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 第430节

……

朱标作为太子,户籍制度这么重要的东西,他肯定是记的很清楚。

“好了,苏璟,你也大概了解了大明的户籍制度了,你以为匠籍和你所言的职业教育,孰优孰劣。”

朱元璋朝着苏璟问道。

苏璟说的职业教育,在老朱看来,那就是另一种的匠籍制度。

从苏璟描述的来看,职业教育和匠籍制度,只能说是各有优劣。

朱元璋的确是心动了,但还没有真正的下定决心。

苏璟仔细的听完之后,笑着回答道:“匠籍制度管理各行各业的方式,比和我说的职业教育那是两码事。”

两码事?

朱元璋蹙着眉头说道:“苏璟,你说的清楚些。”

这个户籍制度,说白了,其实就是延续了元朝“诸色户计”。

看起来元朝被大明灭亡了,制度继承似乎是有些奇怪,毕竟失败者的制度为什么要继承呢?

但实际上,历朝历代,继承前朝旧制的情况,相当的普遍。

这就要从封建王朝的现实情况说起了,华夏大地的疆域辽阔,管理这么一个偌大的王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大概率对于如何治理国家是比较陌生的。

争霸天下和治理天下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这时候,前朝作为距离本朝最近的时代,受限于各种记录资料传承,前朝自然也就成了最直白的借鉴对象。

各种制度,只要不是太反人类的,基本都会被直接继承下来,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一点点的修改。

所以,明朝的这个户籍制度,其实也是继承元朝而来的,也满足了朱元璋对于百姓的控制想法。

“大叔,你看啊,这现在大明的户籍制度,说白了就是四个字,子承父业。”

苏璟淡淡道。

子承父业,这是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思想一个非常高度浓缩的概括。

不仅仅是户籍制度,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到子承父业这四个字的内涵。

“不错,的确是子承父业。”

朱元璋点点头道,十分的赞同。

朱标作为他的长子,是太子,要继承自己的位置,国公侯爵都是一样,哪怕是大家族,亦是长子继承族长之位,继续维持家族的发展。

即便只是农户之家,家徒四壁,也讲究一个继承。

可以说,这种思想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子民的脑子里。

这也是朱元璋对于苏璟竟然可以对于自己的家业无人继承这件事无比洒脱而感到不解的原因。

苏璟的想法,压根就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想法。

苏璟继续道:“子承父业自是不错,且不说长子愿不愿意继承,就说这孩子的问题,次子,三子又该如何呢?”

“有些东西,注定只能一个人继承,所以子承父业这事吧,只能是解决少部分人的问题。”

这明朝可没有计划生育,生孩子这件事上,基本都是一个原则,越多越好。

多子多福,这样的思想也很常见。

为了应对这样多个子女的情况,自古便有嫡长子继承的说法,也是为了避免兄弟争夺家产,导致家道中落。

而不是嫡长子的群体,那又是一大批了。

“仁远伯此言差矣,这匠户的继承,可不是只有长子才可以,本身就是一个工作,自然可以有更多的人去做。”

宋濂朝着苏璟说道:“子承父业,那承的是业,而不是匠户。”

宋濂的反驳,还是很有道理的。

朱元璋亦是附和道:“没错,苏璟,宋濂这话,你又当如何解释呢?”

苏璟淡淡道:“宋承旨说的有理吧,但我有一个问题,铁匠的孩子,就一定想打铁有打铁的天赋吗?木匠的孩子就一定有想做木匠有木工的天赋吗?”

“匠户虽然低贱,但他们做的活,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若是可以靠着这种强制的手段让他们强行继承匠户的手艺,那为什么读书人就不可以被强制呢?”

“同样,靠这种强制手段继承下来的工匠,他们的手艺能好吗?若是一个不喜欢打铁的人,因为自己的父亲是铁匠,所以他不得不做了铁匠,他能是个好铁匠吗?”

苏璟的反问让朱元璋三人沉默了,其实说白了,他的核心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天赋能力。

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按照户籍强硬的去分配,那么只会出现一群摆烂的或者是无能者。

朱元璋和宋濂还在思索,而此刻的朱标已经是无比认同道:“苏师说的对,我明白苏师的意思了,职业教育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找到自己天赋所在的职业,然后去学习进步,这样一来,各行各业的人员,便会更加的优秀,行业也会迅速的进步发展!”

第293章 百姓强,则大明强!百姓富,则大明富!

苏璟面前的三人,也就是朱标接受过苏璟先进教育的思想。

虽然苏璟从来没有和朱标教导过什么人权平等的内容,也从未说过什么思想启蒙。

但终究是一个现代人,又是老师学生的关系,思想总是在会潜移默化中造成影响。

“牛懿,你说的不错,就是这个道理,职业教育体系一旦建立,更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能更加的迅速,同时,天子对于各行各业的掌控更加的清晰明确,也能根据当前国家的发展,及时的调整各行各业的人员配置,可谓是一举多得。”

苏璟点点头,顺着朱标的话说道。

说到底,这自己选择从事什么行业,总比强逼着继承父辈的职业要强的多。

“苏师所言极是,学生明白了。”

朱标两眼放光,已然是对苏璟这个职业教育,相当的认可了。

朱元璋却是问道:“苏璟,说的根据当前国家的发展,及时的调整各行各业的人员配置,这是什么意思?”

苏璟笑道:“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么,比如现在的大明,时刻要对外进行战争,无论是冷兵器还是火器的需求量都很大,那么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之后,冶炼铸造,也就是铁匠这个方向的职业,可以扩大招生,最后毕业的学生多了,铁匠自然就多了。”

“而若是到了天下大定,或是冷兵器还是火铳的数量已经足够的时候,那么可以适当的减少冶炼铸造行业的招生,最后的学员的数量减少,铁匠的数量也会慢慢少起来。”

“或许在短时间之内看不出来,一朝之君的效果没有那么明显,但咱大明千秋万代,这第一代的天子打下基础,可以为下一代的天子铸就一个良好的根基,这不是可利万世的大好事么。”

要想洗脑朱元璋,最好的办法还是个告诉他,这事对朱标那是大大的好。

果然,听到了苏璟的解释,朱元璋的双眼之中也开始闪烁起光芒了。

这事,有戏!

“苏璟,你没骗我吧?这事真的可行?”

朱元璋忍不住追问道,虽然是询问,但脸上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苏璟肯定道:“自然是这样的,而且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而已,各行各业皆是如此,毕竟大明疆域辽阔,发展的各个阶段所需求的人材也是非常之多,比如现在大明管理人员的需求就不少,那可以开设公共管理课程,像是这种的课程,那就只是读书人,还是相当水平的读书人才能学习担任了。”

虽然说有忽悠朱元璋的嫌疑,不过苏璟的这些话,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明的体量,绝对是一个巨无霸的王朝,尽管依旧是一个农业社会,但手工业的发展,其实已经是起来了。

各行各业的人员,也开始出现。

以一个皇帝的角度来看,依靠一些有效的手段去管控各行各业的从业人数,是一个相当必要的事情。

“嗯,苏璟,你这倒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了,的确,如今的大明,需要有管理能力的人才,不仅仅是京城缺,各地也缺。”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

毕竟才开国第三年,大明依旧是一个百废俱兴的状态,而朱元璋杀起官员来又是毫不手软,两年杀的官员加起来,已经破了四位数。

这对于本就急缺人才的大明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阻挠。

苏璟淡淡道:“所以,大叔,职业教育并不是只针对那些贩夫走卒开设的,即便是对于金榜题名的进士,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是一个于上于下,都非常重要的事情。”

苏璟耐心的劝导着,朱元璋已经是越发的觉得此事有必要了。

“仁远伯,你此言有误!”

宋濂又开口了,直接了当的反驳道:“金榜题名的进士,那都是无数士子之中选拔出的最为优秀的人才,他们就是国家的栋梁,怎么还能接受什么职业教育呢?”

苏璟的话,相当的触动了宋濂。

当然,不是感动,而是无法理解的愤怒。

金榜提名的进士,那是什么人?几千个参加会试的举人之后,也就是能有三百个。

这已经是集齐全国之力,选拔中的最厉害的人才了。

这样的人物,竟然还要经过职业培训,简直是在开玩笑!

因为之前苏璟对于职业培训的描述,已经让宋濂认为职业培训就是一个培训低贱行业的体系,他自然是无法接受读书人被纳入其中,更不要说金榜题名的进士了。

朱元璋亦是点头道:“苏璟,宋濂说的也有道理,若是一般寻常人,接受职业教育也就算了,这金榜题名的进士们,我看他们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吧。”

虽然老朱是泥腿子,不过那是曾经的他,现在他也算是饱读诗书了。

对于能金榜题名的进士的含金量,他也是懂的。

苏璟看向朱元璋和宋濂,笑道:“有道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如今的科举,可有考五谷辨别之术?可有考水利经注之道?可有考田亩测算之法?这些东西,看似寻常,但若是去户部当官,总不能不懂吧?”

“还是说,宋承旨,这些你觉得那些金榜题名的进士们都懂?”

苏璟的话语很直接,其实这些也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实务能力。

“仁远伯,这些不过是微末小道而已,读书人当学先圣精义,学圣贤之言,学纲常伦理,日后即便是去户部做官,自有手下的人懂这些,自身懂或不懂并不重要。”

宋濂立刻驳斥道,那说的叫一个义正言辞,大义凛然。

只可惜,宋濂对朱元璋的了解,只能说有一点,但不多。

苏璟还未说话,朱元璋便板着脸看向宋濂道:“宋濂,你这叫什么话?什么要自己懂不懂并不重要?若是什么事情都不懂,只让手下人去干,那岂不是被蒙蔽了也不自知?五谷不分,六畜不辩的官员,若是去干确定农时活,岂不是大明的灾难了?”

老朱有点火大,他是真没想到,宋濂竟然会有如此这般的想法。

这要是天下的读书人都和宋濂想的一样,那苏璟说大明的第一次科举肯定会失败他算是明白了。

根子就出了问题,能不失败吗?

就连刚才的赌约,朱元璋也基本确定了,宋濂必败。

“老爷息怒,宋濂不是这个意思。”

宋濂当即朝着朱元璋解释道。

首节 上一节 430/6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从百万熟练度开始无敌

下一篇:大明测字天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