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266节

“两千余万亩的黄沙,如果不根治,它的风沙每年都会吹向北直隶。”

“治理它并不容易,不治理则河套难安……”

“若是要治理,必须投入几代人,数千亿的钱币,得不偿失,这也是老臣竭力阻止圣人拿下河套的原因。”

夏允彝一边说,一边叹气,随后又指向了南部的一大团沙漠;

“此地被蒙古人称为“毛乌素”大漠!”

“在先秦和秦汉时、曾有义渠、诸夏人在这里发展过农业,后来则一直是游牧区,直到唐初。”

“后经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流沙不断扩大。”

“唐初“六胡国”(李吗的)的昭武九姓部族在此地的滥牧,到两宋时期,大漠向东南拓展,直至长城!”

“前明长城横穿毛乌素,然而大漠风沙席卷长城,堆积如山,使得长城无用。”

“自成化年间开始,河套地区的长城就要开始派人“扒沙”,每年耗费数十万两白银。”

“扒沙费用浩大到让文武官员们愁得抓耳挠腮,而不扒沙的后果是“虏骑出入,如履平地;掠我财物,淫我妇女”。”

“圣人!”夏允彝收起了手中的指挥杆,对韩景略严肃道:

“若是一定要拿下河套,就必须投入大精力来治理此两处大漠。”

“这耗时耗力的工作,正是老臣宁愿南征东吁,也不愿北伐的缘故……”

夏允彝可以说对韩景略如实交代了自己的想法,而韩景略听完,只是笑着对夏允彝开口:

“古有愚公移山,我朝亦可有植树造林。”

“毛乌素和河南地两大沙海,有着上亿亩沙漠。”

“我朝如今无力修缮,但不代表日后没有这个实力!”

韩景略笑着对夏允彝说道:

“瑗公先生放心,吾一定会大力治理河套,不过并不是现在。”

“眼下北伐尚未开始,已经竣工,而我朝要做的,就是西征拿下藏区!恢复乌思藏、朵甘都司!”

“不过……在恢复前,似乎还需要收拾一个跳梁小丑……”

说着、韩景略看向了地图,他的眼神所看之处,便是盘踞在半岛上的李氏朝鲜……

韩景略喃喃自语坛:

“军费都投入了,大军都调集了,不在北边打一仗,怎么对得起这一年的辛苦呢?”.

第209章 墙头草的半岛棒子

黄帝四年正月十五,在满清开始撤离的时候,李氏朝鲜(简称李朝)的国王李淏和李朝大臣们还不知道自己清朝要撤退了。

此时的他们,正在汉城景福宫朝议。

“满清已失正朔,宗庙之祭不能再用满清年号!”

“大清使臣就在慕华馆,贸改规制,我李朝就要大祸临头!”

“那不过是多尔衮的使者!况且满清所遣使臣姿态极谦,只求我李朝不弃丙子之约,国书和燕行事一切照旧,其他一概不再过问!”

“那已是去年的事!去年清朝还有辽东,现在呢?!”

“混账!多尔衮为大清摄政王,他若在满清朝堂揽下李朝的事,他的话就是大清的话!”

殿上、李朝国王李淏呆坐在上首,堂上绯衣官员们正吵成一团。

领议政和左右议政带着司宪府、司谏院等数十位官员分作两方,相争不下。

争什么呢?

争今年的宗庙祭祀用什么年号。

看起来是极小的一件事,却关联着一件决定李朝王国命运的大事,那就是现在李朝到底是不是可以跟满清调整一下关系了。

自从满清退出关外以后,满清的地位就一落千丈。

到今年,梁朝攻下辽东、东北,彻底断绝了李朝和满清的联系。

西边天朝的南北态势更见稳固,李朝自然动了更张关系的念头。

可一桩现实还沉甸甸地压着李朝王国,谁也不知道清朝会不会再回关内,并且两国依旧接壤。

当年满清立国,只领有关外时,就已有灭李朝之力,现在要收拾李朝还是绰绰有余。

甚至都用不到多尔衮出声,占据辽东的遏必隆,都有压迫李朝的实力。

此时的李朝还不知道,遏必隆已经准备跑路了,因此还在争吵。

李朝官员之中的激进派没考虑那么多,就主张该是摆脱满清藩属国地位的时候了,保守派却认为不能因小失大,徒招祸患。

宗庙祭文是不是继续用大清年号,就成为两派543争论的焦点。

后世被称为李朝的李朝王国,在壬辰倭乱之后,对大明存着浓烈的感激之心,视为有再造之恩的父母。

明末皇太极领十二万大军逼降李朝,是为丙子之役,自那之后,李朝就去了大明年号,改用大清年号。

但年号使用的地方相当多,外事国书、内政公文、典礼祭文、民人书记,这都要用上年号。

李朝最初很抗拒大清年号,只在国书等范围用,其他场合用干支纪元。

随着满清压力的加大,不得不渐渐扩展到各个方面,宗庙文庙等祭典必须用大清年号,甚至宫中册封一般命妇的竹册,也要用大清年号。

这种屈辱感,在前两任国王,李珲、李倧两人执政期间还好。

李珲与李倧两任朝鲜国王都经历过倭国入侵的岁月,对明朝感恩戴德。

哪怕清军兵临城下,他们签订了耻辱的盟约,成为清朝藩属后,这两人也坚持着“不背明、不怒清”的“中立外交”。

然而这种举动惹怒了清朝,清朝再次出兵,史称“丙子胡乱”

这一战后、朝鲜彻底被打残,而清军撤军,还带走了作为人质的李朝两位世子,与50万李朝俘虏返回辽东。

力主斥和,奉大明为正朔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学士也被带到盛京处死。

此后李朝不仅向清朝称臣纳贡,还被迫出兵帮助清朝攻打明朝。

李朝无力反抗,在此后,只能尽可能顺从满清之意。

李倧抱病去世后,被清军俘虏的李朝世子李淏就被放了回来继位。

现任的李朝国王李淏,被俘虏到辽东后,曾一起随皇太极前往锦州,观察明清松锦大战。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他更是随多尔衮出征,并前往京城参加顺治帝的登极大典。

但即使他看过了这些种种,却一直对清朝充满了仇恨。

因为他脑海里,一直都有他在盛京时的屈辱记忆。

(dafi)坐上王位后、原本他以为清朝会一直统治中原,不曾想一个韩景略,直接将清朝赶回了辽东。

本来李淏的想法是,等着梁军北伐,联合梁军一起剿灭清廷。

但今年是己酉年,宗庙祭典将近,激进派再无耐心,决定以“中原对李朝有恩”为突破口,推着李朝走上“独立自主”之路。

至于保守派则强调,遏必隆在辽东的数万大军。

在他们看来,遏必隆坐拥四万大军,随时都能跨鸭绿江而来。

王座上的李淏几度想要开口,却没能发出声音。

他想说的是:“我们该奉大梁为正朔,有大梁当靠山,满清算什么,多尔衮算什么……”

但他不敢说,因为李朝的国王,实际权力很小,无法对势力庞大的“两班”有绝对权力。

眼下的李朝,是靠李成桂篡夺王氏高丽王国而得的。

扶立李成桂的武将勋贵,以及持朱子理学治国的士子成为李朝的两根砥柱。

三百多年下来,都积下了深厚根基,被称呼为“两班”。

两班分为勋旧派和士子派,党争不止。

但没有士子就无法治国,没有士子也无法应付满清,因此勋旧派渐渐士微。

作为李朝的国王,李淏清楚知道,如果没有一个大朝扶持自己,自己很有可能会被下面的人取而代之。

这也是他为什么仇恨清朝,却不得不听从清朝旨意的原因。

原本在他看来、汉人已经无法复国了,蒙古南下的事情会再度发生……

可没想到,短短三年,风云变幻,韩景略自扬州崛起,把李朝的宗主国清朝打成了流窜的游牧民族,这让一直袖手事外的李朝士子派颇为尴尬。

尴尬归尴尬,李朝的士子派从未想过要跟大梁主动接触,更没想过要奉大梁为正朔。

原因很简单,大梁贬孔儒、杨朱,实行格物致知,对于用儒法治国的李朝士子官员来说,绝对不可以接纳。

韩景略那家伙、清洗国内士绅的手段,若是被李淏学来,那他们就有难了。

不过、这仅仅只是面上的大义。

实际上、李朝士子派不愿搭上大梁这条线的真正原因还在于利益。

如果接触了大梁,那么李朝一国的利益格局是谁主导?

大梁官员主导?王权主导?还是两班主导?

由此、一国大利在谁手里?

两班阶级?

呵呵……

以大梁的国体来看,一旦李朝跟大梁接轨,大梁那套东西渗透进来,李朝的利益格局就要变化,两班阶级的特权和大利就要丢掉。

所以,李朝士子派绝不承认大梁继承了大明正朔。

朝堂上争得厉害【资;源'群】:9?8;0;2?/0'。5!8"5。;6,却只是争论对满清的态度。

谁要讨论对大梁的关系,就成了两派群起而攻的对象,即便是他们的大王。

纠结的是,李朝士子内心深处视满清为夷狄,总想着要挣脱满清的束缚。

这一点,光靠李朝自己是做不到的。

首节 上一节 266/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