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 第17节
听到林震终于提及自己名字,这下沈忆宸精神来了,其实他也好奇李庭修想要做什么。
“说来惭愧,身为忆宸的蒙师,却在经义上才疏学浅。明年不单单有院试,还是乡试的大比之年,所以想请敦声兄担当忆宸的业师,为他点明本经。”
就如同现代有不同年级、科目的老师一样,古代同样有不同时期的老师。通俗点来讲,大概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分别是蒙师、业师、座师。
蒙师就是李庭修这种,教导学童们基础启蒙教育的老师,也可以称之为塾师。一般正常情况下,蒙师都是由童生或者秀才担任,教育偏远落后地方,甚至未进学长者也可以担当蒙师。
以举人功名担任蒙师的,可谓少之又少。也从侧面可以看出来,成国公府教育资源多么顶尖,沈忆宸之前多么拉垮。
业师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蒙师的进阶版,教授更高等学业的老师。另外一种就是因材施教,或者遇到良才心喜而收为弟子。
像林震这种,就属于造诣很高的大佬收弟子,传道授业者为业师。
最后的座师就比较特殊,它几乎不在学识上教导什么,但放在古代却是最重要的师生关系。
因为座师就是你科举的主考官,当他选中你那一刻起,就自动成为了你的座师。
相比较蒙师跟业师,座师兼具老师跟仕途领路人双重身份。人生未来仕途如何,很大程度上跟座师绑定在了一起,双方可谓是个利益共同体,关系就自然要亲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什么“房师”、“殿试帝师”等等称号,重要性都不如这“三师”。
沈忆宸是万万没有想到,李庭修带自己过来,居然是想让林震成为自己的经义业师!
这可是大明状元啊,放在后世,就等同于清华北大博导,来当自己这个小学生老师,简直不敢想象!
别说沈忆宸了,当李庭修这话说出来,在场的林震跟孙提学两人,脸上表情都凝固了两秒。
好家伙,你这个老小子还真敢想……
“维初,我虽回乡办学教书,却未有过收学童为弟子的先例。对于忆宸,在听到《临江仙》那首词后,也万分欣赏,甚至打算邀请他参加今年的冬至诗会。”
“但想要成为我的弟子,单单靠一首《临江仙》可不行,忆宸还得拿出其他学识来打动我。”
说完之后,林震把目光放在了沈忆宸身上,眼神之中有些考验的意味。
见状沈忆宸站起身来,对着林震行礼道:“晚生斗胆,还请状元公考校。”
李庭修都把机会递到自己面前了,这要无动于衷不知把握的话,那真是辜负了先生一番苦心。
成为状元公的弟子,先不论能学到多少东西,就人脉跟仕途上的帮助,都不可估量!
第30章 天纵之才
“有志气,不愧是能写出《临江仙》这种词的后生!”
对于沈忆宸果断“应战”,林震出言称赞了一句,此子不谈学识如何,至少气度不凡。
“刚才维初让我帮你点明本经,那是否意味着,忆宸你四书已经烂熟于心了?”
“不敢妄言烂熟于心,但晚生进学数年,确实有所收获。”
沈忆宸话不敢说的太满,却也不能表现的太怂,只好尽可能的看起来有底气些。
“那好,我就来出题考考你。”
说完林震沉思了一会,又言道:“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是哪五种?”
林震取了《孟子·尽心上》中一段作为考题,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孟子说过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让沈忆宸回答是哪五种。
对于这种问题,沈忆宸差点没高兴出声,这不是送上门来吗?自己四书里面最擅长的就是《孟子》,状元公偏偏用《孟子》来出题。
当然,心里面乐开花,沈忆宸表面上还是不能表露出来,于是装作气定神闲道:“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那你认为孟子说君子教者五,是想告诉世人何种道理?”
如果说前面的提问,是死记硬背的话,那么现在林震所问,就是让沈忆宸探寻背后所表达的哲理。
“因材施教。”
没有丝毫犹豫,沈忆宸说出了标准答案。
旁边的孙提学听到了,忍不住点头道:“不错!”
李庭修脸上也浮现出淡淡笑容,一是为自己的学生高兴,另外一点,就是很清楚沈忆宸擅长《孟子》,这种题目考不倒他。
“那好,《中庸》有云,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此话何解?”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一个月之前,以沈忆宸对于《中庸》的熟悉度,就算能回答,也只能说勉勉强强。
但这段时间以来,秉烛夜读这四个字,早已不是当初的那句玩笑话,而是沈忆宸每天的生活经历。
四书的原文以及注释,他基本上已经做到牢记于心!
“回状元公,这是孔夫子回答鲁哀公问政的话语。孔夫子认为要行善政,必须得贤臣。要得到贤臣,必须的得先提升道德,而道德又以仁义为先。”
“回答的很好,但《中庸》同样有一句,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那如何保证善政能长久实施下去呢?”
当林震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李庭修跟孙提学两个人脸上表情,出现很明显的变化。
因为这种考题,完全超乎了对于童生的四书学识要求,甚至是超过了考秀才跟举人的阶段。更像是皇帝在殿试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拿这种问题去考沈忆宸,知道的明白林震有心试试他学问上限如何,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存心刁难。
说实话,面对林震的提问,沈忆宸都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
单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中庸》这句话并不难,比许多生僻拗口的古文好多了。哪怕叫来后世一个高中生,都能大概理解这句话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意思。
林震现在问如何能改变这种局面,让好政策长久的实施下去。
用现代的视角来回答,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人治”,改为“法治”。用律法的形式把政策给固定下来,这样就很好避免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局面。
问题是这种思维方式,放在现代是没错的,但是放在独尊儒术的古代,去强调“法”高于“人”高于“仁”。
那相当于你身为一名儒家学者,击穿了自己政治哲学底线,传播出去用流行词形容等于“社死”,未来仕途、学问通通无望。
除非能逆天改命,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都给改变了。
所以这个问题对于沈忆宸更难,他不单单要想出合理的回答,还要违背自己本心!
看着沈忆宸沉思,林震脸上带着微微笑容,并不着急催促。
从前面几个问题,他已经能得知沈忆宸的四书基本功很扎实,回答的迅速并且准确。甚至一度让林震都有点疑惑,这种学识水平,怎么可能在成国公府家塾,进学数年连个童生都考不上呢?
所以林震跳脱了四书五经八股的限制,问了更为实用的策论,想看看沈忆宸到底是个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还是真正的才华横溢。
“良法善治。”
思索再三,沈忆宸终于给出了自己答案。
沈忆宸开始在回答“人治”或者“法治”之间纠结过,不过很快就醒悟过来,“法治”并不是什么后世的新观念,诸子百家时期就已经讨论过。
以林震状元之才,出的考题怎么可能就是浮于表面二选一?
如果遵从自己本心,简单选择“法治”的话,那么这个答案必定有所缺陷,而这个缺陷又在哪里呢?
正是因为意识到问题所在,沈忆宸才会沉思良久,幸而最后让他想明白了。
那就是法典本身不会自发为弱者伸张正义,它只是给所有人提供保护自己的依据。而如何运用法典,靠的依然还是人,无人遵守的法律,不如一张废纸!
荀子就曾断论过“有治人,无治法”。所以单纯“法治”跟“人治”都不对,要以道德仁义滋养法治,用法治去强化道德仁义,两者相辅相成才是良法善治!
“答的好!”
几乎是沈忆宸刚给出答案的瞬间,林震就激动的拍案而起,大声叫好!
他从来没有想象过,这个被无数先贤大能辩论过的问题,会被一名未进学后生,用仅仅四个字就概括出来了。
如果再加上之前的“因材施教”,可以说沈忆宸切中要害之精准,解题之灵动,在林震教导过的学生弟子中,简直无出其右!
“果真是天纵之才!”
孙提学颤颤巍巍站起身来,语气激昂无比,看的沈忆宸都害怕他有什么闪失,万一背过气去了该如何是好?
相比较林震近几年辞官之后才办学教书,孙提学可谓督学半生,见识过无数文人士子。
精通诗词歌赋、风花雪月的有,把八股文章写的妙笔生花的也有,但以十六岁还未弱冠年纪,达到沈忆宸这种见解格局的,还真没有!
不愧是能作出《临江仙》的学子,这股少年老成之气让人叹服。
就连身为蒙师的李庭修都惊呆了,本来只是想拜托林震,帮助沈忆宸补齐经义上的短板,去备战明年的院试跟乡试。
结果考校范围完全出格了,更离谱的是沈忆宸居然能答上,而且还如此出彩……
第31章 拜师状元
“古人云一字千金,忆宸,今天你这八字回答,真可谓是字字珠玑。”
此刻林震已经完全没有把沈忆宸,给当作普通后生学童看待,此子这种学识跟见解,日后必成大才
“状元公过赞了,晚生不过是侥幸。”
沈忆宸表现的很谦虚,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客套,另外一部分是真的愧不敢当。
因为良法善治这种答案,认真来说也不是沈忆宸独创出来的,而是后世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得出来的经验。
“敦声兄,既然忆宸已经完成考校,那么你现在也就要兑现承若了。”
“不然的话,我可就要夺人之美,收沈忆宸为关门弟子了。”
孙提学带着惋惜语气说出这句话,相比较林震,他更早见识到沈忆宸的才华。
只不过当时在家宴上时机不妥,加上自己提学官的身份,双方并没有任何交流。
现在面对沈忆宸的表现,他愈发感到欣赏,如果不是李庭修跟林震两人有言在先,孙提学真打算横刀夺爱,收沈忆宸为自己关门弟子了。
“提学大人厚爱,晚生愧不敢当。”
“没什么不敢当的,状元公都要收你为弟子,老朽更是收的。”
听着孙提学这种明示话语,林震笑呵呵说道:“宜铉兄,你别忘了自己可是提学官,贸然收一名学童为弟子,不怕到时候院试,有人说你徇私?”
“老朽督学半生,行得正坐的直,不怕被人嚼舌根子。”
“大宗师鞠躬尽瘁,乃我辈之楷模。”
李庭修起身行礼,他自己就是一名蒙师,所以对于孙提学这种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人,很是尊重敬佩。
“却是如此。”
林震点头赞同,只有亲身经历过督学,才明白其中难处,也更佩服孙提学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说完之后,林震把目光看向了沈忆宸说道:“忆宸,对于经义,你可有所偏爱?”
既然想要选一经为自己的本经,那么前提是对某经感兴趣,这样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回状元公,晚生并无特别偏爱。”
“那治《尚书》如何?”
上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