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逍遥皇子,开局震惊老朱

大明逍遥皇子,开局震惊老朱 第37节

朱元璋正在翻阅着一封密折,关切之意,溢于言表。

第四十五章 一心辅佐太子

在朱桂遭遇刺杀之事以后,朱元璋便派出了朱标去大同府。

这其中,固然有着让朱标去安抚朱桂的意思,但朱元璋也希望朱标作为大明太子,能够亲眼去看一看大同府的这些变化。

只有让朱标去实地感受一下朱桂给大同府百姓带来的好处,才能让他心中对朱桂做的这些事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将来才能让两兄弟更好的同力协作。

从这封密折上来看,朱标不愧是他亲自选定的大明太子,深明事理,根本就没有大张旗鼓,而是一路轻装简行,抵达大同府开始微服私访。

这种低调的做法,让朱元璋心中十分欣慰。

“二虎,你来把消息详细的说一下吧。”

朱元璋把奏折扔到书案上,往椅子上一靠,微微闭起了眼睛。

他觉得再看下去反而没有太大的意思,倒不如听二虎给他详细的汇报一遍。

二虎早就从锦衣卫那边的得到了消息,他恭恭敬敬的说道:“陛下,根据锦衣卫此前的密报,太子殿下在到达大同府后,先是在城外新开辟的良田处驻足观看许久,后来又到路边一处茶摊打听风土人情……”

朱元璋听到这里,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错,标儿此举,深得我心。”

微服私访,就是要多方面的查访消息才行,不但要和田地里的农户聊,还要在茶摊这种人来人往的地方多打探才对。

感慨了几句以后,他便示意二虎继续接着往下说。

“大同府境内处处都是良田,百姓们都在田地中翻耕、播种,因此太子殿下在此处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处处皆是良田?”

朱元璋微微皱了皱眉,“二虎,我记得之前大同府那边良田似乎并不算多吧?”

他对每个儿子的封地都有一定了解,朱桂就封的大同府,可以耕种的良田数量不算太多,更多的是一些“中田”,也就是亩产勉强过二石的普通田地。

“回陛下,大同府原先的良田数目确实不多,但代王殿下此前曾分发下数千头耕牛给百姓们,让家家户户都将自家的农田深耕了一回。”

“再加上后来在大同府城外开荒,其中焚烧草木极多,代王下令将多余的草木灰全部分给百姓,撒在田地之中。”

“因此几回深耕以后,大同府的田地基本都已经慢慢变成了良田。”

朱元璋听到二虎这样汇报,他有些诧异,“想不到小十三搞起这个农业来,似乎还真的很有一手嘛,哈哈。”

大同府那边大规模的开荒他是知道的,只不过没想到朱桂还会改良田地而已,给了他一个小小的惊喜。

毕竟,对于大明而言,这点良田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大同府的百姓们来说,可就是相当重要了,说是价值千金也不为过。

“是的,陛下,在代王殿下下令开荒分田以后,大同府境内确实兴旺了不少。”

二虎一边汇报,一边心中也是惊叹不已。

“太子殿下在微服私访的过程中,对此深感震撼。”

朱元璋睁开双眼,脸上浮现出喜悦的笑容。

标儿当然会大受震撼,就连他自己,听到这个消息也觉得心中十分震撼,更别说标儿当时就在那里亲眼所见了。

“很好,很好!”

朱元璋一边听着二虎的汇报,一边喜笑颜开。

根据锦衣卫的报告,大同府境内的百姓们人人有田种,家家有饭吃,几乎可以称之为安居乐业,一片祥和。

这种欣欣向荣的情景,让向来心系百姓的朱元璋感到十分开心。

他一连声的说了几个好字,站起身来,在御书房内兴奋的走来走去,笑的几乎合不拢嘴。

“朕最大的心愿,就是天底下的百姓们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要再挨饿受冻。”

“自从建立大明朝以来,朕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要如何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没想到,小十三却给朕开了一个好头!”

朱元璋乐呵呵的对二虎说道:“他做的很好!很不错!朕对他很满意!”

他来回的转悠了几圈,心情还是十分激动和兴奋,忍不住又对二虎说道:“二虎,若是其他藩王都像十三这样懂事,又聪明能干,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呐!”

二虎没出声,这种话他不好接。

不过朱元璋这也是兴奋之下的感慨之言而已,他想了想,又说道:“二虎,朕是不是应该再赏赐一点什么给十三?”

二虎稍微犹豫了一下,“陛下,太子殿下尚在大同,不如等到太子殿下归来,您和他商议以后,再做决定?”

朱元璋思索了一会儿,觉得也确实是这个道理。

标儿还在大同府和十三交流沟通呢,自己着急下旨赏赐是什么意思?还是等到标儿回来了再说吧。

他强行按捺住兴奋的心情,坐了下来,示意二虎继续汇报消息。

“另外,根据代王府内的暗探,以及其他探子的回报得知,代王当着太子殿下的面,亲口说出要将他所发明的这些新事物和技术,全都交给太子殿下。”

“并且代王殿下一再表示,自己愿意辅佐太子殿下,只想天下太平,国力强盛,这样他才能安心做一个闲散王爷,安享富贵荣华。”

“经多方查探,此消息的确属实。”

二虎将这个被验证过的消息说完以后,朱元璋摸了摸下巴上的胡须,沉思不语。

坦白说,作为一名皇帝,尤其是他这样多疑的开国帝王,朱元璋在内心深处,其实对朱桂还是有着几分担忧的。

这个儿子,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才干,未免有些太强了,几乎快要强过了太子朱标。

不,应该说在能力方面,朱元璋认为朱桂是要比太子更强一些的。

朱标是他亲手选定的继承人,他对朱标的性格能力都一清二楚,至于朱桂,朱元璋自认为一开始并未在这个儿子身上投入多少精力,也没有经常关注到他。

可万万没想到,眼下朱桂却表现出了极为强大的能力!

这就让朱元璋心中微微有些担忧了。

他可不想看到什么皇子争位、兄弟阋墙的惨剧。

在听到二虎汇报了这个消息以后,朱元璋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心里也变得踏实起来。

既然小十三如此开诚布公,那看来应该是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了。

至少从目前看起来,十三是没有争夺太子这个位置的心思。

在朱元璋看来,这就足够了。

尽管朱元璋并不是很愿意看到有儿子打着兄弟的旗号去做事,这种行为会让他感觉很不好。

因为若是这个儿子心思不正的话,那这件事就会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

到时候一旦出事,不仅仅是这个儿子要受罚,被他打着旗号的那个兄弟,也要倒霉。

至少会受到波及,名声上也会出现问题,甚至更加严重。

不过从朱桂几次三番的表现来看,他的做法,确实是一心为了太子着想,也成功的帮助太子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形象,传播了仁德的名声。

朱元璋思前想后,觉得朱桂这种做法,倒也没什么问题,反而效果挺好。

他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不管如何,既然十三表态站在太子这一边,又愿意真心辅佐,那么这就是一桩大好事。

不但解除了他的心病,也让太子得到了一个极其有力的臂助。

考虑清楚以后,朱元璋顿时心情为之一松,感到十分高兴。

此时,二虎又接着说道:“前日锦衣卫又有飞鸽传书。”

“乃是驿站与商税之事,据说太子殿下与代王对此相谈甚欢……”

驿站,商税?

朱元璋顿时陷入了沉思。

第四十六章 多事之秋

朱元璋拿过密折,认真的看了起来。

他越看越惊讶,驿站改革这件事,以朱元璋的眼光来看,简直有些出乎意料。

大明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各地,驿站的数量是比较多的,也的确给朝廷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但包括朱元璋在内,满朝文武也都没有想到还有改革驿站这一说。

“官驿?民驿?”

朱元璋反复念叨了几次,顿时眼前一亮,情不自禁的喊了一声好。

这确实是个相当不错的法子。

他继续往下看去,心中却是悚然一惊。

如此征收商税,标儿和十三他们是怎么想的?不怕引起天下非议吗?

他将整份密折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然后用手按压着额头,开始思索起来。

“商税,呵呵,标儿,你们这是给咱出了道大难题呐。”

朱元璋心里很清楚,别看他似乎对商贸之事不太精通,但有一点他是非常明白的。

商人们都很有钱!非常有钱!

这个道理,当年他在整治那个江南首富沈万三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

大明的国策是他亲手定下的,尊崇士人、重农抑商。

士、农、工、商!

商人的地位,在大明朝是最低的。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商人都是些唯利是图之辈,眼中只有金钱,特别容易为富不仁、欺压百姓,所以他亲自定下了这一国策。

但是大明发展也离不开商人,所以商税定的很低,是固定的三十税一。

因此,朱元璋很明白,大明的这些商人们都是些大富翁,尽管地位不高,但朝堂上一些官员身后,或多或少都有些大商人们的影子。

眼下十三提出了这样一个办法,标儿也觉得很不错,这让朱元璋心中不免有些踟蹰。

商人有钱,地位也很低,如果按照这个办法来开收商税的话,确实可以得到一笔不小的收入。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假如商税能够大幅增长,那么相应的粮税便可以减少许多,百姓们的生活也能变得更加轻松一些,负担可以减轻不少。

首节 上一节 37/1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天命谋士,助刘备诛袁灭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