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770节

因为就在这年的秋天,顺朝终于同清国达成了正式的和议,清国割让朝鲜的平安道、咸镜道给大顺,大顺则承认了清国的藩属国地位,并正式册封金福临为朝鲜国王。

此事一出,天下哗然,特别是辽东、朝鲜地区的士人,都为之震怒。传闻和议达成的当天,便有一群太学生冲入太师府中,将方家捣毁。

又由于没有多长时间以后,天子便违反和议的条约内容,重新对清用兵,因此这一和议结果在正史中便成了清军使节团重金贿赂太师方以仁才达成的。

三年后大顺重新对朝鲜用兵时,方以仁即因承担和议的责任而被罢免了相位,顺初方党独霸朝堂的时代彻底结束。

直到后来方以仁依靠促成郑森归附顺朝的功劳复起,方党才重新活跃在大顺的政治舞台上。

也由于方以仁为天子背了这个无名锅,后来其孙在编写《世祖实录》的时候,便对此段历史做了不少春秋曲笔,造成后世史学家的更多争论……

第869章 都督府辖区

大顺朝得国至正,对民间基层社会的政权组织建设空前完善,所以朝廷的自信力也空前强大,并不禁止民间的各色结社。

由于战争的需要,虽然收辽之役以后,满洲人已经不再成为迫在眉睫的一大威胁,可是河套以外的蒙古各部落,依旧时常南下入寇内地,正在漠西崛起的准噶尔诸部,更趁着东蒙古诸部权力结构的瓦解和真空大举西进。

战争的威胁,始终没有消退。

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筹措骑兵所需,朝廷已经多次发布了允许民间养马、鼓励民间养马的诏令。

同时大顺军在巩固对河套、青海的统治以后,也于当地设立了官办的马场。同样,收辽之役后顺军占领了毛怜卫一带,为了避免东北地区又有像满洲人一样的地方强权崛起,顺朝对东北的统治特别用心,毛怜牧场也得到了严密完善的控制。

在东北一带,辽西、辽东并合并为辽宁行省,设立了节度使、观察使、采访使、营田使等等建制,恢复了明朝以来的郡县建制。

由于清国统治期间,曾经将大批关内百姓掳掠至辽地为奴隶。

对于这一批百姓,顺朝则根据其资源与否,授予路费盘缠,由官府组织回乡活动。

愿意留在关外继续生活的百姓,则授予份地和房舍,使其能够安居乐业——当然份地和民宅的来源,当然是出自于没收清国权贵之手。

经过历年战乱以及难民的回乡潮后,辽宁省的人口大为减少,虽然不至于到十室九空的地步,但相比较万历鼎盛时期的形势,人口稠密程度已经减少了数倍以上。

为此,顺朝又不得不继续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实边活动。

此前数年间,大顺主要是从河南一省迁徙人口,充实遭到清军撤离时系统性破坏的畿辅地区。现在则又从山东一省,由官府出面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一年间即移民约十余万百姓。

为了让这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不仅多赐份地和田宅,而且还在边墙一带设立了大量军屯田和屯垦农庄,以军屯护卫边境,防止蒙古、满洲的残余部落袭扰内地。

同时在天法五年、天法六年两年间,顺军又在东北地区继续执行了进一步的犁廷军事行动,大军向西北、东北两条边境线出击,过松花江,远至黑龙江,大量搜括活动于当地的蒙古、满洲和索伦人部落,获其部众总计五万余人,刀甲威吓后方徐徐南行。

这些被远征军虏回内地的东北各族部众,此后又被安插到北京、天津和张家口附近居住,形成了一支类似明朝达官的少数民族势力。这些部众中的不少人,后来都参加了大顺军队,在世祖朝的准噶尔战争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天法六年,刘芳亮从黑龙江凯旋回师以后,朝廷即在辽东边墙以外,又设立了黑龙江和吉林两个都督府辖区,从此开启了顺朝的都督府制度。

黑龙江和吉林两个都督府辖区,此时都直接受辽宁节度使的节制,在下级重要的行政官员则都由朝廷直接任命,不对都督负责。

都督有实权,但很难说是大是小,边界也难以确定。

都督军政一把抓的大权,受到来自朝廷的无数限制。朝廷和辽宁方面总是不断进行指指点点,调整制度设计。来自朝廷的诏令层出不穷,其中许多并不符合都督府辖区的现实,但都督也只能想办法执行。

与此同时,朝廷又对都督防备重重,谨慎把握任期,只选择最受信任的人担任该职,而且往往从远离东北的南方人中挑选。

都督的职权多,范围广,但是由于职权边界不明确,几乎处处都受到其它衙门的牵制。曾担任吉林都督的文臣刘钟泰就曾抱怨过“关外都督一人担关内节度、观察、采访、营田诸使职责任”,军事事务、司法事务、税收工作、处理部落问题、整备军务都需要自己负责,然而这些工作往往和其它衙门官署有交集,并随时需要听从朝廷的指导。

总的来说,是权力的分散和交错导致了都督们没有力量进行反叛。他们必须也只能在朝廷和都督府辖区各衙门官署之间寻找平衡,充当制衡者和中介人的角色。

在顺朝的历史上,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没有“叛变”的都督。这唯一一位叛变的都督,就是青丘州末代大都督,他发现青丘除了少数大城市之外都赞成独立派军官团主张的共和国计划后,决定同意独立派的主张,签订了独立条约,并借此成为了青丘共和国制宪和政事堂会议的一员。

在此后的许多年中,这种都督府制度很快就扩张到了半个地球的范围内,为世祖朝的大扩张建立了制度上的保障。

在飞机、电报、蒸汽船和火车没有发明的年代中,这种制度虽然造成了许多都督严重的贪污行为,但也确保了顺朝海外属地的稳定和安宁,促成了世祖、孝宗以来的长久治世。

而伴随着各海外都督府辖区的改革,在行省制改革过程中反而造成了大量叛乱,并最终使得顺朝的海外帝国体系土崩瓦解,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造就了第一次共和革命的契机,

不过那都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

至少在世祖一朝,都督府体制还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对于辽宁省和吉林、黑龙江两都督府辖区,还有后来设立的乐浪都督府辖区的移民活动,也在快速进行中。

这场大移民活动,大大缓解了关内地区的人地矛盾,使得顺初政治清明、地方安定的局面得以更为长期地延续下去。

此外关内地区人地矛盾的缓解,对于东北地区及河套地区的土地开发及移民,也都对关内地区田价的持续性下滑造成一定影响。

田价的持续性下滑,以及废两改元的诸多改革,也促成了价格革命的爆发——物价上涨、土地价格长期下滑,同时也由于长年的移民实边运动造成了雇工工资的持续性上升……

新的时代,于无形中敲响了大门。

战争的阴霾渐渐远去,东方既白,道路自然导向了不同的方向。

第870章 周祚鼎

在价格革命的影响下,江南、湖广、河南一带的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城市繁荣,市民人口也不断增加,相对应的粮食产量则持续下跌。

由于水稻、小麦的谷物生产利润不大,湖广和江南地区的许多农田,都出现了改稻为棉、改稻为桑的情况。

如此变化之下,便需要大量从外省进口粮食,这便为东北、河套、华北、四川的粮食和猪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于是在边疆屯垦地区,本来是为了解决驻军粮饷需要而设立的屯垦营庄,反而出现了将粮食反向销售到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

伴随着世祖朝对外战争和海外属地的扩大,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本地农业不断受到冲击,农民生产成本增加,而收入减少,大部分人无力改善农业技术,而城市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又使得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南、湖广地区经常面临粮食短缺问题,甚至是饥荒的威胁,引发社会动荡,所以更需要从边疆地区进口粮食。

随着对郑森海盗海商集团的招安,顺朝的对外贸易数额大量增加,白银不断流入中国市场,货币经济发展,又便利了商业贸易。

这一时期在东北、河套、湖南、河北、陕西、甘肃、青海、淮海等省,都出现了营庄制被重新加强的情况。

各地的官府和营田司衙门,陆续发布了不少法令,限制营庄农民的迁徙自由,增加他们的超经济剥削,让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加强人身依附关系,目的就是增加粮食产量,好解决江南和湖北地区的口粮缺口。

这在客观上来看,对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长期的经济发展是不友好的,但在当时来说,由于不少地区经过明末以来的多年战争,已经是地广人稀的状况。

首节 上一节 770/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