的重点目标。

刘芳亮在第一时间布置好晋州的防务以后,便飞驰赶回真定。他风尘仆仆,全身上下都沾满了硝烟与尘土,沉重的压力感满布于面。

“来亨!”

刘芳亮衣不解甲驰入帅府之中,大顺军在北直隶最高级的两位主帅终于会面。李来亨先握住刘芳亮的手,继而又和刘芳亮拥在一处,问道:

“刘师傅,晋州情况如何?东虏此来兵势是可当否?”

“东虏主力就在滹沱河上,这是毋庸置疑之事。”

刘芳亮边走边说,他走路时身上的盔甲不断发出铿锵的响声,使得帅府里登时被一种肃杀的严峻气氛所充满:

“清军以万骑强行冲过滹沱河,所谓的投鞭断流,也比不上精骑阻塞大河的声势吧!”

大厅中的众人,李来亨、方以仁、顾君恩,还有其他大顺军的将领们,包括原本驻守淮北、山东一带,现在刚刚被李来亨调来真定的陈永福、谷可成等人,全部露出了严峻的表情。

一种不可言表的沉默与压力,于无形中扩散开来。

刘芳亮的到来,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中,惊起的却不是波澜,而是汹涌波涛之前的暗流涌动。

因为晋州受到的攻击不多,刘芳亮也很难真正将前线的一手情况描述给李来亨等人听。可是这段时间以来,从深州和武强送来的大量军情,正在像斑驳的碎片一样,一片又一片地拼接起来,最终形成一张可怕的铁骑绘卷。

包括许都在内的众多参军司参谋们,都像发了疯一样地扑在地图上。所有人都废寝忘食,根据前线送来的军情战报,还有刘芳亮对清军攻势的描述,用红蓝两色的笔墨在大地图上标识出顺、清两军的战线态势。

一根硕大的箭头,正从保庆和庆都的方向直指滹沱河,顾君恩指着那一枚箭头道:

“深州就是大顺军整条北直隶防线的中心,看来清军主力将以进攻深州为主……皇太极若直接冲破深州,的确可以直抵黄河,但顺军等到山西援军以后,即可自西向东卷击,从侧翼慢慢挤压清军,彻底断绝清军的北归之路。

使君,刘帅,依参军司的推算来看,清军之攻深州,的确有着势在必得的气魄,从皇太极投入的兵力、军械情况来看,这绝非佯攻。

但清军总兵力有近二十万人数之多,完全可以在强攻深州的同时,同时完成围城打援和夺取真定的两个目标。”

“夺取真定?”李来亨的眼皮跳了一下,他一拳砸在桌上,沉声道,“只要我还活着,皇太极就绝不可能走进真定城来。”

方以仁则眯起眼道:“不管清军现在攻打哪里,最终目标一定是真定。唯一的问题是,对大顺军来说,究竟是抱定一心死守真定更有利于守住真定,还是积极出击、驰援他城,更有利于守住真定?”

方以仁的话显然切中问题的核心,大家都能够看出真定和井陉对于这场大决战的重要性。

无论如何,真定绝不可失。

但是要如何守住真定?参军司只是按照双方兵力规模进行计算,单纯考虑兵力战力情况来看,李来亨和刘芳亮想要守住真定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了。

即便抱定一心,猬集全部兵力死守真定,也未必能够守住。

何况晋州、深州、武强这东三城,本质上亦和真定形成掎角之势。东三城若失,清军便可以从各个方向围击真定,而且如果真定的总预备队,坐视清军将东三城的大顺守军全部消灭,甚至可能还要坐视清军在这三座城市进行屠城,对于大顺军将士的士气,又将会造成何等可怕的打击呢!

刘芳亮便坚持己见:“深州、武强已在危急之中,清军以万骑阻塞河流。东虏的气势现在是每一分一秒都要增强数倍,都要再高过上一刻不知道多少倍。

不管是过去的闯军,还是现在的大顺军,我们从来没有被动挨打过。越是敌强我弱,越要主动出击,把握主动权,否则何谈战机?”

众将意见几乎都呈一致,郝摇旗和谷可成等大顺军的嫡系将领,一个个都是士气如虹、斗志昂扬,即便知道这一次的敌人或许将是大顺军有史以来遇到的最可怕强敌,也没有任何一人流露出退缩和害怕的意思来。

只有出身不同的陈永福说出了唯一的不同意见。

陈永福是明军降将,这一点的确造成了他不同于其他人的心态,但让陈永福最终说出反对意见的,当然不是恐惧,而正是一种希望大顺军能够取得大决战胜利的勇气。

陈永福是一个极为审慎的人,但他也知道这一刻的滹沱河两岸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战事,这场战役的规模,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还有它对天下、对于万民的重大影响力,深知这一切重要性的陈永福,又怎么能继续维持自己的审慎和灵活呢?

审慎是明朝官场上的自保之道,灵活是乱世沙场中的求生之法。李来亨的折箭为誓多少让陈永福有些感动,李自成的不计前嫌也让陈永福决定为大顺军作战,但是让他能够做出过去在明军中极难做出的举动,又是因为李来亨军中气氛的感染。

李来亨并不是一个特别高明的统帅,但他的确具备一种容纳部下的气质。陈永福知道李来亨经常在关键时候缺乏英武的决断力,但也知道李来亨对于“意见”这种东西的包容性有多么高。

他直言道:

“井陉是晋赵孔道,真定则决定井陉的存亡。现在陛下自太原统兵而来,短则数日间即可赶到井陉,只要陛下出井陉口,则大顺军的兵力劣势情况就将有极大扭转。

清军南下,志在必得,而皇太极欲得志于中原,就必须击破大顺军的主力部队——至少杀伤过半!

只要顺清两军杀伤相当,漕运已断,北京无来年之粮,皇太极自困死地,灭亡便不远了。两位君侯都是大顺军中的元从老人,我陈永福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外人罢了,

可是为着大顺军的未来、为着大顺军上上下下几十万士兵和几百万几千万的军民百姓,我陈永福必须斗胆直言,我们的任务就是守住井陉口,等待陛下亲统大兵抵达,在此之前,任何一个兵卒都不可以轻动!

一旦离开城墙的庇护,一旦守军处在无险可守的旷野之上,谁能保证真定和井陉的完全?随侯有过围城打援的经验,应当更加清楚这一点。”

第523章 懦夫畏死终须死

的确,李来亨和清军首次对抗的砀山之战,若将其范围扩大,把目光注射在全部的豫东范围内,那么这一场“豫东战役”,也可以算作是一场围城打援的会战。

陈永福自己就是被围在马牧集,他当然明白处在劣势的一方脱离城防后的危殆局面。作为“豫东战役”时的攻城方,李来亨也该十分清楚攻城者此时急于调动敌人的心态。

“调动敌人,野战歼敌,谁握有主动权,谁就一定在打着这样的算盘。”

陈永福的直言让厅中的所有人都皱起了眉头,刘芳亮脸色非常难看,他连连哼了好几声,又站起来想说点什么,一只手张开伸在半空,过了好久才又握了回来。

至于其他人,本来在李来亨看来,应当会立即反驳陈永福之语,要求真定守军立刻援救东三城的郝摇旗,这时候反而支持了陈永福的意见。

郝摇旗毕竟早就不是那一个在龙驹寨偷鸡摸狗的粗人了,他打过了多少场仗?李来亨经历的每一场战事里,郝摇旗冲锋在前、撤退于后,多少次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大顺的江山拼死奋斗。

现在命运将天下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真定,李来亨和刘芳亮的选择或许将关系着天下、东亚、世界,在这往后数百年间的命运。

郝摇旗能够说些什么吗?他又需要说些什么呢?

郝摇旗单膝跪下,这一位素来表现为“无他肠”的豪爽粗直猛将,用李来亨几乎没有听过的坚定语气说道:

“俺与陈永福是一个主意,真定守军绝对不可以轻易出动。只要顶过这几天,等到万岁带大兵赶到,再立即反攻也不迟。”

“不迟?”刘芳亮一边摇着头一边冷笑哼道,“二十万大军攻打深州,这几天时间不知道东虏能够投入多少部队?

首节 上一节 464/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