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634节

因为李过身体病弱,不能理事,一般河南百姓就将大顺定鼎以来,特别是安定河南以来的许多政绩,一起归功到了李自成、李过、李来亨三个人的身上。

“三圣”之说因此而生,并且在民间渐渐形成气候,由此反向通过大顺的基层官僚和将士,进一步反馈影响到大顺的上层建筑中。

此时像李际遇这样的高级将领不称圣上,而是直接以“三圣”之说一起指代大顺三位重要领袖的说法,已经相当流行。

“想想汝宁的刘洪起和许州的韩甲第,他们当年的山寨势力不比在座的兄弟们差吧?我看还要更强些。”李际遇说,“但他们和三圣作对到底,终于灭亡。韩甲第被传首豫楚,刘洪起好像是逃亡去了凤阳,他们的土寨全都被大顺军平毁。”

李际遇又豪迈地说:“兄弟此去也是要北上的。河北,说来也是好笑,我在中原闯荡这么多年,还没有去过一河之隔的北直隶。这一趟北上和东虏交锋,没什么可怕的,无非是到对垒交锋处去领几分军功,再将这荣衔爵位升上一升。”

其余老渠帅们也都纷纷笑道:“兄弟们不少人都是当年登封县跟着爵爷起手,横行河南的,能有今日,实在是三圣恩养的大德所致。没什么可说的,咱们一定为大顺军效死。”

这些土寨豪帅们,对于大顺军的事业到底有几分忠心在,恐怕不能高估。

但那些没有和清军直接交手过的土寨首领,很明显对于自己所见识到的大顺军实力非常有信心。他们相信大顺军的实力,因此才放心将自己的兵马全部交了出来,由顺军军官甚至是参军院的参谋官们进行整编和改编。

而经过整编以后,不管这些土寨豪帅们未来还是否会继续这样效忠大顺,他们的军队都将被牢牢捆绑在大顺军的战争机器上面。

招练司、军器院、参军院的官员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赶来孙家渡对各色土寨武装进行进一步的整编。

不过绝大部分土寨武装,到去年年底为止,差不多都已经完成了“顺军化”的改编。参谋官周昌年纪非常小,他骑马看过各营卫军卫兵的状况以后,相当满意,立刻带人奔回开封附近。

同时在开封的周围,还有其他许多各色非闯营嫡系出身的杂牌武装,经过了崇祯十六年以来大约一年的顺军化整编,在补充了棉衣和新锐的军械铠甲以后,其野战实力,完全是可以一用的。

如此即便不立即抽调李来亨手中的殿中军、殿左军总预备队,顺军在河北前线的兵力吃紧情况,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第711章 尼堪屠杀

清军的大营已经从广平府一带移往大名,多尔衮亲自带着诸王贝勒领大军至大名驻扎,十万铁骑奔走南下,红夷大炮充塞道路,还有许多大顺境内未来得及撤退的平民百姓也被清军强征为民夫,被迫为东虏推运粮秣物资。

多尔衮在南征以前,本来是想到这一战为了定鼎中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纵容满洲士兵烧杀劫掠,以至于败坏中原人心,使得大清丧失逐鹿天下的机会。

他本想在占领大名以后约束军纪,可是由于这一回的南征扩军已经到达了大清历史上所空前未有的一次极限。兵源良莠不齐,各部军纪也是一样散乱不齐,多尔衮的威望又不比皇太极,他不过刚刚依靠卑鄙的阴谋斗垮了豪格,根本做不到让清军各部如臂使指。

再加之磁州、大名虽然都被清军占领,可是由于前一阶段顺军守兵的激烈抵抗,满洲兵也好、蒙古兵也好,都损失不少。

即便多尔衮一再强调只对“抗拒者必加诛戮”,而对于其他投降的城池百姓,则应当“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军民秋毫无犯”。可是实际过程当中,由于清军在攻破磁州、大名两城的过程里都付出不小的伤亡,因此根本不可能做到所谓的秋毫无犯。

恰恰相反,在多尔衮带着诸王贝勒、文武朝臣抵达以前的大名城,还有一直到现在为止的磁州城内,一直都在发生着血腥残忍的杀戮。

磁州城和大名城的居民都保持了他们祖先数千年留下来的生活习惯,保持着发髻发型、穿着汉人的袍服,和从城外突然冲入的异邦侵略者截然不同。

如果只是满洲人和蒙古人举起屠刀也就罢了,但是事实上来说,不管是八旗军中的汉军旗士兵,亦或者是智顺王尚可喜的藩下兵,这些汉人对于未剃发的同胞们,同样不怀有丝毫的同情心。

只是一瞬之间,便是鲜血流满通衢和坊巷。

纵容清军士兵进行屠戮的是前线指挥官之一的多罗贝勒尼堪——他刚刚因为破城有功的战绩,而被多尔衮在军前加封为了敬谨郡王——尼堪的目的是很明显的,他粗暴地下令不分官兵军民、不分抵抗和不抵抗的,对于没有剃发者,一概屠戮殆尽。

屠戮殆尽这四个字是多么的残忍,屠刀所至之处,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居民们,就因为自己的头发而惨遭杀戮。

许多妇女、老弱和孩子被屠杀了,还有更多血腥、残忍又罪恶的事情发生在这些沦陷的城市里。

可是这并没有像尼堪预料的那样摧毁汉人的抵抗意志,更没有像尼堪预想的那样起到震慑和打击大顺军士气的作用。

应该说正相反,这一道残忍的命令反而是激怒了抵抗者,坚定了抵抗者,并且团结了本来相互之间关系并不和睦的搢绅和顺军残兵,迫使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保护自己的家庭、保护自己的父母妻儿和生活习惯,战斗到底。

一部分没有跟随刘体纯撤退的顺军残兵成为了抵抗力量的中流砥柱,在满洲兵惨无人道的杀戮下,大顺的溃兵与河北的搢绅竟然结合到了一起,他们被迫团结起来做最英勇的最后斗争。

所有抵抗者都超乎寻常地英勇,不到战死,决不放下武器。清军士兵受到他们的猛烈抵抗,被攻破的大名和磁州两座城市,竟然成为了新的战场,只是一些没有来得及撤离的军民百姓,竟然让刚刚在军前被晋封为郡王的尼堪感到自己的颜面荡然无存。

城中的街巷全部成为战场,满洲兵只好挨家逐户地去搜查,他们先是一间房屋一间房屋地踹开门板,冲进去搜查。

但很快尼堪就发现这样的做法不仅效率奇慢,而且过于危险。每一间单独的房屋里都可能隐藏着危险,虽然清军士兵全副武装,被偷袭死伤的可能性很低,可是如果仅仅因为打扫战场就造成数以百计甚至是上千人的伤亡,尼堪还有什么脸吹嘘自己的胜利呢?

清军没有第一时间就把磁州和大名两座城市的内城扫荡一空,而大屠杀的消息很快就轰传各处,在整个清军的占领区里,抵抗的情况很快就从城市扩散到乡村。没有来得及撤离到大顺军控制区的军民们,只能奋臂一呼,自发团结在一处,以搢绅的乡兵武装和大顺军未来得及撤走的败兵为骨干,全力反抗。

一下子彰德府和大名府的北部星火燎原,抵抗者的正规武装根本不成气候,可他们在战斗中神出鬼没,在防御中又将一切日用家生的本钱都拿了出来做抵抗。妇女和孩子们也帮着作战,战斗情况因此异常的惨烈,满洲人想要毁灭任何一个不值得一提的小小家庭,都需要付出真真切切的伤亡和代价。

这是一场战役,又不是一场战役。

这是一场屠杀,也不是一场屠杀。

因为这只是少部分残兵败将的奋臂一呼,只是本地普通村民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抵抗;也因为他们的抵抗是如此卓有成效,用自己的血肉将清军的屠刀硬生生崩碎许多缺口。

尼堪终于在无限的恼火中下令:“放火……放火把他们全都烧死!”

清军士兵们不是没办法将这些骚乱镇压下去,只是尼堪作为一个普通的前线指挥官,根本没法承担区区一个清扫战场的小任务,就付出上千伤亡代价的情况。

他无可奈何只能下令纵火驱敌,清军士兵们就这样冷漠无情地点燃了火焰。冬日的大火呈现一种比橘红色更浅一点的红色,高涨的火苗吞吐不止,不断向远方蔓延着,而浓烟也混合着最后几片飘雪,或白或黑,渐变着向四面八方传扬而去。

无望的抵抗军民们,最后都葬身在火海中。

可是尼堪下达的命令,其不利影响比敬谨郡王自己能够设想到最坏情况还要来得更加糟糕十倍:

被大火破坏以后的磁州城、大名城,在短时间内都很难起到清军前线支撑点的作用了。

直到多尔衮带着诸王贝勒、满朝群臣抵达大名以后,火焰、杀戮、残余的抵抗,才被一一彻底摁了下去。

可是多尔衮对于尼堪的“功绩”却没有半点好脸色,他没有一怒之下将尼堪刚刚获得的郡王爵位削去,已经是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军队士气的问题。

毕竟刚刚获得一场大捷的清军,在现在这种阶段,多尔衮如果严惩首战立功的尼堪,影响同样是比较坏的。

摄政王只能自己在心中吞下这颗苦果,可是不需要他自己说出口,等到大清那些有名的宗室权贵们都进入大名城后,当所有人看到这百般残破零落的一座城市后,相信所有人都会在自己的心里默默为尼堪记上一笔“功劳”。

就算是最淡定,已经有一半从前线退下来准备在南征以后过致仕生活的济尔哈朗也忍不住骂道:

“尼堪如此行事,是将使我辈无北返之日!”

第712章 大梁精兵甲天下

首节 上一节 634/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