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第240节

三爷,再不是那个躲在太子身后,怯怯的孩子了。他真是长大了,不但长大,文韬武略文治武功已超前人。

“你怎么不说话?”朱允熥见蓝玉无言,开口问道。

“臣在想,殿下真是成材了!”蓝玉咧嘴大笑,眼中目光一片晶莹,“等哪天臣去了地下,见了太子见了姐夫,他们问起来,臣有的说!”

“臣会告诉他们,皇明后继有人,大明又有圣君!”

说到此处,攥着拳头大声道,“殿下,给臣一队骑兵,臣为殿下冲阵!”

“你是帅才,在孤身边比冲锋陷阵要好!”朱允熥坐下笑道,“再说,圣谕,你只是参赞。”

顿时,蓝玉满面失望。不过在生死线上折腾了一遭之后,蓝玉已不复当日的莽撞桀骜,越发的沉稳。

“孤知你心,你我血亲,孤三番五次保全你,除了亲情,还有看重你的才干!”朱允熥笑道,“你身体强健,你我君臣,还会很长久,来日方长!”

闻听此言,蓝玉心中满是感动。

当下朗声笑道,“李成桂好歹也是个高丽王,为了拍皇爷马匹,国都的名都改成了汉城,他怎么不叫明城呢?真没志气!”

“明城也不好听!”朱允熥微微一笑,“等咱们踏平高丽之后,再给他改个名儿!就叫,北安,北边长安!”

第4章 野心

鸭绿江蜿蜿蜒蜒,盘旋于辽东山峦之间。

它比不得长江浩大,比不得黄河雄壮。比不得珠江辽阔,也比不得汉江悠长。

可是它千百年来,一直盘踞在辽东大地,从长白山下发源滋养着辽东子弟。这条江,算是辽东的母亲河。更重要的是,它连接着出海口。

若是让历史按照原本的剧情发展,那么几百年后,鸭绿江会成为界河,它所接的出海口为别国所用。这里千百年来孕育的一切,都将成为别人的成果。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得到了许多。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甚至有些失去的东西,让人痛心疾首追悔莫及。

盛夏,辽东大地漫天遍野的野花盛开,山川河流在阳光下都泛着光泽。青山之边,是辽东波澜壮阔的黑土地,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豪迈辽阔。

一队骑兵,从茂密的森林中穿行出来,缓缓来到江边,马上的骑士穿着有别于中原的白色服饰。他们信马由缰,任凭战马在江边饮水,目不转睛的看着鸭绿江对面的山川土地。

骑兵之中,一个看起来身份最贵的男子,脚踩仆人的脊背缓缓下马,看着大江对岸,赞叹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辽东路!”

这本是元代诗人张养浩的诗,描写的是千里潼关景象。而此刻,却被这人用在了形容辽东土地,颇有些驴唇不对马嘴。

但是这人声音落下,身后数人却齐齐拍手叫好,其中一看起来似乎是文人一样的人开口说道,“靖安君把此诗用在此处,真是应景!”

念诗的男子正是高丽王李成桂第五子,于诸位王子中最为有才干的高丽靖安君,高丽兴亲军卫节制使、三军府中军节制使。

“不过是有感而发!”李芳远依旧看着鸭绿江对面,本就细长的眼睛,越发狭窄起来,用马鞭指着山间若隐若现的堡垒,皱眉道,“那里应该是明国的凤凰堡吧?”

他身后一个卫士打扮的粗犷男子,定睛看看,“是的君上,凤凰堡归明国辽东军卫,有兵六百三十六名!”

“其实,那边本是我们的土地!”李芳远看着对岸的目光,变得有些愤恨,“高丽的祖先,在浑河之边建立高丽,全盛之时从浑江开始,西抵辽河,北至开元(吉林市),东到布尔哈图(延边),南道汉江(高丽的汉江)。”

“幅员辽阔万里,能与中原争雄。”说着,李芳远愤恨的眼神,越发的愤怒起来,“可是中原自持强盛,以武力压迫,逼得我们高丽从辽东沃土中,迁徙到三韩之地!可恨!”

一番话说完,周围的卫士们,都是目光暗恨,看着江对面神情狰狞。

唯独刚才奉承李芳远的文士,眼神之中暗含腹诽。

这位王子一向勇武,喜欢口出大言,故作豪迈。岂不知这番话,却说得错漏百出。

“高句丽之王朝和现在的高丽人半点关系都没有,即便是后来迁移到平壤可是那时的高丽半岛,却是王朝并立。而后唐灭高句丽,三韩半岛的中华遗民和土著结合,才有了后来的高丽。”

“再说,你李家原是大元的世袭万户,根本算不得真正的高丽人呢!”

“史侍中,我说的不对吗?”见没人奉承,李芳远的目光顿时凌厉起来。

“靖安君所言,满是豪情壮志,臣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姓史的文人赶紧说道,“哎,可惜明国势大,不然以君上之才,定能率军北上,恢复旧日山河!”

“明国!”李芳远咬紧牙关,脸色狰狞。

大明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压在所有高丽人的心上。面对这座大山时,他们只有谦卑恭敬。但是背对这座山时,他们却在暗自诅咒。

“明国虽强,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李芳远继续开口,“大明之敌是北元,对于我们高丽,他们只有怀柔显示天朝大度。辽东之地,中原鞭长莫及,我们高丽可以一边上表称臣,一边暗暗图之!”

说着,面上露出几分嘲讽的笑容,“我知道那些明国大官们的心思,辽东苦寒之地,在他们眼里不过是鸡肋。与其为了这些地方和咱们交恶,还不如默认咱们占了。天朝嘛,就是要大度,就要有气魄。”

“不过!”史姓文士斟酌片刻,开口道,“靖安君,此次咱们的动作还是大了些。若是明国怪罪下来”

“那就请罪便是!”李芳远笑道,“还是老一套,等明国的国书到了,就派人去应天府请罪,并献上珍宝,大明要面子,咱们就给他们面子。他们得了空头面子,咱们落个实惠!”

说着,忽然想起了什么,继续道,“你记一下,回头帮我给父王上书,进贡明国的礼物,给北平的燕王一份,要格外的厚重。大明燕王是边关的塞王,听说那个人是个骄傲,喜欢别人奉承的人。咱们姿态低一些,请他说说好话。”

史姓文人恭敬地说道,“臣记住了!”

李芳远随即点点头,又叹息一声,“哎,若高丽有控弦之士百万,何必如此低三下四。想那耶律完颜辈,不过是辽东蛮夷,都能成就霸业。我高丽,又差了什么?”

“此人非良君!”

史姓文士心中再次腹诽起来,辽金都是虎狼之兵,以一当十,方能于中原裂土封疆。高丽虽有几分战力,可怎能与之相比。这位靖安君,还是太狂妄了。

他是熟读汉书的文人,祖上算得上是中华遗民,所以心中对天朝,远没有那些敌意。只不过在高丽为官,必须要恪守臣子之道而已。

“大明其实对高丽算不错了,当年蒙元天下,历代高丽王子都要进大都为质子,任凭蒙元皇室打骂,如奴隶一般。高丽每年产出粮食布匹等,也要尽数献给蒙元。如今才过几天好日子,就心生野心?”

“一点苦寒之地,占也就占了,可还幻想着江对面的辽东之土。真是不自量力,看来大王没立他为世子是对的!”

“走吧!回去看看沿江的堡寨修筑的如何了!”李芳远似乎是看累了,有些意兴阑珊的说道。

可是忽然间,来时的路上响起阵阵马蹄之声。密林之中,数匹骑士疾驰而来,口中大声呼唤。

“靖安君可在此处!”

“君上在此,来人下马!”卫士大声呵斥道。

几个骑士极为匆忙,头上的帽子都跑没了,下马之后一溜小跑,把手中的书信举过头顶,“君上,王都的信!”

李芳远皱眉道,“慌什么?”说着,伸手接过信件,打开之后,顿时石化。

“西巴!”

见他脸色大变,史姓文士赶紧说道,“君上,怎么了?”

“明国,对高丽宣战了!”瞬间,李芳远面无血色,呆呆的说道,“大明皇太孙率军,征讨高丽!”

“啊?”史姓文士惊愕之后,顿感天塌地陷,肝胆欲裂,六神无主,“怎么会?怎么会?大明天朝上国,仁德为主,怎会对高丽用兵?是不是弄错了,肯定是弄错了!”说着,又大声道,“君上,赶紧催促王京的使臣出发,去大明请罪!”

“都宣战了还请罪?有用吗?”李芳远额上都是冷汗,强做镇定,狐疑的问道,“史侍中,你说父王会怎么做?他会乞怜,还是召集大军?”说着,细长眼眯成一条缝隙,继续说道,“若是我,必要战,以战方能促和!”

“西巴!”史姓文士心中骂了一句,“你真敢想?和大明开战?你若是败了还好,若是小胜几阵,才是大事不妙!”

当下开口道,“君上,赶紧上马,还去召集臣子议事,赶紧回王京面见大王!”

说完,心中惊恐之下,脚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边上的卫士,手疾眼快一把扶住,“珍香大人,小心!”

史珍香一动,便发觉浑身没有半点力气,见李芳远已经上马,再看对岸似乎有人影闪现,赶紧道,“快,扶我上马!

~~~

李芳远,高丽第三代君主,为人狡诈多端,差点杀父弑兄。

就是他上书给永乐皇帝,可能是拍的太高明了,永乐默许了高丽把国界拓展到鸭绿江边,长白山脚下。

第5章 不斩来使?

“征讨高丽?”

北平,燕王府后院议事堂中,朱棣拿着明发过来的廷寄圣旨,表情甚是复杂。

“高丽小国,若真要打,本王提一偏师即可跨江破关,扫荡千里。”朱棣捏着手中的圣旨,表情狰狞,“居然让那黄毛小儿总督天下兵马,行灭国大战?他生长于深宫之中,鸡都没杀过就想上阵指挥十几万兵马,简直就是儿戏!他胡闹,老爷子也跟着胡闹!老爷子宠孙子,还真是宠得没边儿了!”

说着,朱棣气呼呼的站起来,“再说,他以为高丽是软面团子,随便揉捏?兵战凶危,他栽了跟头没啥,可是丧权辱国,丢的是大明的脸面!”

议事厅中,没有几人,除朱棣之外,仅有几个燕藩的军中大将,还有那黑衣和尚姚广孝。

“王爷此言差矣,这可不是胡闹!更不是宠溺!”姚广孝微微笑道,“王爷看看圣旨所说,皇太孙总领天下兵马,节制辽东军卫塞王,副手是郢国公傅友德,军中还有定远侯王弼,景川侯,长兴侯,东山侯等宿将。”

说着,姚广孝又是一笑,“有这些老人辅佐,就算主帅是条狗,都不会败!老爷子这是想,让皇太孙领堂堂正正之王师,建不世之功。老皇爷,这是在给皇太孙铺路!”

听到此话,朱棣的脸色更加阴沉。大明开国以来,从没有过如此多的开国功臣,共同参与远征。这些人中,任何一个提溜出来,都够资格做一军主帅。

军功,皇太孙唯一的短板,就是没有赫赫战功。若此次能在这些老将的辅佐下,扫平高丽,声望必将达到顶点。届时,天下谁敢不服?九边塞王,谁还敢仗着自己的功劳,装老资格。

“圣旨中说,让咱们燕藩调集四万兵马,归他指挥,本王也要听命于帐下!”朱棣气道,“本王戎马半生,居然要听他的?”

“京营三万多人,咱们四万,还有十四弟的兵马,再加上辽东军卫,傅友德从大同带过来的兵马,嘿嘿,近乎二十万精兵。老爷子为了他大孙子的战功,还真是舍得下本儿!”

这才是让朱棣最气愤,最妒嫉的地方。他少年从军,从小兵做起,东征西逃这么多年,老爷子可从来没给过他这么大的支持。当年,他以皇子藩王之尊,跟傅友德等人远征辽东,也要作为副手,听军中老将的差遣。

“王爷,现在不是纠结这些的时候!”姚广孝走到朱棣身后,微微躬身,“此次征讨高丽,为必胜之战,老皇爷先是给高丽下了国书,又是圣旨明发天下,要的就是在天下士民,还有周边藩国面前,竖立皇太孙的威信。”

“不管多大的代价,此战都必胜。一旦胜了,皇太孙在军中的势力,就从京师伸到了辽东边塞。”

朱棣眼睛眯了起来,姚广孝所言甚是。

虽然朱允熥在京中身后有一众武将的支持,可是那些老将大多没有多少实际的权柄,蓝玉已经倒了,常家在军中可做不到一手遮天。

可一旦皇太孙有了代天子御驾亲征的金字招牌,军中是上下谁人不效死?他可是皇储,他勾勾手指头,那些暂时效力他麾下的武将们,就会跟打了鸡血似的往上靠。

而一战胜之,他在军中的威望更是无人能及。说句不好听的,老爷子为什么杀了那么多功臣,没人敢炸刺儿。就是因为在军中有威望,现在老爷子是要把这种威望,再加到他孙子头上。

届时,朱允熥内有朝中一众功勋武将的支持,外有地方上边将的效忠

“嘶!”

朱棣心中倒吸一口冷气,这等于给他们这些藩王头上,套了一道紧箍咒。想发作你,便能发作你,毫无还手之力。

“王爷,臣有一计!”姚广孝话音落下,眼神扫了扫周围的燕藩将领们。

“都是本王的心腹手足,有什么不能说的?”朱棣皱眉。

姚广孝神色不变,笑而不语。

一边,张玉丘福等人站起来,躬身道,“王爷千岁,臣等先告退!”说完,几人默默的转身出去,只留下朱棣姚广孝二人。

“装神弄鬼!”朱棣笑骂,“快说!”

“臣说此战虽是必胜之战,是因为朝廷输不起,皇太孙输不起,陛下也输不起!”姚广孝小声道,“不过,仗还没打起来,万事都没有绝对!”

“高丽有几分战力,皇太孙摆明了是灭国之战,他们没有束手就擒的道理。几十万人大战之时,战场形势错综复杂,若是高丽能有一只精锐,直捣皇太孙中军,未必不能反败为胜。”

朱棣豁然回身,眼神如刀,“你是说?”

姚广孝笑着点头,“若皇太孙战死,乃是上上策,若他只是败了,颜面无存是下下策。不过上策也好下策也罢,只要大明没胜,老皇爷也好,皇太孙也罢,都要找人给他太孙殿下背锅!”

首节 上一节 240/5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雪豹当战神

下一篇: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