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313节

例如商业协议制度,例如专利制度,这些都是保护商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就赵桓要大力扶持的农学速成馆便是为了提升平民老百姓自身的能力,不至于借钱给他,他脑子一片空白乱来,最后搞得血本无归。

还不起钱了,还是朝廷买单,朝廷买单的后果就是印钱,印了钱货币贬值,全国百姓跟着受害。

实际上,关于借贷给平民和富商的政策和忧虑,赵鼎在他的《四策》中都有写出来。

借贷出去的钱分了等级,富人借钱更容易,只需要户口信息和存款信息的登记,即可获得一定额度的贷款。

而平民的借贷,则需要提供户口信息、存款信息,还有亲朋好友的户口信息、个人担保证明,这个亲朋好友的名下必须有一定的财产。

不仅如此,还给平民的贷款增加了许多限制,例如还款日期是富商的一半,例如借贷之后从事的行业也有规定。

赵鼎似乎还未听出皇帝提醒的弦外之音。

他这份《银行于大宋商贸四策》的借贷政策其实很大程度上偏向了富商,富商借贷的难度比一般平民要低很多很多。

这样的确能完成皇帝交待下来的任务,但是却容易使富有的更富有,穷的更穷,穷人想要资金创业难上加难。

当然,赵桓也不能怪赵鼎,他这样做也是处于对整体风险的考虑。

这也是赵桓要让赵鼎来做这个位置的原因,无论任何时候,整体风险都要摆在第一位,一旦整体风险出了问题,将牵连甚广,危害整个大宋。

外面的小太监进来,道:“陛下,徐相公和唐相公求见。”

“让他们进来。”

既然是议论经济的问题,怎么能少了徐处仁和唐恪呢?

徐处仁来年可是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的,中原百姓收入翻番!

徐处仁现在整个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因为他尝试到了基础建设的甜头,也尝到了大宋皇家银行的甜头。

他觉得赵桓简直特么是千古未有的天才,这徭役废得真是太正确了,不废除徭役,道路修的越多,越伤民,但废除了徭役,道路、楼宇建的越多,反而老百姓越高兴。

因为朝廷有钱给啊!

这样他来年中原地带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完成的!

徐处仁和唐恪进来:“臣参见陛下。”

“免礼。”

徐处仁和唐恪又与赵鼎打了照面。

赵桓将赵鼎的《银行于大宋商贸四策》给徐处仁和唐恪看了一遍。

唐恪看得眉笑眼开,他是掌管商部的,有了赵鼎的鼎力支持,他的任务妥妥完成。

但大宋太宰徐处仁当场就要跳脚了,按照这个鸟四策,富人越富,平民可能会越穷,那特么他的平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岂不是完成不了了?

皇帝考核他的目标可不是简单的总量除以人数,而是先去掉上户和中户,直接算下户的收入。

不行不行!

要是这样搞,劳资太宰的位置就没了。

第二百五十一章大宋的户籍,治大国若烹小鲜

唐恪连忙道:“陛下圣明,如此以来,我大宋不出十年,四海升平,陛下之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徐处仁却道:“赵相公,恕某直言,此四策便是饮鸩止渴,功在当下,罪在千秋!”

赵桓一听徐处仁的话,顿时来了精神。

比起自己天天追着他们后面跟他们说,你这个政策不合理啊,按照你这样穷人会越来越穷,富人会越富,直接根据自己想要的结果定目标会更省力。

例如徐处仁是太宰,政事堂大佬,真正的帝国首相。

你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给朕将中原下户的收入翻倍,方法你自己去想。

只要定了这个目标,政事堂在策划各种富民的政策的时候,都会以此为指导,一旦跑偏了,徐处仁就会站出来指正出来。

这就根本不需要赵桓天天像保姆一样伺候着了。

如此这般,赵桓才能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身出来,去多思考帝国最高战略和所有的资源如何合理调配。

宋朝在户籍相对来说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废除了贱籍,一共分了三类。

一类是主户,二类是客户,三类是特殊户籍。

其中主户是占人口最大比例的,主户分五等,主要划分依据是田产,其他仅仅作为参考,所以五等主户一般是指乡村户。

一二等是上户,主要是大地主级别的。

这类人是赵桓重点要找的对象,因为这类人在全国数量极少,只占了5%左右,却和官户一起,占有了大部分资源,包括钱、土地、政策、特权等等。

赵桓穿越过来的时候,据周朝给过来的数据统计来看,上户和官户占有了全国百分之85%以上的土地,且他们是免徭役的。

这样的社会结构,方腊造反,似乎也说得过去了!

三等是中户,中小地主以及富裕农民,相当于后世的中产阶级,这类家庭的数量在整个大宋也不过才10%不到。

因为年年征战,通货膨胀,冗官现象又日益严重,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在神宗时代,就已经有许多中户破产,王安石再来了一波变法,破产的中户顷刻之间暴涨。

缩成了现在这样的比例。

四五等便是下户了,包括自耕农或田地少甚至没有田地需要帮他们种田生存的佃农,他们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

首节 上一节 313/10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大厨无双

下一篇:权倾南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