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592节

第664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

明朝中叶以来,从皇室到官绅地主兼并土地愈来愈猖狂,他们依靠政治权势大量地侵占官地和私田。

宗室诸王、勋戚、太监通过“乞请”和接受“投献”等方式,霸占了越府跨县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这其中河南一带因为藩王数量极多,占有土地最为广阔,即便如开封的周王,号称为“贤王”,但他兼并土地的结果,还是造成了“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的恶劣结果。

所以河南时人所言:“中州地半入藩府”,“惟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

这之中,并没有夸张的成分。

万历皇帝的弟弟朱翊镠分封卫辉,占田四万顷;神宗诸子也群起效尤。福王不消说,最为知名,福王府虽然早在崇祯十四年就被闯军抄没,但福王所占据的田产,直到大顺军完全控制河南以后,才逐步清算干净。

除此以外,一般所谓搢绅之家,也利用他们在政治上的优越地位,巧取豪夺,兼并大片土地。就每一户来说,他们固然比不上宗室诸王、勋戚、太监的占田数。然而,他们人多势众,在各地是地主阶级中最有权势者。

崇祯初年的河南巡按毛九华就曾经上言过,“势豪之家,仆隶多至数百,奸民乘势投献,百姓受其鱼肉。”

河南土地的兼并情况因此极为严重,再加上无穷无尽的横征暴敛,大多数都被层层转移附加在了底层民众身上,迫使农民大批地逃亡。地方官吏为了足额,采取一户逃责令九户分赔,九户逃则勒逼一户独承的政策,这样就更加加剧了流民的逃亡潮。

因此河南过去数年间的大饥荒,的确是受到了天灾如大旱和蝗灾的影响,可是人祸在其中起到的恶劣作用,丝毫不下于天灾,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早在李自成于开封建政之时,大顺军就已经在牛金星的着手下,对于河南的土地、农田、生产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理。

但是由于时间比较短暂,牛金星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将河南各家藩王占据的田产抄没为大顺军的军屯田,同时推行借给一般流民耕牛、种子的办法,引导流民开垦荒田、恢复抛田。

而李来亨独掌大顺政权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完成牛金星未尽的土地改革大业。

他早早就借着大婚名义,将富有土地改革工作经验的白旺从德安调来开封,不久又让白旺兼任户部尚书和营田院总裁两个非常重要的职务。

跟随白旺来到河南的,还有一大批在湖广营田改革中获取了丰富工作经验的基层官员。过去他们在湖广推行营庄制改革时,往往因为大顺军的军力尚不强大、搢绅之家反对激烈、基层官员人力有限等种种因素,不能将营田新法彻底推进下去。

可是如今在河南,大顺军的军力相较于官绅武装、地方土寇武装,已经占据了空前巨大的绝对优势;一般士绅即便反对大顺改革,也因为清廷在北方推行剃发令的缘故,无法引东虏为外援;李来亨从湖广调来大批富有工作经验的基层官员,也使得河南的营庄制改革,在一开始便拥有了较为充沛的人力。

如此种种优势条件,自然就令李来亨在河南复制“湖广模式”的努力,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重大进展。

当然这也同白旺的努力分不开关系,自从九月白旺到达开封以来,这段时间他就带着营田院的官员到处下乡踏勘荒田,一如他过去在湖广进行土地改革工作时的作风。

在明代,卫所屯田和世袭职田都是禁止流通的国有土地。但因为但因为屯军逃徙隐占失额多,卫所世官却基本固定,所以卫所屯田往往被世袭军官侵占,作为军官俸田的职田也高度集中于少数位高权重者手中。

所以名义上作为国有土地的屯田、职田却成为了最糟糕的一种土地所有制。世袭军官们还给这些土地上的农民加编了卫所军舍丁差,这样,就不仅加重了对他们的剥削,还使他们的身份由相对自由的佃农重新变成了卫所军事农奴,使他们遭到了额外的超经济剥削,在沉重的地租外,又需要负担其极重的徭役等等劳动负担。

此时的河南,卫所屯田和职田的逃亡、抛荒情况,比起一般性质的土地更为严重。根据营田院的统计,河南全省范围内约十分之九的屯田、职田都被抛荒,“军丁逃散"、屯田荒芜、屯租拖欠的情况极其严重。

因此李来亨决心参考湖广模式,以及罗汝才在关中曾经采取过的办法,彻底废除卫所屯田和职田,将各卫所完全归并于州县,并废除屯田科则,即便是由大顺军士兵耕种的军屯田,也按照民田赋额征收。

此外,随着营田制改革的推行,就像过去在湖广的情况一样,因为佃农从大土地所有者私人支配的农民,转变成了受到国家直接管理的农民,他们得以避免了士绅地主的超经济剥削,不需要在担负佃农地租的同时,承担种种为士绅地主做长工的额外剥削。

如此,一般佃农就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他们就得以有更多精力专注于精耕细作,改良自己进行农业生产的工具和方式。

不过对李来亨政权而言,使底层农民拥有更多农闲时间,最大的优势当然在于营田院和工部可以更方便地征发农民修缮水利……

也就是说,李来亨的目的,实际上是将士绅地主个人对农民的超经济剥削,转化为国家对农民的超经济剥削。

佃农们从此不再需要跑到士绅家中,帮大地主们修房子、做家仆、当长工了,而是转而为大顺政权修缮水利设施、进行民兵的相关军事训练、甚至是在必要的时候直接作为民兵参加战争。

夫国之大事在于农,中国农业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这种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地肥沃程度的设施,极度以来中央政权的妥善治理,如果政权忽略灌溉或排水,这种设施立刻就荒废下去。

河南连续的大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明廷无力修缮水利设备造成的。

以黄河来说,明代原来定有“三年一小挑,五年一大挑”的疏濬制度。万历以后,“凡大挑、小挑之费,俱入上下私橐”,致使河床淤积的泥沙越来越厚,河堤“连年冲决”。

水利失修严重地削弱了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崇祯年间一有气候变化的情况出现,马上就会立即产生了可怕的流民潮。

河南之大饥,不仅于天灾,更在于人祸。

水利设备的荒废,便是其中极重要的一点。

第665章 大顺的水利

王鑨是河南本地孟津人,清军窃据北京时,他大哥王铎尚在北廷为官。清军颁布剃发令以后,道路传闻王铎已经剃发遵制,这条消息传到孟津以后,王氏族人闻讯都感到极度的震惊和不可思议。

王鑨本人更是特别难以相信,王氏兄弟皆以文采闻名于世,但王鑨本人仕途非常不顺利,崇祯十二年时已经三十四岁的王鑨参加乡试,就因为行文犯忌讳而落榜,同他官途蒸蒸日上的京官哥哥王铎差距甚大。

十月初清廷颁布剃发令,要求北方军民全部一体剃发,甚至就连被多尔衮捏在手心里的傀儡同治帝朱慈烺,据闻都已经被迫剃发。

大河南北的仁人志士,不管他们是心向大顺,还是忠心故明,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都不能不为之愤慨至极。

王鑨本人对大顺军没有多少好感,崇祯十四年起义军攻克洛阳时,王鑨就因此逃离孟津老家,躲进了卢氏县深山中。

但他听说大哥王铎投降东虏的消息后,对于兄长的尊敬之情荡然无存,旧有的世界观遭到了严重冲击。

恰逢此时大顺在洛阳开科取士,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和文谕院总裁谢徵都亲到洛阳观摩考试。

王鑨想到宋企郊身为明朝名士,谢徵又是原任大学士谢升的侄子,连这些人都已经归诚大顺,做到了尚书、总裁的高官。孟津王氏想要保全家业,依靠已经剃发降清的大哥王铎显然是不可能了,所以既是为了得到出人头地的机会,也是为了避免因为大哥剃发降清而遭到大顺的清算,王鑨便决定前往洛阳参加大顺的科举。

王鑨的大哥王铎是崇祯皇帝的词臣,他自己也和兄长类似,在河南富有文名,只是因为放浪的文风而不被过去河南的主考官所欣赏。

这次宋企郊和谢徵到河南选拔人才,依旧是按照礼政府尚书巩焴改革后的科举新制,着重考验士子的策论和时务能力。

王鑨以一篇《大梁论》为谢徵所欣赏,而获得了“上上”之评,得授举人,不就即被委为灵宝县县令。

他刚刚被授为举人和大顺的灵宝县县令,马上就见识到了新政权雷厉风行的行政效率和办事作风。中举庆宴刚刚结束的第二天,文谕院总裁谢徵就派来专人催促王鑨立刻前往灵宝,随行的还有率兵前往陕州镇守的威武将军李玮群。

大顺军采取右武政策,权将军可以节制数省之经略使、制将军可以节制一省之节度使、果毅将军可以节制防御使和州牧,威武将军当然也可以节制一县县令。

李玮群身材高大,但年纪极轻,看起来不过十几二十岁的模样。但王鑨一听说这位小将军是随州人出身,马上就知道绝对不能轻易慢待。

他虽然新近加入大顺政权不久,但作为河南本地士绅,王鑨对大顺军的了解却并不浅薄。他当然知道如今主政大顺军的监国皇太子、晋王李来亨,就是在随州起家,他执掌大顺权柄以后,就从湖广调来许多楚人为官。

首节 上一节 592/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