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 第14节
要是写诗词什么的,咬紧牙关还能凑合出一篇打油诗,再不济当个文抄公总能整出来,这八股文那真是抄都不知道该去哪里抄!
而且更重要一点,就是自己莫名要多写一篇文章也就算了,为什么就连手掌心都要多打十下?
很快这个盲点也被后座的李达发现了,他想着沈忆宸要比自己多挨十下打,心中暗爽之下忍不住笑出了声。
本来沈忆宸就心里不爽,还听到身后传来李达辛灾乐祸的笑声,于是越想越气,感觉不能忍!让你小子笑的开心,大不了一起死。
于是起身对着李庭修说道:“先生,不患寡而患不均,学生愿与李达同享二十尺!”
听到沈忆宸这话,李达瞬间感到有些蒙,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这么用的吗?
“你说的有道理,李达如若《中庸》默写不出来,也打手心二十尺。”
什么叫做如坠冰窟,李达现在心理状态就是,他万万没想到沈忆宸会给自己整这出戏。
PS:循环也没藏着掖着,下午有事就两章都发出来了,真心大兄弟们有票的都投投,感激不尽。
第25章 破题八股文
“不是……先生……我……”
李达听到李庭修居然答应了,立马站起来结结巴巴的想要辩解。
结果心里面越着急,反倒越表达不出来,只能磕绊没句囫囵话。
“好了,不必多言,拿出书本准备跟读吧。”
李庭修压根没打算听李达解释,因为他躲在后面偷笑,其实早就被看在眼中,答应沈忆宸的要求不过顺势而为罢了。
看着李达这副憋屈模样,沈忆宸瞬间觉得心情好了不少,果然不愧为同挨二十尺的难兄难弟,两个人心理阴暗面真是一模一样,都见不得对方好……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念!”
随着李庭修的领读声响起,学童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手中的《中庸》上,开始跟着先生一起背诵。
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三千余字的《中庸》用时其实并不长,当最后一句“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读完,学童们赶紧把笔墨纸砚摆好,快速的投入到默写过程中。
几千字默写以沈忆宸现在的记忆力来说,基本没多大难度,他抓紧时间笔走龙蛇写完,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李庭修布置的那篇八股文上面。
“女与回也孰愈。”
沈忆宸看着纸上写下的题目,说实话,先不论该如何写,单单这句考题,对于现代人连读都读的无比拗口。
不过好歹也有着两辈子记忆加古文基础,沈忆宸还是知道这个题目,是取自《论语》中孔子与子贡的一段谈话。
大概翻译过来就是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好些?”
这句古话看着没问题,翻译过来意思也算通俗易懂,但就这么一句话要你写个几百字的文章,并且在固定格式前提下还要写出花来,怎么看都像是强人所难。
难怪八股文会被时代所淘汰,这真是不给人活路啊……
沈忆宸忍不住在心里面暗自吐槽,但吐槽归吐槽,这个时代你写不好八股文,就等于科举无望,再延伸点意味着前途也废的差不多了。
所以沈忆宸只能静下心来,把自己带入古人的思维里面,思考着如何做文章。
八股文之所以称之为八股,是因为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并且写作要求后面四个部分,每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讲究平仄对仗,合起来共八股。
沈忆宸首先要做的自然是破题,用现代的方式来表达,就是开篇概括题目大意。如果你连主题要写啥都不知道,那后面也就没必要写了。
高考作文写跑题了,六十分还能给个十几二十的友情分,放在科举里面要离题了,直接回家准备下届再来吧,主考官看都懒得再往下看去。
李庭修布置这么个题目,肯定是有深意的,孔子为什么会突然问子贡他跟颜回谁好?
按理说子贡和颜回同为孔子学生,身为师长跟先贤,是不会鼓励学生之间这种攀比之风的,所以必定有其他的含义!
按照这个思路下去,沈忆宸开始冥思苦想,突然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某本《中庸注释》中,宋代朱熹有关于这句话的解答。
大概意思并不是要让两个学生互相比较,而是孔子作为老师,知道子贡的优缺点,借助这句话让子贡审视自己不足之处,然后自我反省。
题目被破开,沈忆宸可谓是长舒一口气,谁能想到这么一句看似简单的对话,哲学道理却远到自省上面去了,学识要稍微差那么一点,估计这辈子都想不到。
同时沈忆宸也理解了李庭修出这道题的深意,看来是自己之前听到默写觉得简单,表现的太得意忘形了。所以先生提醒自己不要与同窗比较,并且要学会自省自己的不足。
既然破题成功,那接下来就是写了,按照八股文破题只能用两句话的格式,于是沈忆宸在稿纸上写下“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这句话直接点明正题,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用谁比谁更好来问你(子贡),是教诲你要自我反省。
有了开头破题,后面的承题相对难度就要低了一些,不过这对于沈忆宸来说,依然困难重重。
除了要找到相对应的“圣人言”来表达,还要考虑对仗排比,不是把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基本上别想写出一篇好的八股文。
所以沈忆宸就这么一直写到了早读结束,当其他学童都去家塾食堂吃中饭,还独留沈忆宸一人在课桌前,绞尽脑汁写着这篇八股文。
李庭修看着沈忆宸认真模样,也没有催促跟打扰,而是让他一个人慢慢思考。
说实话,见到沈忆宸这种状态,李庭修内心里面很高兴。昨天成国公家宴上发生的事情,不单单赵鸿杰这些学童知道,身为成国公府塾师,李庭修自然也有所耳闻。
《临江仙》确为佳作,李庭修也想不到沈忆宸能写出这种好词。不过他更担心随着广为传播,众人追捧,沈忆宸会把握不住自己,迷失在这种吹捧之中。
伤仲永的故事,没有哪个文人不知道,以沈忆宸的学识基础,可能还不如北宋的方仲永。所以早读前站在讲堂外,听着学童们的议论纷纷,李庭修就已经考虑如何给他一点警醒。
现在沈忆宸可以沉下心来,如此认真的做文章,代表着他并没有受到昨天家宴多大影响,李庭修自然感到欣慰。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当沈忆宸把最后一笔落下,抬头环顾四周的时候,却发现整个讲堂内除了李庭修外,已经空无一人。
怎么回事,人呢?
“写完了?”
沈忆宸还有点发懵的情况下,李庭修开口问了一句。
“回先生,写完了。”
说完沈忆宸站起身来,把写着八股文的稿纸,交到了李庭修的手中。
接过这篇文章,李庭修首先看到的是破题,刹时眼前一亮!
他这个道题不算特别的冷门刁钻,但对于一个连童生都考不上的学童来说,绝对称得上难度很大。
沈忆宸写这么久在李庭修的意料之中,甚至他都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沈忆宸会跑题千万里,亦或者压根就写不出来。
但李庭修唯独没有想到,沈忆宸会破题如此精准,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解析的清清楚楚,实在是难以置信!
第26章 神秘前辈
“先生,写的有问题吗?”
看着李庭修脸上表情变化,沈忆宸其实内心里面也是忐忑不已。
毕竟这是自己第一次写八股文,就连破题啥的,都毫无把握是否破对了。
万一写偏题,那今天这篇文章算是白折腾了。
“没有,写的很好!”
李庭修克制住自己情绪变化,尽量让自己语气平静,实则他内心里面早已波涛翻涌。
沈忆宸这片文章,不仅仅是精准的破题了,后面的承题,以及讲究工整对仗的后四股,都称得上优良水准。
拿这篇文章去考举人、进士什么的,或许会稍显稚嫩。而用来院试考个秀才,李庭修认为自己要是主考官,此文必定名列前茅。
现在问题就出现了,自己虽不是沈忆宸第一任塾师,但来到成国公府家塾已有三年,并且还见证了沈忆宸两届院试。
诗词创作这些东西,李庭修平常不怎么教导,毕竟古代也讲究一个应试教育。
但是八股文沈忆宸有什么水平,李庭修心里面可是清楚的很。就连今天让他写这篇文章,也是昨夜李庭修再次翻看了沈忆宸往年试卷,决心帮他补齐短板。
结果没想到,以这篇文章的质量,压根就不算什么短板!
“沈忆宸,你最近进步很大,不但破题精准,就连后面圣人言也熟记于心,孺子可教也。”
“谢先生夸赞。”
沈忆宸谦虚的回了一句,其实对于他而言,最难的可能就是破题了。至于后面“代圣人立言”解题,属于记忆力强项,反而没那么难。
“不过这篇文章解题没有新意,其中圣人言基本照搬了朱子的注解。还有最后两股用文重复,如果不知如何束股,可用虚比,不入股。”
“另外写作时间稍长,等到真正入了贡院,除了答题外还需要誊抄试卷,时间上可能不够用。”
就在沈忆宸受表扬感觉有些飘了的时候,李庭修噼啦啪啦的又指出了一大堆缺点。
这篇八股文相比较沈忆宸以往的水准,自然称得上是佳作。不过既然已经展现出了潜力与进步,就不能再用以往的标准去评判,而需要更高更严格!
“学生明白,确实文章有许多不足。”
对于李庭修的斧正,沈忆宸欣然接受,毕竟没有谁能比自己更清楚文章质量如何。
先生说的没错,文中绝大部分观点,其实都是借用朱熹的注释。
这种借用放在古代科举中,并不能被定义为抄袭,因为都是在“代圣人立言”。
但是没抄袭,并不意味着出彩,一篇中庸之作放在院试考秀才,主考官不会说什么,甚至还会认为此学生基本功扎实。
一旦进入到乡试,乃至更高级别的会试、殿试,人人都是千军万马杀出来的学霸,所以就不存在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到了这一步,就需要比拼谁的文章更为出彩,谁的观点更打动人心。
另外写到最后几股,沈忆宸实在想不出有新意,并且还平仄对仗的圣人言,只能用了意思相近的重复描述。
李庭修也告诉了沈忆宸遇到这种情况的破解之法,那就是在真正科举考试中,要是实在想不出来,可以提虚中后两股不写,把八股变成六股也可以,总比重复描述要强。
“能不骄不躁,虚心受教,看来我一些担忧是多虑了。”
“先生你担忧什么?”
沈忆宸还没意识到李庭修所想,于是很好奇反问一句。
“没什么,今日时辰不早,你先回去吧。”
这种伤仲永的担忧,李庭修自然没必要道出来。现在早已过了退堂放学的时间,该让沈忆宸先回家了。
沈忆宸听到后下意识看了眼窗外,庭院梧桐树缝隙中,穿透着一缕缕夕阳金色余晖,看来自己这篇文章确实用时良久。
“是先生,学生告辞。”
沈忆宸拱手行礼,转身回到自己课桌拿上书袋,就准备回家。
不过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身后再次传来了李庭修的声音:“对了沈忆宸,你应该还没有选定本经吧?”
所谓本经,就是科举士子们在《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经中,选取一经专攻,而这一经就被称之为“本经”。
用后世的表达来形容,就相当于考大学选择专业主修,喜欢金融的就去读金融,喜欢计算机的就考计算机专业,喜欢挖土搬砖的就选择土木工程。
古时候科举说是考四书五经,实际上五经的地位要远远低于四书,按照应试经义规定“士子各占一经”,所以最终考试也仅仅考四书一经罢了。
“是的,学生还没有选取本经。”
沈忆宸转身回道,事实上他不是没有选取本经,而是压根连五经都没怎么读……
上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