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颂

北颂 第1677节

  不过,貌似能名流青史的,如今都在寇氏门下,即便是一些不能名流青史的,也在寇氏门下。

  在寇氏门下的,就相当于在赵氏门下。

  但无论是在谁门下,包拯都是一个将公事看的比私事重的人。

  包拯离开了竹院,回到了刑部以后,立马草拟了两份奏疏,差人送到了政事堂。

  寇季次日下朝以后,就看到了包拯的两份奏疏。

  稍稍翻阅了一下,跟拜访他的时候说的没有两样,寇季就写了一个准字,吩咐留在政事堂专门向宫里传递奏疏的宦官,将其送进宫。

  奏疏送进宫里以后,赵祯见寇季已经准了,稍微审阅了一番后,也写了一个准字。

  大宋历任官家,对人命案看的很重。

  赵祯也是如此。

  包拯要清查旧案中的冤假错案,赵祯没有理由不同意。

  只要能为一人昭雪,对赵祯和包拯而言都有好处。

  赵祯会获得更多人的拥护,包拯会获得极大的名望和功绩。

  唯有当时办案的官员会遭殃。

  所以刑部的属官和大理寺的官员,看到了包拯拿出的赵祯和寇季签署的同意翻旧案的文书以后,脸色都不好看。

  他们下了差以后,奔走相告,将包拯要彻查旧案的消息传扬了出去。

  弹劾包拯的奏疏瞬间塞满了赵祯和寇季两个人的桌案。

  刑部和大理寺的人其实很少办冤假错案,除非是有熟人托关系,让他们办一些冤假错案,又或者是他们自己疏忽造成了冤假错案。

  以及办案的方式跟不上,所以出现了冤假错案。

  所以包拯彻查旧案,很容易将里面的一些蝇营狗苟嫌出来。

  虽说寇季此前查过刑部和大理寺,可在刑部和大理寺的人服软以后,寇季就收手了,所以刑部和大理寺受灾并不严重。

  加上寇季权重,他们奈何不了寇季,所以就只能自认倒霉。

  包拯如今要将所有的旧案翻出来梳理一遍,他又是刑部侍郎,在任上要待好长一段时间。

  那他造成的灾难会被寇季大的多。

  刑部和大理寺的人自然不能容忍。

  他们不会自己出面去弹劾包拯,因为容易被包拯抓住辫子,往后面查。

  所以他们都让他们的同窗、同年,乃至于求他们办过事的同僚帮忙。

  弹劾包拯的奏疏堆砌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

  赵祯和寇季二人看着那座小山,愣了半天。

  许久以后,赵祯侧头询问寇季,“四哥,你这个学生得罪谁了?查个旧案而已,也得引起这么多人弹劾?”

  寇季瞧着那些奏疏,哭笑不得的道:“恐怕就是那些旧案引起的。”

  赵祯有些不敢相信的道:“那也没理由被这么多人弹劾吧?”

第0976章 一代新人换旧人

  “有道是法礼不外乎人情,刑部和大理寺处在那个位置上,总会被一些朝中的官员用到,他们上门请托,刑部和大理寺总会卖一些人情。

  一来二去就多出了一些没办法见人的案子。

  包拯如今要将这些案子翻出来,重新审理。

  他们自然不愿意。”

  寇季如实将包拯清查旧案背后所牵连到的利害关系告诉了赵祯。

  赵祯听完以后,有些不悦的道:“朕在处理皇亲国戚的事情上都不敢讲人情,他们倒是给朕讲起了人情了。刑部、大理寺,那是处理大案、要案、人命案的地方,出一个纰漏,那就是一条人命,岂能被人情所左右。

  让包拯查,狠狠的查,朕倒是很想看看这背后有多少蝇营狗苟。”

  赵祯如今比较刚正,眼中非黑即白,没有灰色地带。

  所以在听到了包拯清查旧案背后的隐情以后,果断要让包拯彻查下去。

  寇季对此并没有异议。

  他觉得当皇帝的就该是如此,眼中非黑即白,不能经常停留在灰色地带,更不能容忍灰色地带存在。

  皇帝眼中若是能容下灰色地带,那下面的官员就敢将所有的灰色变成黑色,甚至还会将所有的白色变成灰色。

  人的欲望和野心是没办法填满的。

  只要最上面的人给开口子,最下面的人就能将口子变成一片天。

  所以上面的人必须将所有的口子堵死,下面的人才没口子可钻,更没办法将口子变成一片天。

  就比如登闻鼓的事情。

  朝廷在准许了寇季奏请给各地衙门设立登闻鼓以后,也批准了打杀威棒的事情。

  朝廷批准地方衙门打杀威棒,目的是为了杜绝地方上诬告成风的事情发生。

  但地方上在执行这一条政令的时候,杀威棒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杀人棒。

  只要地方官是一个贪财的人,只要被告者喂饱了地方官,那么原告在入衙门时,就会被杀威棒给打死。

  地方上官员的残忍和胆大,总是会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也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那么多冤案。

  赵祯想要看看刑部和大理寺办理的旧案后面有什么,所以他对那些弹劾包拯的奏疏置之不理,不仅如此,还亲自写了一份彻查的手书,派陈琳送给了包拯。

  此事一出,弹劾包拯的奏疏瞬间消失的干干净净。

  赵祯此举,明摆着就是告诉所有人,朕在为包拯撑腰,朕让包拯查的,你们对包拯不满,就是对朕不满,身为朕的臣子,对朕不满,那你就可以去死了。

  满朝文武在察觉到了包拯的深意以后,那个还敢弹劾包拯。

  想要用一些阴险的手段对付包拯,他们都不敢。

  因为当朝首相寇季,是一个最讨厌官员用下三滥的手段对付同僚的。

  想当初朝堂上的人用下三滥的手段对付李迪,被寇季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寇季当初没那么大权柄在满朝文武手里保住李迪,所以李迪最后被罢落,流落到了河西。

  如今寇季权势滔天,跟寇季作对的人几乎不会有好下场。

  他虎目盯着朝堂,谁敢在他眼皮子底下用阴险的手段?

  刑部和大理寺的人没办法弹劾包拯,就只能效法寇季旧事,上书为包拯请功,把包拯的功劳说的大大的,政绩说的多多的,让赵祯和寇季将包拯安排到一个更符合他功劳和政绩的位置上。

  简而言之,请朝廷为包拯升官。

  可惜,包拯不是张纶。

  包拯是进士出身,所以没有人因为他出身的关系,刻意的打压他。

  所以他建立的功劳都得到了朝廷的褒奖,而且升官的速度还很快,堪称平步青云。

  所以刑部和大理寺奏请为包拯升官的奏疏并没有人理会。

  赵祯和寇季没有理会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员奏请为包拯升官的事情,但文彦博等人却看着眼红。

  都是一个先生坐下的学生,你包拯才入京多久,就让这么多在京官员为你请功了。

  我们什么都没做,也没人为我们请功,那岂不是说我们不如你?

  文彦博等人一个个都是人杰,自认在才学和能里上都不输给包拯。他们又岂能让包拯专美于前?

  于是乎,在礼部的奏请朝廷清查天下蒙学,看看天下蒙学是否准确的铺设到了他该铺设的地方,有没有人在这过程中贪财?

  县学、府学是不是该设立了?

  如今第二批和第三批蒙童都快毕业了,朝廷再不设立县学和府学,那岂不是将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人才给浪费了?

  礼部的风波刚刚掀起,还没有成为定居,在户部的也开始奏请朝廷清查天下人口和田亩。

  给出的理由很充分。

  朝廷近些年大批量往外迁移百姓,迁移走的百姓多多少少遗留下了一些地。

  其中以军户迁移出中原腹地的时候留下的最多,但是朝廷并没有收到数量庞大的田亩,所以必须彻查一下,看看那些迁移出去的百姓遗留下来的田产被谁占了。

  赵祯对田产很看重,所以户部的奏疏递上来以后,赵祯想都没想就批了。

  并且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叮嘱户部一定要严查、彻查,必须给他一个交代。

  赵祯需要一个交代,那不杀几个人,不查出一些数量的田产,恐怕很难交代。

  当赵祯奏准了户部的事情以后,吏部、工部、兵部、鸿胪寺等多个衙门,相继奏事。

  各个衙门奏请的事情,就像是倒进油锅里的水,引动着整个油锅沸腾了起来。

  陈尧佐大把大把的掉头发,王曾一双眼静布满了血丝。

  两个老倌一左一右守在寇季身边,瞪着眼睛盯着寇季。

  寇季放下了批阅奏疏的笔,左右瞧了一眼,短期了桌上的茶杯,浅尝了一口,疑问道:“二位这个时辰不在御史台和刑部坐衙,跑到政事堂里来做什么?难道官家已经擢升二位为参知政事了?二位以后要在政事堂里办差了?”

  两个老倌瞪着眼睛不说话,就那么凶狠的瞪着寇季。

  寇季放下了茶杯,不咸不淡的道:“几个意思啊?说说?”

  王曾声音沙哑的道:“包拯是你学生?”

  陈尧佐质问道:“唐介是你门上客?”

  寇季义正言辞的道:“严格的讲,包拯只能算是我门生,不能算是我学生。他虽然称呼我为先生,可我并没有传授给他什么学问。

  像是寿王、王安石、曾巩、苏景先、苏轼、狄咏几个人,才算是我学生。

  唐介倒是去我府上拜会过,但也仅仅是下官拜会上官,求指点而已,并不算是门上客。

  我寇府门槛高,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成为我寇府的客人。”

  王曾吹胡子瞪眼的道:“老夫不管他是你门生还是你学生,你教唆他谋害老夫,就是你的不对。”

首节 上一节 1677/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权倾南北

下一篇:南宋第一卧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