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 第115节
可能谁也未曾料想到,最像成国公朱勇的儿子,会是一个没入宗谱的婢生子。
“你可知得罪王公公的后果。”
“知道。”
“知道还敢这么做,要真出事了就连我都保不住你!”
一股怒气涌上心头,成国公朱勇“啪”的一巴掌拍在桌上,把大堂内的吴管家都给吓了一跳。
看着满脸怒容的朱勇,要是换做以往时刻,沈忆宸肯定也是倔强的不肯屈服,他有自己必须这么做的理由。
毕竟沈忆宸不是为了出风头,或者什么书生意气,纯粹是迫不得已站出来,阻止一场更大的伤亡事故发生罢了。
但是这一次,他脑海中却浮现出之前在宫门的画面,那时候的成国公朱勇,看向自己眼神并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担忧。
沈忆宸第一次在朱勇的目光中,感受到亲情这种东西都存在。
“谢过公爷。”
没有争论,没有辩解,沈忆宸只是低头深鞠一躬,向朱勇道了声谢。
望着沈忆宸这般举动,朱勇愣住了,原本涌上来的怒意瞬间消失殆尽,心中情绪复杂不已。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摇曳烛火照射之下,朱勇看到了沈忆宸那湿漉漉的裤腿,于是暗暗叹了口气说道:“你先回屋吧。”
“是,公爷。”
沈忆宸拱手拜别,转身离开大堂。
看着沈忆宸远处,吴管家来到了成国公的身旁进言道:“公爷,其实沈公子心中承了您的情,只是生性不善表达罢了。”
“哼,我不需要他承情,以后别再给我找麻烦就好。”
“公爷所言甚是,沈公子有了这次教训,日后行事定当也会更稳重些。”
吴管家自然是顺着成国公说话,只不过在内心里面却泛起嘀咕,这两父子的嘴是真硬啊……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时间很快来到了二月初七。
皇帝正式下旨任命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十八人,来一同审阅大明正统十年乙丑科的会试。
不过这种下旨任命也就补个过场,走个形式,几乎是去年末主考官人选,就已经在文人士子中传的沸沸扬扬,结果也没有出现任何意外。
落在了翰林掌院钱习礼,以及内阁成员、文渊阁大学士马愉的头上。
只是沈忆宸却没有任何迎接会试的紧张跟喜悦感,因为老师李庭修的身体,这十来天下来并没有恢复,还是处于虚弱状态。
那日的挤压冲撞,让李庭修本就气闷郁结,再加上见到赵鸿杰的气急攻心晕倒,最后又甘愿为质,在雪地里面硬生生冻了几个小时。
各方面因素叠加起来,以古代的医疗条件,一场大病想要短时间内恢复几乎不可能。
李庭修客房外的走廊上,沈忆宸与李达两人正站在此地商谈,面色都无比凝重。
“忆宸,以先生这身体状态,恐怕不太适合参加会试了。”
听到李达的言语,沈忆宸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陷入沉思。
古代会试可不是现代人认为的就是几天考试那么简单,会试与乡试一样,每场考三天,总共考三场九天。
但会试与乡试最大的区别,就是会试不能提前交卷出来,必须得在考场里面过夜,并且会试处于初春寒冷的时节,也不如秋闱那般气候宜人。
明朝时分,会试考场就有着“举人冢”的称号,清朝更是有人称其为“死门关”。
原因就在于号舍狭小,坐卧不得,要是遇到天下大雨或者大雪,那更是寒冷异常。身体素质不够好的考生,被活活冻死、病死在小小号舍的比比皆是。
再加之吃喝拉撒的问题,以及考试心理压力等等因素,正常举子考完一场会试下来,起码都得瘦上好几斤,更别论李庭修这种病人赴考了。
强撑病体去参加会试,很有可能活着走不出贡院。
“我明白,只是先生十几年蛰伏,好不容易做出决断,就为了这一朝春闱,如何开得了这个口?”
沈忆宸深知李庭修赴考的原因,那就是自己的成功,给了先生斗志。
如果再次错过这一届,他是否还有勇气跟斗志,去报考下一届的会试?
“要不我来跟先生说吧,反正我心眼大。”
李达知道沈忆宸的性格瞻前顾后的,自己大大咧咧习惯了,更适合做这种为难之事。
“还是我来说吧。”
沈忆宸不想把难题甩给别人,既然老师赴考的斗志是因自己而起,那么也让自己去残忍的熄灭吧。
就在沈忆宸做出决断的时候,房门突然被打开,李庭修脸色蜡黄的出现在门口。
“先生,我们……”
沈忆宸本想要解释两句,却看见李庭修摇了摇头道:“忆宸,毋需多言,为师都听到了。”
“你们的担心没错,为师这个身体确实无法参加科考,如今快要不惑之年,也该接受天命了。”
这段时间躺在病床上,李庭修自己也想过很多很多,有对这十几年逃避科举的后悔,也有对这十几年师长生涯的骄傲。
人生在世,十几年的光阴能看清楚很多东西,自己如今来到京师赴考,就已经弥补了这十几年未曾鼓起勇气的遗憾,年近四十不惑,该认命了。
“对不起先生,是弟子能力不够。”
沈忆宸如今也是一名参加科举的文人,深深能理解放弃会试,对于一名好不容易骨气勇气的举子而言,是多么艰难的选择。
如若自己能更强大一些,可能先生就不用在雪地为质,病情也不会被拖着加重。
“说什么呢,为师自己选择与你何干?而且话说回来,为师能在京师看到你们几人的成长,已经足以为傲了!”
说这段话的时候,李庭修脸上展现出骄傲的笑容,外院家塾的成绩,放在任何一所私塾里面,都能称得上拉垮,童生都考不上几个。
但是在成绩之外,李庭修所教导的学子们,都没有误入歧途,心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与德行。
单从这点上来看,就无愧于师者的身份。
“先生……”
沈忆宸张了张嘴,却不知还能说什么安慰话语。
“好了,堂堂男儿不要作妇人态!”
“忆宸,明日祭奠孔子先师就要入场贡院,你就不用呆在这里了,早早回府去准备。”
“无妨,先生我……”
还没有等沈忆宸话说完,李庭修就大手一挥,示意他先行离开。
“是,先生!”
沈忆宸明白李庭修心意已决,就拱手行礼后洒脱转身离去,这样对于彼此而言,都能少些心理负担。
看着沈忆宸的背影消失在会馆之中,李庭修终于强撑不住猛烈咳嗽起来。
李达见状,立马过来搀扶道:“先生,忆宸已经走了,你还是先进屋吧。”
“嗯。”
李庭修扶着李达的手臂,步履蹒跚的走回屋内,只是在心中默默祈祷沈忆宸来日能蟾宫折桂。
正统十年二月初八,处于京师东南方向明时坊的顺天贡院,此时已经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整个大明两京十三省,总计五千三百二十六名举子来到此处赴考,参考人数创下了历年之最。
这里面有第一次赴考的新科举子,也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次参考的老举人。无数读书人寥寥一生的追求,就是在这短短九日考试之中,博取一个金榜题名时!
只不过相比较乡试的人声鼎沸,会试等候时分就明显安静不少,所有举子们都站立在广场中,恭候着礼部尚书胡濙的到来,一同释奠孔子先师。
祈求大明能文运昌荣,祈求自己能龙标夺归!
第135章 战士与苍蝇
贡院门口已经摆上了孔子先师的大幅画像,以及各式祭品,礼乐班子分列左右,规模彰显的很是隆重。
赴考会试的举子们站位也有讲究,首先按照南北地域划分为两个大团体,然后再以所属行省的不同,划分为数个小团体,其中两京处在最前列,解元为首!
所以沈忆宸就当仁不让的站在了北方士子的“龙头”位置,与他遥遥相对的,是南直隶应天乡试新科解元。
只不过这人沈忆宸并不认识,应该不是应天府的名人,而是南直隶所属其他道府的士子。
等待的过程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天色逐渐微亮,远处就传来了“铛铛铛”的鸣锣声音,不多不少正好十三响。
明太祖时期就有过规定,官员出行,鸣锣开道!
县官级别,鸣锣七下,谓之“打七棒锣”;道府级别官员出行,鸣锣九下;提督、巡抚级别出行,鸣锣十一下;都统以上的官员出行,则要打十三棒锣,丝毫不能差。
并且听到鸣锣声音后,沿途民众都要自觉退让或者下跪迎接,如若不及冲撞了仪仗,就算藐视朝廷,轻则打板,重则杀头。
今日会试能达到鸣锣十三棒级别的官员,毫无疑问只有一人,那就是礼部尚书胡濙。
所以在场的数千名赴考举子,如同潮水一般齐刷刷的朝着两旁避让,把最中间的贡道给让了出来,唯恐避之不及冲撞了大宗伯的仪仗。
很快一队开道的士兵奔跑而来,立于左右筑建起两条人墙,然后数十名举着官衔牌的兵役,由远及近的踱步走来。
除了常规的“肃静”、“回避”外,为首的一块官衔牌上写着礼部尚书的字样,紧随其后的还有礼部左侍郎、文渊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十三道监察御史等等牌匾。
声势浩大,让人单单看到就不免心生敬畏之情。
官衔牌走过之后,就是各路官员的轿子、坐乘,其中有礼部主持礼仪的官员、内帘主考官、外帘监考官,甚至还有卫所指挥使担任的巡绰监门官以及供给官。
这就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整个大明的资源都为之调动,隆重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后世的高考,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首的轿子停在了贡道起点,轿帘掀开,露出了礼部尚书胡濙的脸颊。
“恭迎大宗伯!”
山呼海啸一般的欢迎声音,响彻了整个顺天贡院,同时众举子拜倒一片。
胡濙环顾左右,微微额首点头,就算是回应了。然后虎步龙行,朝着释奠孔子的礼坛走去,众官员紧随在他的身后。
此等气势、此等威严,让这些还未取得官身的举子们,眼神中满满是崇拜羡慕神情,许多人不免还生出了“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慨。
如若自己能金榜题名,来日封侯拜将定当不输此等场面!
胡濙站上礼坛,转过身来面对赴考举子,面容庄严的开口道:“诸位才俊,今日承蒙圣恩开科取士,本官代由释奠孔子先师。还望诸生行礼庄重,心怀敬畏,不负圣恩!”
“是!”
诸位举子听到此话,纷纷行礼称是。
说完这句话后,胡濙朝着身旁的司祭点了点头,意思着释奠典礼可以开始了。
《大明会典》里面有明文记载,臣见君行五拜礼,见亲王、东宫四拜,子于父母亦四拜。
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之中,除了祭祀大典或者特别重要的活动,会用上“三跪九拜”这种大礼,其他都是用一跪三拜搞定。
上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