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第359节

“不亏本!”陈德文大声道,“臣,其实心中有个更好想法。”

朱允熥来了兴趣,干脆从宝座上起身,坐在御阶上,大声道,“你说,你说!哎,王八耻。给陈爱情搬个凳子来,上茶!”

陈德文先谢过,继续说道,“以换带征!”说着,似乎是官话不流利,手舞足蹈的说道,“京师地价贵,但外城便宜。除运河边外,官府可以开一片地来,让河边居住的百姓搬过去!”

“河边百姓,住得都是窝棚。朝廷开出一块地,用准备发给他的钱,盖房子给他们住。一边是臭水沟烂泥地,一边是新房,穷苦百姓们自己知道怎么选?”

“若不是朝廷的德政,他们一辈子都要住在临河的窝棚里,想必这笔账他们会算。”

“朝廷盖房,不求精美只求实用。用准备赔偿地价的银子,绰绰有余。而且还可以就地招工,盖房子的活,女人孩子都能帮得上。官府把盖房子的活,甩给工头。工头在当地招工,给他们工钱!”

“如此一来,朝廷的钱就是活钱!”

“你这个主意好!”朱允熥抚手笑道,“官府占了他们的房子,再给他们起一座,最合理不过。而且,新的居民区,将取代本来沿河脏乱差的窝棚区,又能给邮政仓储腾地方,好主意,主意好!”

陈德文羞涩的笑笑,继续说道,“臣以为,先盖房子,让沿河贫民百姓先看到。而后再丈量沿河土地。他们的窝棚多大,朝廷便给多大的新房。若是他家里人口多,官府给的房子可能小些,但宅基地会大些!”

这时代没有违建的说法,自己家的宅基地上,盖多少房子谁都管不住。改天上去,你皇上也得看着。穷苦人家人口多,官府给的新房不够住,但宅基地大一些,让他们自己盖,也是种办法。

“好好!”朱允熥点头道,“京师首善之地,外城运河边脏成那个样子也不像话。征地,既是为邮政的收益,又是改善民生,一举多得!”

可是,户部尚书傅友德却忽然开口道。

“陈府尹直言,臣,不敢苟同!”

朱允熥看过去,“你怎么不敢苟同,说说!”

傅友文垂手道,“京师外城,大多数当年流民聚集才占据了河边地,形成今日格局。他们所住的房子,大多没有在官府报备,手中没有地契,算不得他们的房子!”

“臣知他们是穷苦百姓,可未必是穷有理!”

“倘若京师百姓得知如此德政,那人人都在运河边盖上窝棚,朝廷该如何处置?”

“此风一开,翌日拓宽官路,河道之时,需征用房屋,官府又要如何处置?”

“既不是京师民籍,又没有土地地契,或者保长画押的房屋文书”

第164章 旧城改造

“朝廷征地,只需一纸诏书即可,何须如此!”

傅友文开口道,“若是他们的私产,朝廷自然要补偿,但不是他们的私产,朝廷没有出钱的道理。陈大人想的好,可有时候德政在民间未必是德政,而成了迁就姑息!”

外城临河的土地问题很复杂,复杂就复杂在那些窝棚都是贫困百姓搭起来的,官府以前没计较,但现在不能算作他们的私产。

“而且,临河那边有些房子也是有地契的,是百姓的私产。若是朝廷征地,那些没地契的都补了,有地契的该如何补?”傅友文继续道。

陈德文马上开口道,“有地契的更好办,给房子给钱遣散就是了!”

“给多少?”傅友文也马上说道,“大库里好不容易攒下些银子,没有乱用 道理。按陈府尹所说,沿河征地一事,又是盖房子又是补偿的,多少钱够用?”

朱允熥沉思片刻,“户部,那你的意思是?”

“有地契的赔!”傅友文正色道,“没地契,没户籍的,划出一个地方让他们落脚便是。”

“那你的意思,因为没有地契,官府就可以强行拆了人家一家人住的屋子,就可以把人赶走,对不对?”朱允熥脸色不悦的说道。

傅友文微微俯首,“殿下,世间事不可唯心!请听臣言,运河边早先乃是泄洪地,官府早就有令不许贫民搭建窝棚,后贫民聚集居住,官府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哦,既然不让搭,为什么当初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朱允熥冷声打断对方,“孤就不信,若当初严苛一些,不许他们在沿河搭建窝棚,他们会把家安在那里?”

“哦,当初因为无伤大雅,所以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因为有了利益纠纷,官府就说是有违当初政令,这些房子又没地契,说拆就拆?”

“哦,还真是官字两张口,说什么都有理!”

“那孤问问你,你拆了人家房子,征了地,让那些住在那的贫民哪里去?啊,外城虽大,可哪有人家安身落脚的地方?”

“盖房子他们没地,也没钱。租房子,他们一个月挣的,还不够给租钱。这让人家一家老小吃什么,喝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外城那个地方,孤也去过,一言难尽!和内城简直就是两个世界,污水横流恶臭四溢!”

说起这个,朱允熥脸色更加不好。

“有些事,朝廷也好,官府也罢,要有人情味!”朱允熥继续说道,“今日外城之所以如此脏乱差,百姓是一方面,但官府也有责任。现在,一股脑把这些事都推给百姓,不公平!”

说着,他看看众人,“陈爱卿的想法就很好,借征地之名,行改善之事。让运河边的百姓把地腾出来,给邮政司做仓库。再选择一块地方安置贫民百姓,如此一来外城脏乱差必能改善。要是有好房子,谁愿意住狗窝呀!”

“这种事说起来跟修桥铺路一样,都属于基础的民生建设。朝廷出点钱,外城大变样。百姓有新房住,商人的货物有地存放,建设开始百姓还都有活干,家中有进项。”

“窝棚变新城,外城日后和内城一样干净繁华,这不是德政吗?”

其实,这就是简单的理念冲突而已。

由政府主导城市基础建设,归根到底最终受益的是百姓。看似是政府拿钱出来,但这个钱是拿出来在民间流通的。最后改善了百姓的居住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带来的收益也不是简单用钱能够衡量的。

一旦改造成功,对于外城由于是运河边的穷苦百姓而言,生活是质的飞跃。

“若是征运河边的地,加上安置百姓,要多少钱?”朱允熥又问道。

陈德文躬身,“臣,算了下,大概需要二十三万六千!”说着,又补充道,“共计五千多户!”

朱允熥想想,“这事,你们应天府去办。”随后,格外交代一句,“好好办,别出什么差错。那些没地契的百姓,就按你说的法子办。另选一块地方,给他们盖房。至于盖房的人手,可以从这些百姓中招募。”

“臣,遵旨!”

“涉及到土地的事,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小心无大错,办这等事,务必小心谨慎,千万不能出什么差错!”

陈德文跪地叩首,“臣,谨遵殿下谕旨!”

殿中群臣,看到这一幕,都心中暗道,大明官场又多了一枚新星。这陈德文已是入了皇太孙的眼,前程不可限量。

的确如此,朱允熥一开始只以为是简单的征地。听陈德文那么一说,心中不由得惊奇不已。对方所说的以换代征等等,俨然和旧城区改造异曲同工。

做好了,绝对是造福百姓!

朝会退去,朱允熥又去老爷子说了会话,顺路再看看信国公汤和。

似乎是即将到来的喜事,让汤和心情舒畅。现在整个人看起来,不像前几日那般在死亡线边缘挣扎的老态。虽半边身子还不能动,但面上已有了生机。

勋贵和皇家再次联姻,而且是嫁给皇太孙为侧妃。京师中的勋贵们,重礼如流水一般送入大内。

大明上下,都在翘首盼着这场婚礼快点到来。

外廷如此,内廷更加热闹。尤其是那些尚未就藩的王爷们,其中最大的沈王等人,也到了结婚的岁数。可迟迟不见老爷子指婚,不免心急如焚。

而老爷子为了给汤和冲喜,唯恐宫里不热闹,声势更加浩大起来。

“皇爷爷,您这是真舍得!”

晚饭时分,朱允熥和老爷子一同用膳,看着宫内装点彩妆的宫人笑道,“弄这么热闹,要花不少钱吧!”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老爷子为人勤俭,这种花钱的面子事,一向是不大爱做的。

老爷子坐在饭桌边,笑道,“哼,现在咱家花多少,等新媳妇进门那天,双倍都还回来!”说着,对朱允熥笑道,“汤和,可是大财主。就这么一个孙女,嫁妆上肯定下血本了!”

见老爷子脸色不错,朱允熥开口道,“皇爷爷,几位小王叔也到了成亲的岁数了。听说孙儿又娶妃子,各个都急得上蹿下跳的,您看?”

老爷子端茶喝了一口,“儿大不由爷,还想着多留他们几年!罢了,改天抽工夫,把他们的事也办了!”

朱允熥想想,又笑道,“四叔家的三位皇孙,如今也都还没有指婚?”

“啧啧!”老爷子想想,“那三个可不好找,老大太胖,老二太莽,老三太阴。哎,老四生的三个儿子,怎么没一个像他的!”

朱允熥一笑,“怎么说都是您的亲孙子,不好找,您也得费心呀!”

“儿孙多,债也多!”老爷子笑道,“前世欠下的。”说着,饭也不吃,起身朝外走。

“皇爷爷,您还没用膳呢?”朱允熥纳闷道。

“不吃了,看看六斤去!”老爷子说道,“好半天没见着咱嫡重孙了,想!”

第165章 狐假虎威

宫内且不提,先说外廷。

应天府尹陈德文自宫中出来,就回了府衙,欲召集手下官员等,商议外城改造之事。

“大人,您回来了!”

陈德文刚进后衙,他的师爷就迎了出来。师爷姓秦,颇有贤名,乃是他重金聘来,用以参赞政务处理琐事。再者陈德文虽出身广东大族之家,但在京师中毫无跟脚,需有个通晓京师关系的人,在身边出谋划策。

“见大人面有红光,有喜事?”秦师爷又问道。

陈德文坐下,品口茶,笑道,“今日朝会,皇太孙殿下对本官的提议大为赞赏。本来不过是议征外城临运河的土地,最后殿下居然让本官主管,外城棚户迁移,民生改造!”

“恭喜大人!”秦师爷笑道,“才到京师,就得皇太孙殿下青眼!翌日入住中枢,进位大学士,易如反掌!”

“哎,哪里哪里!”陈德文骄傲且谦逊的笑笑。

紧接着,又喝了口茶,开口道,“此事事关重大,涉及五千户数万百姓的民生,还有运河仓储等事,不可怠慢。等下,你派人下去,召集应天府各级官吏前来议事!”

“大人,急不得!”

“ 怎讲?”

秦师爷上前几步,小声道,“大人初来乍到,这些天可有人有主动投效?”

应天府的差事虽然至关重要,但一向不好做,动辄有性命之忧。若不是如此,也不可能落到陈德文的脑袋上。

他一个外人,毫无根基,空降在这个位子上,别说投效了,手下人能不阳奉阴违都算不错。

陈德文面上有些黯然,“本官做官,朝廷为先,投效不投效的有什么关系,大家都是为大明做事!”

“你这话,别人信吗?”秦师爷又道,“只怕,这应天府上下,在没摸清您脾气之前,上下串通一气,都在防着您呢!”

顿时,陈德文感觉有些丧气。秦师爷说的不错,这些日子一来,应天府上下和他,却是好似无形之中,隔着一堵墙似的。看着哪里都好,其实哪里都不对。

“不过,现在您今非昔比!”秦师爷笑道,“您现在入了殿下法眼,金口一开予以重任。这时候你不急着见下官,是下官们要急着见您!”说着,又是一笑,低声道,“这时候,才是能看清,谁能和大人您一条心!”

所谓投效,不过是下官拜码头,从此以后死心塌地的追随上官。然后,再把暗中捣乱的人和事,和盘托出。谁能干事实,谁爱说小话,谁不服,谁听话等等,了然于心。

陈德文思索片刻,眼睛一亮,“师爷,多亏有你指点!”

这时,外面一个老仆捧着一张拜帖进来,“老爷,有人送拜帖来求见您!”

陈德文诧异的接过,他是外官进京,除了同乡之外,还有谁能见他。

拜帖倒是阔气,四角包鎏金边儿。上书几个大字,后生晚辈胡某求见。

“这人谁呀?”陈德文皱眉道,“是咱们广东同乡?还是我的同年?”

老仆回道,“是京师本地人,已经在门房坐了两个时辰了!”

“不见!”陈德文甩袖道,“以后这些不相干的人,不要放进来!”

首节 上一节 359/5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雪豹当战神

下一篇: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