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75节
并说明了,疠气可以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
这在17世纪,这个没有显微镜的东方,吴又可能研究出这样的成绩,属实惊人。
哪怕放在在世界传染病医学史上,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他是韩景略派白杆军出去寻找的4个大才之一,最巧的是,吴又可是主动来找韩景略的。
前日他刚刚让戚云去找人,结果第二天吴又可就出现在了扬州,说是担心江北会爆|发瘟疫,特此北上。
对于吴又可,韩景略十分尊重。
吴又可的行为,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中医并非不行,而是中医因为满清入关,而没有跟上时代。
吴又可的“疠气”之说,若是搭配显微镜,那么病毒的出现,会极大的改变中医的医学理念。
所谓西医,不过是现代医学罢了。
既然是现代医学,那么为什么不能以中医的方式打开呢?
韩景略对于这个问题,有着十分热衷的想法。
他昨天明明刚见到了吴又可,却在当时就任命吴又可成为了还未建立的“诸夏医校”的校长。
韩景略所兑换的1000名医学教习,分为外科、内科,骨科、儿科、妇科、男科等十余种学系。
这其中,外科教习是最多的,毕竟眼下韩景略军中最需要的是能够在战场上做手术的外科医生。
学校预计会在两个月后完工,然后开|始从各地征收一些对医学感兴趣的孤儿、少年人培养。
开战时,教习带着他们的学生在战场就近治疗伤员,战争结束则是返回学校。
吴又可对此,倒没有什么异议。
在他看来、医者父母心,只有医德好,医术才会高,这就是中医的奇妙之处。
站在他的角度,若是韩景略需要,不嫌弃他老迈,他也能上战场,为士卒疗伤。
对于他的话,韩景略没有怀疑,毕竟吴又可历史上就是不愿意剃发降清而被杀的。
韩景略的话一说出|来,吴又可也抚须点了点头:
“义诊确实是善事,但将军也可以这么做,例如义诊开厅,穷苦人免费治疗,而富硕人家则是收取诊金。”
“这样一来,也倒为将军节省了一笔钱财,能够将精力放在北伐之上。”
“先生高义……”听到吴又可的话,韩景略也点了点头,十分认同他的话。
两|人走在工地上,巡视着这片日后,整个世界最大的医学学校。
一边走,韩景略一边说:
“先生、略之野望,便是在全国十三行省开设十三所如此的学校。”
“每个学校,每年招募学子一万人,学习时长不定,直到院中教习同意其人出师才行。”
韩景略对医学很重视,对于医学生毕业的标准也很高。
不过这|种重视,相比这个时代,名医们对于自己弟子的重视来说,还是差了许多。
一名名医培养弟子,永远都是以年来计量单位的。
短则五年,长则二十年。
不过他的想法也有弊端,比如吴又可便微微行礼道:
“将军此举是好事,但学院之中,若有用心不良的教习,那么一些学生便会被针对。”
韩景略点头:“这点先生可以放心,想必先生昨日也与这学校的上千教习交流过了。”
“他们都是经验老道的医者,德行更不用说。”
“日后也是他们坐镇各个学校,而学生对于教若有异议,他们都会出面了解。”
“若是学生可以毕业,他们也不会阻碍。”
“这样就好……”吴又可与教习们有过短暂的交流,从哪些交流之中,能看出对方都是一群品德不错的医者。
他们的整体品德,甚至让吴又可都怀疑,韩景略是从哪里找来的这么多品学兼优的医者。
尽管这些医者没有类似吴又可他们擅长的那么全面,他们只擅长一方面或者几个方面的诊治。
但他们的品性,却让大明朝的大部分医者都望尘莫及。
实际上,吴又可在知道韩景略要让他当这群医者的校长时,他也是有些惶恐的。
曾经做到最高的官职,也不过是一个御医的他,何曾想过,能够统帅上千名医?
不过这只是一个开端,接着韩景略也说道:
“我准备将这所“诸夏医学”,第一年招募一万名学子,此后每年四千人。”
“若是学子之中,有人学习之后不擅长医学,教习可以将其退学,学校可以发一笔遣散费。”
“费用就按照每年2两银子来算。”
每年2两银子,听起来很少,毕竟一个江北百姓,做工一天,也有20文钱。
一年就是7000文左右,7两银子。
但是医校毕竟是培养他们的地方,韩景略后续还会成立不少医院,将他们送进去作为医生,反哺天下。
这相当于就是只要学成,就能有一辈子的饭碗了。
吴又可由衷的觉得,韩景略的规划十分庞大,不是南明的那群官员能比的。
甚至他都在想,若是韩景略早出生十几年,或许现在已经天下易主了。
同时他也庆幸,自己还没有老去,年过五旬的他,或许还能亲眼看到天下太平。
两|人在学校工地之上漫步,走了到了一片湖泊时,远处的一名白杆兵骑快马而来,被戚云拦下后,对戚云说了一些话。
戚云听了点头,然后就朝着韩景略小跑了过来:
“将军、韩知府有急事找您……”
“嗯,我知道了。”听了戚云的话,韩景略点了点头后,看向了旁边的吴又可:
“又可先生,衙门里还有事,这段时间学校的建设就由您多多注意了。”
“请将军放心,老夫一定全力而为。”
吴又可拱手行礼,而韩景略也在回礼后,带着戚云走向远处,翻身|上马,朝着扬州赶去。
时至九月尾巴,江北的天气越来越冷了。
空气之中,甚至韩景略呼出一口气,都能依稀看得到白雾。
【
策马疾驰中,韩景略不忘看看四周,只见四周人烟稀少。
十数里能看到的人,不超过百人。
“如果我记得不错,今年似乎运河与黄河都结冰了……”
疾驰中,韩景略想到了这个,因此放慢了马速,对戚云招呼:
“戚云、等一下你记得去军部,让人传信韩五四和陈隆,就说运河和黄河有可能结冰。”
“大军最好提前在黄河渡口沿岸早早修建炮台。”
“另外衙门准备御寒的衣物,从江南买。”
“吁……是!”戚云勒马回应,韩景略见状,也点头朝着扬州疾驰而去。
十几里的路程,策马狂奔之下,也不过一盏茶的时间罢了。
逐渐的、远方的扬州城开|始慢慢显露。
炊烟渺渺升起、运河货船在远处以西可见。
由于学校在扬州东面,因此还要渡过运河。
码头之上,有着固定的官船,韩景略他们十几人疾驰而来是,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正在下船。
看着这群百姓,韩景略微微皱眉,举起马鞭指了指他们,询问漕运官员:
“这些百姓怎么回事?”
“回将军、这些都是此前逃难的江北百姓,如今见江北太平,江南朝廷又不安置他们,只好返回来了。”
.... .. ...
漕运官员是韩景略所招募的系统小吏,因此做事十分公平,对韩景略说话也彬彬有礼。
听到又是江南的事情,韩景略只能对戚云加了一句:
“让扬州的官员,将这些百姓迁移到六合、滁州和安庆、和州、庐州等地。”
“将军放心吧,这些事情扬州的官员早就在做了。”戚云微微一笑,不过韩景略却皱眉:
‘日后关于百姓的一切事宜,包括这|种流入江北的百姓,要在第一时间登记造册,送到我的案头。’
“他们的去向,是否领取到耕地等等,都要记录上。”
见韩景略认真,戚云也不敢笑了,直接行了一个捶胸的军礼,表示知道了。
说完这一切,韩景略才上了官船。
扬州运河宽70米,两岸有不少淤泥,因此只能靠大型的官船才能运送战马。
韩景略看着那两岸淤泥,有些想|要处理的心思。
不过转念想到了黄河的问题,也知道,黄河入淮的事情解决不了,运河再怎么清理,还是会堵塞的。
只是迁移黄河河道的事情太大,而且黄河的存在,能让淮河出海口出现大片沙州,慢慢积累为平原,这反而是一件好事。
至于运河……
韩景略的想法,还是想走海运。
在他这么想的时候,官船已经拉起了船锚,将他们送往了扬州城下。
下船时,由于已经到了扬州,人太多了,因此马速自然不能提快。
他们只能慢慢的在人群之中移动。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