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第146节

因为荀彧荀攸田丰沮授其实都是世家出身!

刘征只是告诉他们,现在这么做就是因为这里很偏僻很苦寒,是不会有世家人物过来做官的,勉为其难先从军里抽掉一 些识字里的人管理一下这里!

实际上,刘征在培养军中的管理人才的时候,是不会让这些世家人物接近培训基地!

刘征这样的做法很像汉灵帝刘宏的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院,开汉代专科学校之先声,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鸿都门学创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二月,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学生皆由州、郡、三公荐举,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经过考试合格方得入学,据说曾招至千人焉。

鸿都门学以尺牍、小说、辞赋、字画为主要学习内容。尺牍,是古代书信的名称,由于当时的书信都刻之简牍,规格为以尺一寸,所以称尺牍、尺翰、尺简、尺牒等,原来是一种实用文体,使用广泛,有一定书写格式,包括章、奏、表、驳、书等类,至汉代,尺牍中已有不少精彩散文,所以,学习尺牍,既有实用性,又有文学性。鸿都门学所学的小说,不同于今天的小说,只是它的前身,诸如神话传说、街谈巷语、志怪志人之作等。总之,鸿都门学以学习文学、艺术知识为主,不同于以儒学力主的其他官学。

鸿都门学的学生,大多是无身份地主及其子弟,都是士族看不起的斗筲之人,他们以文艺见长而受灵帝的宠信,出路十分优厚。由于擅长文辞而被朝廷委以重任之事,并不是自灵帝开始,例如汉武帝时,就有一批文学艺术家在朝廷供事,其中司马相如以《子虚赋》、《上林赋》闻名于世,曾为进攻西南夷出了很多力。此外,严助、朱买臣等辞赋、散文家,也受到武帝重用。

这些文人学士在政治上积极支持汉武帝的政策,在文学上又表现出非凡的学识与才能,因而受到重用和赏识。但是灵帝宠信的文学之士,却受到士族集团的猛烈攻击,这是因为鸿都门学的创设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

经过党锢之祸,士族集团虽然受到很大挫折,但在渔轮上却始终是得势的。宦官集团却相反,政治上虽然得手,但由于社会地位低、又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支持,所以在渔轮上一直不占优势,这使他们深深感到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的重要。为了与士族以及他们支持的太学抗衡,宦官决意借助灵帝嗜好文艺,创办了鸿都门学,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加强控制渔轮阵地. .........因此,鸿都门学一经创设就遭到士族、儒生们的最激烈反对,可见,鸿都门学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产物。

但是尽管政治上有需要,如果没有文化教育的内在条件,鸿都门学也是不可能产生的。

文学、艺术的发展,是这所文艺专科学院创立的又一重要条件。汉代的散文,辞赋一直被公认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书法至汉代也有长足进步,它开始被人们视为一门艺术。汉代的绘画也很发达,以人物画力主,朝廷也借绘画来表彰忠臣义士。总之,文艺的发展,为文艺专门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汉灵帝在历史上是一个平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但是,他能顶住来自士族的强大压力,坚持创办了鸿都门学,扶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为唐代各种专科学校的设立开辟了道路。

我国古代取士除以儒经为主要依据之外 ,还有以诗文取士的,表现了重视人的才华的倾向。

汉灵帝重用文学之士,正是文学取士的导源,这些都是他对我国古代教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

汉灵帝还是有他的局限,这些鸿都门学都是诗词歌赋的文人,他们没有真正治理地方的理论和经验。

最关键的是,汉灵帝他自己也教不了那些学生什么,但刘征可以。

他在教授实际事务的同时,还在灌输自己的思想,让这些军中学生成为自己的信徒。.

第274章

刘征会将自己麾下的人分成两类人。

一类就是暂时用一用,等到真正统一天下之后就会逐步清除,包括荀彧荀攸田丰沮授等人。

另外一类就是自己完全可以信得过一直用下去的,自己亲自培养出来的人才,包括关羽张辽等人!

有人会说,荀彧荀攸田丰沮授都是杰出人才,为何要清除啊!

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世家!

一旦刘征对世家全面下手,他们必当成为阻碍!

其中荀彧荀攸首当其冲。

颍川荀氏就是汉晋时期最为出色的世家之一,不仅奇才辈出,而且功名显赫。

颍川荀氏一个多么强大的宗族,虽不是帝王将相的家室,可在汉晋时期一点也不逊色于帝王世家。

在后汉时期,名门世家们的实力越发强大,开始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在朝廷的科举选19拔上参与,举荐自己的亲信,家人参与选拔,还参与文化垄断,都只推向自己信奉的那一边,同时在氏族和庄园经济等方面也大肆参与其中。

皇帝的中央集权得到空前的威胁,颍川荀氏也是在这一时期迅速壮大起来的氏族之一,荀氏的代表人物就是荀淑。

荀淑在当时的社会知名度颇高,有着神君之称。荀淑,不仅负有盛名还与其他氏族之间的交流颇为紧密。

后汉末年,一些名门氏族们经常组织郊游,时间长了,按照各自的所属地域和自己所继承的师门分成一个个小党派。在这些小党派中有一个领军人物,一共有“三君”、“八俊”等等,还有好多小组织头衔,其中陈蕃就是三君中的领袖,王畅和李膺属于八骏里的代表。这些党组织里的翘楚都是荀淑的学生。学生都有如此名声,更何况当老师的呢,荀淑在当时可谓德高望重。

荀淑受到了外戚们的打压,一度被排挤出朝廷。

接下来朝廷又借着宦官的帮忙,把梁氏给灭门了。宦官当道真是天下人之不幸。于是朝廷内形成了两大对立势头,一是党人,大部分是荀淑的学生领袖,二是官宦党羽,双方的冲突一度升级到无法控制,于是便发生了党锢之祸,大批党人被禁锢,失去了终身自由。

荀淑对朝廷失望至极,知道一己之力根本无法与宦官抗衡,只能保全家族全身而退。

后世人们认为后汉的世道变幻得如此不堪就是从恒帝开始的,荀淑所在的年代就是昏暗无比的恒灵之世。可是东汉的厄运还没结束,仅仅是恒帝在世,就已经如此了,后面还有更可怕的灵帝,恒、灵二世真的在历史上被后人一直诟病(呵呵,都是世家文人诟病)。

后来荀淑退出朝堂之后,皇室又被外戚当权,这下党人再也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直接大开杀戒,荀淑的学生荀昱也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被害。另一位学生荀雲遭到了终身禁锢。

银川荀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因此决定带领家族潜心修学,钻研儒家学说。荀氏出八子,人称八龙,最出名的则是荀爽,在董太师入朝之后,荀爽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从一个小白晋升为司空。

后来在董太师迁都一事稍有不快,与联合抗衡董太师未果而卒。

以上可以见颍川荀氏至荀淑时代开始打下基础,到了荀爽时期成立门户。

这意味着颍川荀氏不再是普通的豪门士族,已经转变为朝廷士族的一员。

(推荐新书《大唐:反娶小舅子女神长孙皇后》

接李秀宁拜堂,冷艳高贵丈母娘 窦氏加价。

“彩礼加到20万贯,不然休想娶秀宁!”

李世民:姐夫多加点,我要娶长孙小姐!

卢明宇冷笑,20万贯,相当后世14亿!

老子可不想当他们李家起兵的钱袋子!

他看着小舅子李世民的未婚妻长孙无垢。

“娶你也要那么多彩礼,要不咱们成婚!”

长孙无垢笑意盈盈:“我愿意!”

李世民、窦氏全都傻眼了!

“恭喜主人做出正确选择,奖励大唐国运!”

“奖励主人李存孝……”

他和长孙无垢的婚宴,高朋满座,将星云集!

李靖房玄龄秦琼尉迟恭恭贺新禧参见主公!

李世民羡慕嫉妒:姐夫麾下猛人怎么这么多!

卢明宇:只有傻子才会认为我五年无所作为!).

第275章

刘征说清除荀彧荀攸,并不是说杀了他们。

如果他们不叛乱,刘征绝对不会杀了他们的。

不会像曹操那个鬼样子。

刘征所说的清除,是等他们死了以后,清除他们家族里面的败类。

让他们这个世家不要有任何负面影响。

毕竟荀彧荀攸两个人能力很强,将来必定是大功臣,不能杀戮。

……

历史上,自打董太师入朝以来,这天下被折腾得鸡飞狗跳,民不聊生。荀彧认为,现在的颍川之地多发战事,不适合长久居住了,于是带着荀氏家族搬到冀州。冀州归韩馥管辖,荀彧的弟弟荀谌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韩馥,把冀州让给了袁绍。袁绍满心欢喜,把荀氏兄弟当作自己的军师,荀谌当作主谋,可是荀彧却不认同,他认为袁绍以后恐怕难有作为,于是和兄弟告别,去了曹操门下。

荀彧的此番选择,不仅使荀氏家族得到了有利发展,还振兴了曹营。在军师荀彧的坐镇之下,曹丞相四处征战,打败了周瑜、平定了袁绍。还为曹丞相吸纳了不少人才。有荀攸、钟繇、司马宣王等等,还有很多。

其中荀攸得到曹操的高度赞扬,曹操征战四方,荀攸无一不在,其中前后夹击克敌的招数,就是荀攸教他的。

据史料记载,荀攸为曹操生擒吕布和平定袁绍等战役前后出谋划策十二次。荀氏兄弟在曹营皆得重用。颍川荀氏在曹营的地位,与其他氏族相比,位居于首位。影响力颇大。

这就要归结于家族内部的高度配合和精明的谋略。荀氏家族分两拨分别扶持袁绍和曹操,在曹营,曹操想要封魏公,荀彧反对,荀攸则极力赞成,二人阴阳相合,在朝堂上善于配合,以至于少了贸然支持地风险,阴阳交错使得荀氏家族得以保全。

荀氏家族的这一生存计策,不仅使荀氏家族名望大增,家族实力也开始提升,虽然说天子脚下难为官,荀氏兄弟却深谙其中的道理,他们懂得进退,知道相互配合,以至于家族没有覆灭。

颍川荀氏作为汉代末期的名门世族,又信奉儒家学说,在当时的社会上有着极高的威望。虽然荀氏一直辅佐曹营,但是曹操与荀氏家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根源,曹操信奉的则是法家寒门。二人虽互为臣子,但是思想上还是有着根本差异。曹操当时想要升自己为魏公,荀彧反对,到了曹丕之时,又想升为魏文帝。

想要升帝,则必须得到朝廷内的名门世族们的认可,荀氏家族作为朝廷里的代表氏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曹丕个人性格虽然比较强烈,但是还是需要荀氏家族的力量来制衡朝廷里的其他势力。

荀彧的儿子娶了曹操的女儿,与曹植的关系也相交甚好,但是曹丕却极其不喜欢荀彧。虽然不喜欢吧,但是荀彧的出身地位高,权威重,又与曹家联姻,家族后人不断延续,地位也没有动摇。

在曹丕曹叡去世之后,荀氏家族的后人荀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司马懿,后来还为司马昭献计策,忠于司马氏族。荀顗死后,司马炎为他举办丧礼,皇太子还亲自前来凭吊。可见当时荀氏家族的地位有多高抄。

荀氏家族还有个代表性人物就是荀勖,此人是荀爽的曾孙,到这个时候荀氏的前辈都已经翻篇好几页了。

荀勖从小寄养在舅舅家里,舅舅家是颍川的钟氏,一开始荀勖效力于曹爽,在曹爽死后,没有人敢去祭拜,只有荀勖敢去。荀勖后来效忠于司马昭,甚至还成了他的心腹之人,把朝廷重要的部门都交给荀勖管理,这一管就是20多年。

后来荀勖还帮助司马昭平定了钟会叛乱,当时司马昭手下,受到重用荀氏家族人员还有荀彧的曾孙荀恺,他的外祖父是司马懿,表兄弟是司马炎,荀氏家族依然位高权重。

荀氏家族延续至此,已经没有荀彧那时的高尚了。经常也是为了自己所忠心的主子做出很多专权的事情,就比如荀顗一心扶持贾充,荀恺一心拥护司马炎等等,朝廷里的事虽然复杂,各种势力互相争斗,难免能坚持品性不变,靠德行赢不了天下,也保不住脑袋,荀氏家族的人很有头脑,谁的胜算大,就拥护谁。虽然这一代的荀氏家族品德不如前几代,但是在文学和艺术上的造诣依然高。

时至此时,已经是荀氏家族的最鼎盛的时期了,后来到了东晋南朝时期,家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司马睿与江左建立东晋。虽然是魏晋旧臣,但是效忠司马皇室并没有让荀氏家族的发展更大,再加上过江之后,家族里的人相继去世,这就重挫了荀氏家族。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能人荀羡,屡建奇功(李李的),28岁便做了刺史,可好景不长,荀羡忽然患病,就这样没了。

至此之后荀氏家族的人丁越来越少,老臣子们相继病逝,荀氏的弟子们都四处寻求大家,想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一个跨越了数个朝代的颍川荀氏家族就此开始没落了,不免令人唏嘘。直到南朝的时候,荀氏家族彻底消失了。这个家族以极高的文学造诣闻名于世,如今却因朝代的更迭,子嗣微薄而渐渐衰落,一代大家就此落下帷幕。

……

看完颍川荀氏在历史上的表现,看起来荀彧荀攸叔侄就可以了,其他人在家里躺在祖宗功劳簿享福吧,别出来祸乱了。

这是刘征以后对待所有世家大族的态度!.

第276章

刘征发现历朝历代到了中后期的时候,皇帝为了省事还是为了别的原因,总是会设置节度使、总督之类的官职,让某一个人能够管辖到一个地方的所有权利,这样一来就非常方便对方成为地方军阀!

刘征觉得文官武官分开还是很有必要的,州郡县三级都必须要有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两者都是并驾齐驱的,互相支持又互相制约,这样才是合理的!

就像军队里面必须要有政工人才所组成的参军队伍,相当于后世的指导政委之类的角色,也是为了对军事长官有一个制约监督的作用!

可能一开始的时候会出现效率没有那么高的情况, 但只要搭配合理,应该也不会出现大的纰漏,再怎么大的影响也比某个人独揽大权地方割据要好得多!

为什么要这么设置,因为另外一个导致东汉灭亡的因素,州牧的设置提供割据的制度可能。

为了在镇压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一系列“跨州连郡”的流民起义,汉灵帝不得不把原本仅仅是个监察长官、临时军事长官的州刺史升格为各郡太守之上的一级全权长官,可以综合调度一州各郡的行政、军事、财税资源。再加上汉代郡守本来就拥有自己征辟属官的权限,这一人事权限也依照常例给了州牧。

各地军阀从此便可以凭借自身实力,成为一方州牧,堂而皇之地获取到全权割据的合法名分。所以,我们会看到,汉末群雄混战之时,军阀往往都是以某州牧的名义发号施令,例如冀州牧袁绍、徐州牧刘备、兖州牧曹操、荆州牧刘表、幽州牧刘虞、益州牧刘焉等等。

首节 上一节 146/1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下一篇: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