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283节

  “呵呵……”道衍笑着点头,随即,又认真道,“即便靖难之役没有你永青侯,我一样能助皇上夺得大宝!”

  “嗯,大师的本事,李某钦佩之至。”人都快死了,李青也不好抬杠,况且,历史上,这位也的确做到了。

  像道衍这样的人,就应该生在乱世,不然,实在是一大祸事。

  ~

  告别了道衍,李青又去了梁国公府。

  蓝玉也老了,身体状态严重下滑,不比道衍好哪儿去,满头的白发,连眉毛都变得花白。

  昔日魁梧的身材,也变得佝偻,甚至有些瘦削。

  两人坐在树下品茗,忆往昔,感慨万千。

  后来,李景隆也来了,这厮毒蛇,没几句话就气得蓝玉暴跳如雷,拿着拐杖敲的他抱头鼠窜。

  李景隆边跑边嚷嚷:“你这不挺能蹦哒的嘛,少拿根拐杖倚老卖老。”

  俩人这一闹腾,时间似乎又回到了当年。

  ……

  永乐十五年,六月。

  小麦收割后,已经试种过的永乐米,在山河两省数地种植。

  由于种子缺少,拢共就种了不到数十万亩,但永乐米的种植,无疑是个好兆头,给两地百姓一个盼头。

  因为朝廷已经放出话,三年之内,每人都可以种上永乐米。

  ~

  时间继续过着,红颜也不可避免的逐渐变老,皱纹多了,红袖都有了白头发,还是她偷偷拔了时,被李青发现的。

  在经过情感大师李青,一番心理辅导后,红袖渐渐接受现实,心态平和,不再拔头发。

  ……

  永乐十六年,五月,道衍病重。

  朱棣、李青前去探望,道衍已经躺在床上,无法下地行礼了。

  “老和尚,你有什么心愿?”朱棣知道,这位老朋友时日无多,承诺道:“朕无有不允。”

  道衍请求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

  这人是建文的主录僧,当初因为下西洋、建新都,官绅为了恶心朱棣,把建文帝没死的消息传的人尽皆知,其中就有人说建文帝化作了和尚,被博洽送出去了。

  于是朱棣就寻了个由头,把这人关了起来。

  “好,朕答应你。”朱棣没有丝毫犹豫,“还有吗?”

  “希望皇上能释放铁铉。”道衍认真道,“他是个忠臣。”

  朱棣略一犹豫,点头答应:“好,还有吗?”

  “没有了,谢皇上成全。”道衍强撑着爬起来,叩首道:“皇上圣明!”

  …

  七日后,道衍圆寂。

  朱棣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道衍,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

  赐谥恭靖,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第93章 岁月如刀,斩天娇,催人老

  李青想绑架时间,却无法做到,它无影无形,总在不经意间溜走。

  岁月如刀,斩天娇,催人老!

  永乐十七年,经过十余万工匠的不懈努力,长陵完工。

  朱棣再次北巡,朱瞻基披麻戴孝,一路扶棺至顺天。

  李青也没想到后世的大明十三陵,第一位下葬不是皇帝,而是皇后。

  徐妙云下葬了,朱棣的心仿佛也跟着埋了进去。

  他一个人坐在墓前,满脸落寞,静静烧纸钱,烧了好多好多纸钱,他就那么坐着,谁劝也不听。

  不出意外,朱棣再次病倒了,这次比上次还严重。

  昏迷了两日,李青为其灌输了两日真气,好在朱棣并不是得了不治之症,醒了也就好了。

  只是,情绪很低落。

  朱棣恢复后,第一时间下令全力建造新都,永乐十八年新都必须完工。

  一来,他无法接受长时间远离妻子,

  二来,朱棣老了,他知道迁都若不在他活着的时候完成,耗资弥巨的新都恐将沦落成一个空壳。

  ~

  回京后,朱棣几乎不管事了,大事小情都交由太子处理。

  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太子的地位,有锻炼太子之意,同时,也是为了安抚文官集团,为迁都做准备。

  朱棣明白,迁都势必阻力极大,他能管得住武将,却无法拿捏文臣。

  他和文官的积怨太深了,根本无法调解。

  好在朱瞻基已经长成,可以适当地给父亲分摊一小部分压力,让小胖得以喘息。

  ……

  同年九月。

  蓝玉也走到生命尽头,在一个夜晚,无声无息地病逝,李青连离别之言都没来得及说,他就那么走了。

  蓝玉的一生是憋屈的,也是辉煌的,他的战功不容忽视,理应被后世铭记。

  李青、李景隆进宫面圣,为蓝玉谋身后名。

  朱棣欠了二人大人情,尽管不爽蓝玉,也不便对一个死去的人斤斤计较,况且,蓝玉是真的有功于社稷。

  除了没有给蓝玉封王,该有的礼制都有。

  而且,在李青、李景隆的再三请求下,给了蓝玉一个极高的谥号,武毅。

  谥号分文谥武谥,文谥中,最高的是文正,迄今为止,大明还未有人获此殊荣。

  武谥中,最高的是武宁,获此殊荣者,也只有一个徐达。

  武毅仅次于武宁,这个谥号不低了,但蓝玉绝对配得上。

  李景隆想给蓝玉求个武宁,但被朱棣拒绝了。

  因为蓝玉算不上开国功臣,那么多开国功臣,也只有徐达一人获得武宁谥号,而且,他也不愿把蓝玉提到和老丈人一个高度。

  李青倒没再坚持,武毅也挺不错了。

  停棺七日,蓝玉下葬。

  下葬这天,李景隆哭得稀里哗啦……

  ……

  ……

  同年十二月。

  顺天府基本完工,只剩一些边边角角还未完善,但已经达到迁都要求。

  朱棣精神大振,让百官做好准备,来年三月,正式迁都。

  原本平静下来的朝堂,再次乱了起来。

  百官激烈反对,各种理由层出不穷,朱高炽安抚,然并卵。

  这次是动了百官的根基,他们决不妥协,勋贵们不如文官那么激进,却也表达了反对迁都的意愿。

  谁都不想离开江南,去北平那样鸟不拉屎的地方。

  在群臣的观念里,北平就是苦寒之地,去那儿和流放没太大区别。

  武将还好,现在掌权的都是靖难功臣,亦或靖难功臣之后,他们对迁都的排斥并不大,但文官就不同了,他们大多数人的根都在南方,背井离乡去北平,简直是要他们的命。

  而且,北方一穷二白,去了那儿,就是想捞些油水,也无从捞起。

  不像在南方,随便动动手,就能沾一手油。

  反对声不绝于耳,

  当此时也,朱棣再一次打破了规则,开始翻旧账。

  昔日群臣的投票,再次搬了出来。

  朱棣亲自唱票,所有票都是赞同,赞同,还是他娘的赞同!

  唱完票,朱棣恼怒道:“当初是你们同意迁都的,现在又出尔反尔,当朕可欺吗?”

  皇上你是不是玩不起……群臣气得不行,尤其是文官集团,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胡子一撅一撅的,颇为滑稽。

  但,谁也没有出头,都寄希望别人顶在前头。

  于是乎,朱棣成了人生赢家,靠着耍赖,他再一次战胜了百官。

  不过,李青总觉得这次不会这么轻松结束。

  主要是朱棣太不讲武德了,群臣遵从规则,而他却屡屡打破规则。

  在这个权力场中,哪怕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也得遵从规则,懂得妥协。

  可朱棣却不走此道,我行我素。

  他真怕群臣也来个打破规则,造成动乱。

  不过,事实证明他想多了,在皇帝耍赖、太子安抚,大棒加甜枣的策略下,群臣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群臣好似认了命,虽然情绪低落,但并未有人冒头。

  快过年了,都盼着年终奖呢,老四这时间挑的真不错……李青放松下来。

首节 上一节 283/8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昏君,开局送江山,成千古一帝

下一篇:三国:我卷我自己,开局忽悠赵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