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我成了大明勋戚 第276节

王林与王振的对话,沈忆宸自然是不知,他坐着马车返回了公府。

见到沈忆宸情绪低迷的模样,陈青桐关切问道:“夫君,是在外面遇到什么事情了吗?”

“没事,放心吧。”

沈忆宸尽量装作一副如常模样,官场上的是是非非,他从来都不会带到家中,让陈青桐与母亲担忧。

“真的没事吗?”

陈青桐目光炯炯,知夫莫若妻,更何况沈忆宸就差没把低沉二字写在脸上。

“就是遇见赵鸿杰后,得知了一位故人逝去,心中有些伤感罢了。”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夫君别太难过。”

“嗯。”

沈忆宸点了点头,然后顺势走到陈青桐跟前,与她轻轻的相拥了一下。

“夫君,再过几日就是新年了,据说今年的正旦朝会要远超历年,得提前想好给陛下的祝词。”

明朝每逢大年初一,便会举办一个“大朝会”,也称之为大礼朝会。

加之明朝的大年初一叫做正旦节,于是乎这个大朝会,便命名为正旦朝会。

单从名字中的“大”就能看出来,这个朝会的规模,要远超寻常的日朝会。正常情况下,这一天京师文武百官以及外国使节,均得入宫向皇帝拜贺新年。

而正统十二年的正旦朝会,为了消除近年来各地天灾的影响,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不仅仅京师官员要入宫拜见,地方州府部分官员都得入京参与,人数将多达万人。

身为朱祁镇钦点的三元及第,沈忆宸自然得献上一份华丽的贺词,来彰显大明文风鼎盛。

可沈忆宸踏入仕途后,便出镇山东治水,并未参与正统十一年的正旦朝会。加上今年规模又远超往届,沈忆宸更得精心准备,以防引发皇帝的不满。

“我知道了。”

对于贺词这玩意,沈忆宸感觉就如同给嘉靖帝的青词一般,一堆华丽辞藻堆砌的废话,于国于民毫无意义。

但官场就是如此,哪怕明知这属于“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范畴,你也得尽力配合。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妾身差点忘记了。”

陈青桐说罢,就转身从书桌上拿过来一封拜帖。

“这是夫君下午不在之时,高阁老命人送过来的一份拜帖,你打开看看吧。”

明朝阁臣中,只有一人姓高,那就是高穀。

沈忆宸虽然曾经在高穀手下任事,但与他的关系可以说互相对不上眼。仅在离开东阁的那一天,双方推心置腹的说了一番话,算是保留了体面。

可哪怕如此,沈忆宸与高穀也并无任何私交,他怎么会给自己拜帖?

带着这份疑问,沈忆宸打开信笺,上面写着杨溥年后将运棺归葬于湖北老家,邀请他前往杨府共同祭奠一番。

“杨阁老仙去乃朝堂一大损失,夫君身为翰林回京,于情于理当前去祭奠。”

陈青桐看到拜帖内容后,轻声说了一句。

杨溥在正统朝文官里面,地位资历是毋庸置疑的。逝世当天就连明英宗朱祁镇都为他辍朝一日,文武百官前往杨府祭拜。

沈忆宸是翰林晚辈,并且还在东阁历练过,没在京师还无所谓,如今回京都不去祭奠杨溥会遭人话柄,更何况还有阁臣高穀的拜帖相邀。

“嗯,我明日便去。”

沈忆宸点头答应,心中却生出一股疑惑,高穀没必要用一份拜帖,来特意提醒自己要去祭奠杨溥吧?

看来想要弄清楚背后缘由,只有明日见到高穀后才能得知了。

正统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下了一夜的大雪把整个京师都银妆素裹起来。

按照拜帖上约定的时间,沈忆宸坐上马车前往杨府,却远远就看到高穀站在府前,同样注视着自己的马车。

“下官拜见高中堂。”

下了马车后,沈忆宸恭敬的朝着高穀行礼。

不管以前如何不对付,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日后大概率得同堂共事。

“向北,许久未见,你变了许多。”

看着眼前的沈忆宸,高穀蕴含深意的说了一句。

这句话有着一语双关的意味,除了外表要消瘦黝黑外,沈忆宸的气质也与离京之时,有着很大的不同。

“人总要逐渐成长的。”

沈忆宸淡淡回了一句,自己确实不是一年多前,那个在高穀面前的东阁“实习生”了。

“是啊,人总是要成长的。”

“还记得吾曾说过,期望向北你归来之时,便是山东万民安康之日。”

“今日再见,已然功成名就,造福万民!”

高穀有些唏嘘不已,谁又能想到这个“离经叛道”的状元郎,真能完成文人三不朽中的立功。

“高中堂过赞,下官愧不敢当。”

望着沈忆宸依旧是副滴水不漏的模样,高穀注视了他片刻后,便蕴含深意的笑了笑,不再多言。

“向北,随我进去吧。”

说罢,高穀便转身踏入杨府,沈忆宸紧随其后。

进入府中,沈忆宸左右打量了几眼,相比较杨溥生前的地位权势,这座府邸就显得异常低调。

既无规格宏大的建筑面积,又无精美绝伦的装饰摆设,整体看下来仅仅与三四品京官宅邸差不多,谁能想到这曾经权倾朝野的杨元辅宅院?

不过这种朴素府邸,某种意义上也映衬着杨溥的性格。他为官一生谨小慎微不留把柄,缺少了诸如杨士奇、杨荣的鲜明性格,同样也缺少了一种敢于对抗的勇气。

正因如此,面对王振的步步紧逼,杨溥才会步步退让。

来到灵堂位置,沈忆宸看着杨溥的棺木跟灵位,脑海中那些与之接触的画面,仿佛幻灯片一般快速闪过,心中一时感慨万千。

凭心而论,杨溥在个人私德上,是一名正人君子,可他却不是一位无可指摘的正臣。

在其位当谋其政,谋其政必尽其责。不管是不是有着后进望轻,谨小慎微的理由,他身为“三杨”时代最后的领军人物,大明内阁事实上的首辅重臣,都应该防微杜渐清君侧。

而不是绥靖妥协执行中旨,放任王振做大,再把制衡王振的重任,压到挑选培养的文官后辈肩上。

当然,沈忆宸同样明白,官场上很多事情身不由已,或许自己不应该这般苛求杨溥。放在自己身上,面对明英宗朱祁镇包庇权阉,又是否能做到不畏皇权舍生忘死呢?

严于律人,不如严于律己。

祭拜上香,伴随着袅袅烟尘的飘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杨”时代,彻底随风而去。

走出杨府,高穀并未转身离去,而是看着沈忆宸说道:“向北,你可能心中一直很疑惑,我为何会投拜帖邀请你来祭奠杨元辅。”

“还请高中堂明示。”

既然对方都已经点出来了,沈忆宸也就顺势请教。

“准确来说,这张拜帖不是本官为了自己投递,而是受了杨元辅生前所托,他在临终前其实想要见你一面。”

沈忆宸脸上露出一抹惊讶神色,自己与杨溥的熟络程度,除了史书上的那些了解,可能还不如与高穀的半年相处。

为何杨溥临终前会想要见我?

第254章 继承意志

“很惊讶吗?”

望着沈忆宸神情上的变化,杨溥反问了一句。

“确实惊讶,杨元辅与下官并无私交,不知为何会临终前想见我。”

“向北,你还记得那日朝堂之上,杨元辅推荐你加佥都御史衔吗?”

“自然记得。”

沈忆宸点了点头,那日朝堂上面对王振挖坑,如若不是杨溥站出来说话加了御史官职,可能出镇山东将寸步难行。

“那你肯定还记得,退朝之后杨元辅与你说的那番话吧。”

那番话吗?

沈忆宸脑海中不由浮现起当日的画面,退朝之后自己满心疑惑,不解杨溥为何会左右横跳,最终却助一臂之力。

当时杨溥给自己的回答,那便是这个世界上不止自己一人心怀家国天下,他同样是个读过圣贤书的文人。

如若能治理好黄河水患,立下不世之功,杨溥愿为了苍生万民,替自己铺就一条青云之路!

那日沈忆宸听到后,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兴奋激动,毕竟对于尔虞我诈的官场而言,谁认真谁就输了。

可今日再次提及,并且还是杨溥临终之前的嘱托,着实有些出乎沈忆宸的意料。

莫非杨元辅真愿意放下门户之见,助自己权倾朝野吗?

“嗯。”

沈忆宸轻轻点了点头。

只见这个时候高穀重重叹了口气,然后把目光看向远方说道:“杨元辅历仕四朝,见识过太多官场的明争暗斗,无数人为了权势前仆后继,斗个你死我活。”

“可他在你身上,却看到了一颗为生民立命的赤子之心。”

说罢,高穀把目光看向沈忆宸,郑重的补充道:“吾也看到了。”

“杨元辅逝去后,陛下为他辍朝一日,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彰显恩荣至极。”

“可世人不知道的是,杨元辅病入膏肓到逝世的这段时日,陛下却未曾探望过一次!”

听到高穀这话,沈忆宸属实有些意外。

要知道真正对待一个人的态度如何,看的并不是死后极尽哀荣,而是生前的惦挂跟想念。

退一万步说,就算朱祁镇对杨溥没有除了君臣外的任何私人感情,单单凭借着杨溥托孤五大臣身份,以及“三杨”中最后一位重臣的资历,他就应该做做样子前来探望。

连表面功夫都不做,就意味着朱祁镇与杨溥之间的间隙非常深,远没有之前表现出来的那么和谐。

“陛下亲政至今马上就要满四年,从年幼登基的孩童,到现在有了帝王的雄才大略,不再需要诸如杨元辅这样的老臣劝诫。”

“但大明万里江山,真的可以依靠王振这样的内官执掌吗?”

高穀的眼神死死盯着沈忆宸,仿佛想要从他这里寻得一个回答。

对于高穀的印象,沈忆宸向来认为他属于明哲保身流。辅佐五帝六代,经历过数次宫廷大变,还能全身而退告老还乡,真是把为官之道给走穿了。

可今日却直呼出了王振的名号,莫非他有着匡扶社稷的勇气跟魄力?

首节 上一节 276/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