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678节

马士英本来希望能够说动弘光皇帝御驾亲征,用这种办法来确保福王一系的正统权威,还能鼓舞南明军队那羸弱不堪的军心士气。

可是以弘光皇帝朱由崧的胆略才具,要求他御驾亲征,这实在太过为难。在独掌朝政的马士英千呼万唤、百般要求之下,朱由崧才终于慢悠悠地提议效仿檀渊之盟时宋真宗的前例,渡过长江到扬州御驾督师,就当做亲征好了。

好歹能够让这位蛤蟆天子走出石头城来,虽然未能促成朱由崧率军御驾亲征,但是也总算让皇帝渡过长江,抵达了江北。

载运朱由崧渡江的龙舟昂起龙首,翘着龙尾,全身闪亮出细纹雕刻涂了金漆的金色鳞片,十分威武。

龙舟三层楼的顶上,站满了顶盔掼甲的御林武士和华服的宦官宫人,数不清的乐工手执彩旗和画角发号施令。

在龙舟行驶过长江的时候,江水的南北两岸都聚集满了前来围观弘光天子亲征御容的军民百姓。江北的三镇兵和江南浙勇团练都凑到了大江岸边,人头攒动,异常热闹,甚至还有妇女怀抱着小孩子挤在人群中,想要一睹大明朝几百年来没有再出现过的皇帝御驾亲征的胜景。

马士英当时已经先行出发,在江北的扬州等候龙舟船队抵达。高谦、刘良佐、黄得功这三名跋扈的藩镇大帅,本来都对弘光天子的权威表示出异常的轻蔑,但这一回在马士英的强烈要求下,也总算是勉强听从了马首辅的要求,三镇大将都来到了扬州,准备接受朱由崧的检阅和召见。

马士英希望借此强化朝廷的权威,也希望能够多多少少敲打一下跋扈的三镇军阀。

黄得功因为受过崇祯皇帝简拔的厚恩,所以对朝廷的权威还算尊重。他首先响应了马士英的号召,率领亲军诸将千余人到扬州迎接龙舟船队。

有了黄得功做出的表率以后,高谦和刘良佐这两个跋扈的骑墙投机之辈,这才低下了他们桀骜不驯的头颅,各自率部来到扬州迎接弘光皇帝。

马士英带领朝廷的绝大多数文官大臣,在镇江附近等候天子御驾。在派系立场上同马士英不和的北来党人李建泰、苏观生也在其中,李建泰看着划破江面远航而至的巨舰,也有些钦佩地说:

“辅臣实在辛苦了,能使得天子御驾亲征,到底是一扫万历、天启以来朝廷几十年的颓丧之气。我尚在北廷时,也曾经劝说过先帝御驾亲征,可惜先帝被一班乱臣所惑,耽于联虏平寇之策,以至于幽燕沦丧胡尘之中,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啊。”

李建泰接着又又夸赞了马士英一番,说他有北宋名相寇准之风。宋辽澶渊之战时,寇准曾经极力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要求宋真宗必须渡过黄河,亲临前线。

寇准的力请渡河,与今日马士英力请弘光皇帝渡江,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此朝野人心动摇的时刻,李建泰这样称赞马士英,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马士英的首辅地位,使得朝廷的权威性有所增强。

和福建郑家一起支持拥立唐王的浙江巡抚黄鸣俊,也在等候圣驾的群臣里面。

黄鸣俊和朱大典两人训练出来的浙江团勇,也是现在南明政权除了三镇军阀以外的另一个武力支柱,所以黄鸣俊的话语权同样不容小觑。

黄鸣俊抚须微笑道:

“今日圣驾渡江,仅此一点,已非东晋南宋的历代皇帝可比,有如此君臣在,则我大明中兴绝算不上是什么水中月、镜中花。”

李建泰、黄鸣俊两党大佬发言以后,群臣便纷纷祝贺马士英,盛赞他力请天子渡江的功勋是如何重要。

只有黄得功、高谦、刘良佐等武将,另外排列在成一队。这些身穿铁甲的武将全都脸色铁青,未发一言,就连福建郑氏派往江北的镇江总兵郑鸿逵也同样面色不豫。

毕竟如今南明已有了藩镇割据的苗头,这些武将之中,哪怕是黄得功、郑鸿逵这样比较忠心朝廷的人物,也都对自己一手掌握所有人事和财政权利的情况十分满意。

武将们并不希望弘光皇帝真的在马士英的催促下,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有勇有谋的中兴明主。因为那样朝廷的权威加强以后,势必就会慢慢夺回藩镇武将们手中的割据权力。

马士英站在文武群臣的最前列,眼看那连成一片白云的帆船在江水波涛的浮动下,越来越近,马士英的手心里却捏满了汉水。

他对弘光皇帝前往徐州御驾亲征,已经完全不抱希望,只希望朱由崧能渡过长江,到江北做一些象征性的巡视,鼓舞一下南明军队的士气,就很满足了。

可即便要求这样微小,马士英也生怕再有什么意外情况出现。

在马士英忧虑担心的心情中,龙舟船队终于开过了长江,抵达了镇江北岸旧江口的码头处。大船上的龙旗招展,江北军民百姓望见旗帜以后,无不欢声雷动,群情热烈地高呼起了“万岁”、“万岁”的呼喊声来。

可是马士英、李建泰、黄鸣俊等文官大臣,黄得功、郑鸿逵、刘泽清、高谦、刘良佐等藩镇武将,所有朝廷的文武群僚,等了半天,也都没有等到朱由崧的圣驾下船。

只有南京的守备太监韩赞周和提督南京经营的新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卢九德两人,各自带着一大队乐工依仗和宫女下船而已。

马士英大惊失色,连忙问道:“圣驾何在?”

韩赞周无言以对,只有卢九德说:“圣驾至龙潭时,天子偶感风疾病,便先行回京,改由我和守备太监韩赞周两人渡江巡视嘉奖江北大军。”

在旧江口码头等候已久的文武官员们,全都面面相觑,不敢置信朱由崧竟然视此国事如儿戏,说半途而废便半途而废,甚至都不知会马士英一声,以至于马士英在群臣面前丢了这样大的脸面,威信全失!

朱由崧知道,自己若将半途返回南京的事情告诉马士英等辅臣,他们一定会极力反对。最后还是会要求自己前往江北去冒险,朱由崧从洛阳被闯军攻破以来,漂泊流浪了数年光阴,好不容易在南京过上皇帝生活,又岂会愿意再去江北冒险?

他视渡江为险途,为了避免马士英的反对,便隐瞒了回京的消息,直到韩赞周、卢九德两名宦官到江北后,马士英才终于直到自己被弘光皇帝彻彻底底地耍了。

本来还在担心朝廷借天子御驾亲征的机会,大肆加强中央集权的外镇藩臣们,此时的心情也都是又惊又怒又喜又哀。

黄得功惊的是皇帝和朝臣都视国事如儿戏,出尔反尔,明朝怎么还会有中兴的希望?

刘良佐怒的是自己迫于诸将和群臣的压力,才特地赶来扬州迎接朱由崧,结果却被放了鸽子,丢尽脸面,实在愤恨难消。

高谦喜的是朱由崧出尔反尔,马士英威信全无,南京小朝廷已经是名存实亡,自己这种外镇藩臣,今后就更加不会受到朝中掣肘,完全可以肆意妄为了。

郑鸿逵哀的是郑芝龙已经决定派出船队运送南明军队北伐,郑家投资实在不小,可在北伐的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可笑的乌龙,北伐前景实在让人感到悲观。

第764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个师保护

南明小朝廷的北伐,从一开始的喜剧性开场,似乎便已经预兆了它之后悲剧性的收场。

苏观生麾下的津辽水师,郑鸿逵带来的福建水师,云帆片集,大船排列为长龙。再加上扬州一带本就数量庞大的漕运小船,至少在水师船只的数量上,南明对于清军和顺军都占有优势。

可是这样的优势,在群臣诸将的内讧之中,在朱由崧儿戏般的出尔反尔面前,又有什么意义呢?

经过扬州的一场闹剧以后,黄得功当场发作,纵容士兵哗变向马士英索要北伐的开拔银。其余藩镇军阀也都有样学样,各自纵兵大掠,使得富甲天下的扬州一府,刹那间就遭到了一场空前的兵灾。

还好刘泽清的山东镇、黄鸣俊和朱大典带来的浙江团勇,还有郑鸿逵手下的福建兵,都还比较靠谱,没有参与到江北军阀掀起的大哗变中,局势才算还能控制。

无可奈何的马士英到处乞讨借贷,又向扬州富商借取一笔钱财后,才勉强满足了江北军阀们的胃口。

到了这时候,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拖沓,南明的北伐军才总算施施然地出发了。

而在北方,清军和顺军两支近十万人的大军,早就已经从不同方向汇集到徐州城的附近。漫山遍野都是灰白色的军帐和深蓝色的旗帜,大军掀起的烟尘遮天蔽地,万马奔腾的地震更非南明北伐军所能想象。

等到南明军队先行出发的一批漕运船只抵达宿迁以后,顺军部署在徐州以南的少数守军——总共只有一千多人而已——也发现了他们的动向。

从兵力的布置情况来看,李来亨在黄河沿线布置了约三十万大军对抗清军南征。可是在徐州以南却仅仅部署了一千多名守兵监视江北地带,晋王对于江南小朝廷的蔑视和鄙夷也算足够直白。

首节 上一节 678/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