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364节
员外郎觉得真理在自己手上,反讥道:
“这东洲海外之地!与神州万里重洋相隔,我们还素无来往!”
“你说他们跟咱们多少年前是一家,也得找条路让人家从中洲到这地方来吧?”
这个问题,确实男主了反驳的官员,不过这个时候顾炎武却说话了:
“怎么过去?海军是是怎么过去的东洲?”
员外郎一愣,而顾炎武再道:
..... ......(
“北海海峡!此地不过数十里之遥,若是极寒之季,不定还能履冰而过,怎么就不可能是从神洲过去的?”
员外郎滞住,顾炎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随口一语,就道破了多年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而得出的结论。
当然,他们也不知道,“北海海峡”,在一万多年前曾经是道陆峡。
眼看没有人质疑,顾炎武又道:
“这北北东洲的土著都是茹毛饮血之辈,素无王化传承,就跟我诸夏数千年前的北戎诸族差不多。”
“这也非我诳语,以真究之,北东洲土著还真可能是我诸夏苗裔。”
“既然有这可能,我们不妨以此为大义,如此可用上《北伐盟誓》之策,诸夏拓殖北东洲就有了坚实根基。”
搞政治的套路是“既然可能是真,那就一定是真,因为我需要,所以它必须是!”
搞军事的套路是“可能是真,那就意味着可能是假。既然有可能是假,那就一定是假,因为我害【资;源'群】:9?8;0;2?/0'。5!8"5。;6怕,所以他一定是假的”。
不得不说、顾炎武的嘴皮子很溜,难怪是明末三大思想家。
如果自己说不动别人,怎么让别人认可自己的思想,自己又怎么能面对自己的思想不动摇?
到了这里、韩景略算是知道黄道周为什么推荐顾炎武给自己了。
因为顾炎武完全就能把黑的辩成白的,完全符合自己心中的教事部尚书。
只有这样的教事部尚书,才能制定出一套,让各族子民都相信自己是诸夏民族的教材!
就连旁边的戚云,听着这些文人们的议论,此时他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武人不适合搞这些事?主要是他们这些文人的脸皮厚得实在是令人发指啊。
“圣人!结合我等的辩驳,完全可以确定东洲的人,乃是诸夏遗民!”
“接下来,只需要确定他们的起源,和苗裔就可以了!”
顾炎武肯定了这个方向,所以开始向韩景略汇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确定东洲土著到底是诸夏那一代的苗裔。
“嗯、你们继续……”韩景略看着这群人辩驳,只觉得很有意思。
而他这么一开口,立马就有人开口道:
“欧罗巴人把东洲人称呼为印第安人,这些年国中整理出诸多旧史,有书就提到殷商覆灭之事。”
“说殷商纣王征东夷、淮夷、虎夷诸地,周武王趁势起兵,倾覆殷商。”
“而当时殷商东征之军还在东夷,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将军攸候喜并东征大军去向无踪。”
“臣以为,不定是攸候喜泛舟过海,来了北东洲……印第安人,也就是殷人!”小说群⑥⒐⑧9⒉5⑧50
第283章 伏羲生少典、少典之子向美洲
印第安人?殷商人?
当这名官员一开口,众人顿时愣住了,心道这家伙,真敢想,不过听起来倒蛮像回事的。
不过这种言论,还是太不着调了。
如果说顾炎武之论的方向是扯淡,但这个扯淡,至少要经得起推敲和责难。
类似这名官员的话,根本就经不起推敲,于是此人的殷商论遭遇汹汹辩难,顿时体无完肤。
怎么来的还好说,就算是两千八百年前的航海技术很差,也无碍海船沿岸而行,经罗白海峡到了北东洲。
但把“印地安人”这个称呼跟殷商扯到一起,就太过虚假了。
现在就连普通百姓都知道“印第安人”这个称呼的由来,分明是欧罗巴人以为这里就是天竺,才把当地人叫印第安人,跟殷商没有半文钱关系。
并且东洲印第安人所建的王朝,不管是仪制,还是技术,也都看不到一点殷商的痕迹。
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玛雅人已是印地安人中最聪慧最先进的一族,可他们居然还不会用轮子。
并且他们颇为发达的星相之术里,也完全看不到跟诸夏星相有关联的地方。
所以、要编就要编的足够早!
比如……
“圣人、最近老夫就一直在琢磨此事,也觉得北东洲土著与我诸夏定有关联,但要说是殷商,那绝无可能……”
一名年纪较大的教事部侍郎,倒是以探究真理的态度研究过这个问题。
可他现在没有答案,但想象力丰富的学子所提的殷商论,显然经不起“五九零”推敲。
就说轮子这事,大家都觉完全不可想象。
真是殷商遗民,千年传承,可能丢掉文字,可能丢掉王化,也就是政治体制,但怎么也不可能丢掉轮子这东西吧?
不过他的话,倒是给了顾炎武一个想法。
顾炎武目光闪烁,决然道:
“殷商不行,最好更早,早到……”
接着的话捅破了“文化战线”的政治原理,“有迹可循,但又无迹细查的年代”。
韩景略听得牙痛,顾炎武这话他明白。
这意思就是说,大梁要搞出来的说法,必须有证据、有佐证,却让人没办法细查。
至少找不到确凿的反证,这就是政治上的扯淡。
但这扯淡却带着三分真,以为它可能就是真的。
这就体现出搞政治和搞学术的区别了。
搞学术的是从事实向上推结论,搞政治的是从结论向下找事实,甚至不需要事实,只需要结论的逻辑能包裹事实就好。
因此大殿上的官员马上就有了具体的方向,一名官员开口道:
“查《史纪》……不!重点是《山海经》!”
“没错!《山海经》,山海经本来就是一部地质书籍,其中大部分地质,都能与七大洲五大洋对上,用它来做证据最好不过!”
殷商是两千八百年前的事,而山海经是以炎黄为始,又是四千多年前的事。
尽管《山海经》的最早出现时间,是战国末期。
但即便如此、眼下又还有几个传承了两千年的王朝?
诸夏的渊源都是零碎散于各族各时,还经常因古籍记述的冲突而难有定论。
如果以山海经为主体,向前编撰的话,会更难以辨别虚假。
“殷商太晚,不如夏桀之后?”一名官员沉思后开口,而顾炎武却摇头道:
“夏朝虽无信史,但依旧有迹可循,观东洲生番与我诸夏仪礼相距甚远,还是不妥。”
众人纷纷议论着,浑然无一丝他们这一番议论,就要改写世界文化历史的觉悟。
“炎黄之时呢?蚩尤领九黎,被黄帝击灭后,九黎散去,一支散到了东洲?”
某个学子随口道来,众人沉吟,同声叫好。
九黎大家都知道,苗瑶、越人乃至蒲甘诸族都属这一类。
既然有南迁的,再有一支北迁的也说得过去。
可顾炎武却道:“若是炎黄蚩尤时的九黎,大家都知道,苗瑶甚至越人跟东洲生番的差别还是太大啊。”
这个时候,一名史官的手指也从一些附谱系表的“黄帝、炎帝”一列继续向上移。
最上面是是燧人氏、有巢氏,然后是伏羲,之后是神农。
看了列表,这史官才开口道:
“神农传有八帝、第一代便是神农,第二代临魁、第三代姜承、第四代姜明、第五代姜宜、第六代姜来、第七代姜克、第八代榆罔。”
“虽然无法考证,但蚩尤应该是第六代和第七代炎帝之后。”
“毕竟他自立后,依旧号称炎帝,才会让第八代炎帝榆罔和黄帝结盟共同讨伐。”
“既然是这样,那不如直接将蚩尤定为第七代炎帝,姜克之后。”
“然后再定调,便是第八代炎帝榆罔与蚩尤争胜,最后惨败。”
“一部分人北上,渡过北海海峡,前往了山海经所记载,海内东经的东洲。”
“一部分人在炎帝榆罔的带领下,前往了之西边,和洛一代的黄帝结盟如何?”
蚩尤本就是炎帝部落的,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
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炎帝榆罔,自号炎帝。
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
蚩尤率领81个兄弟北上抵御黄帝部落,在河北涿鹿展开激战,引进并改良武器,善利用地形天气等外界因素,再次重创炎帝。
最后被炎黄部落联合再次击败后,融合一部分人,再将一部分人逐往南部。
这么算来、如果要以这个做借口,倒也符合。
不过这个理由,还是不能让韩景略满意。
他看向了史官,对史官询问道:
“炎帝世系再往上,还有没有?”
“有!”史官回答了一声,然后翻越一些相关的史书和口口相传的谚语,最后开口道:
“炎帝政权分为两大支脉,一为炎帝魁隗氏政权,一为炎帝神农氏政权。”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