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小兵崛起

明末小兵崛起 第323节

与满清议和?

崇祯皇帝心下一惊,面色仍未有丝毫变化。

杨嗣昌见状,继续说服道:“皇上,攘外必先安内,只有先暂时与满清议和,才能抽出兵力剿灭流贼!”

“可是,满清与我大明之间,有着不可缓和的仇恨。我大明不知有多少百姓,死在了满清的手上。”

“若是与满清议和的话,恐会遭到朝臣的反对与百姓的唾骂!”

崇祯皇帝虽然有些意动杨嗣昌的提议,但却又担心议和后所产生的后果。

毕竟他堂堂一国之君,竟然主动与曾经的家奴议和,这着实有失他皇帝的颜面。

善于察言观色的杨嗣昌,见崇祯皇帝面露意动之色,但却又不想担下被臣民唾骂的责任。

于是,杨嗣昌再次说道:“皇上,切不可再犹豫啊!现今唯有此法,才能彻底解决流贼之事!”

崇祯皇帝从龙椅上起身,来回的在御阶上走了几圈后,这才停下脚步,转头对着御阶下的杨嗣昌说道:“杨爱卿,你先派出人手,去辽东打探一下皇太极的口风。”

“记住,此事切不可声张,也不能让太多人知晓!”

崇祯皇帝最终还是没有下定议和的决心,只是命杨嗣昌先去探探皇太极的口风。

七月十八日。

杨嗣昌暗中指使辽东巡抚方一藻,偷偷派遣一算命先生周元忠去盛京打探口风。

皇太极在知晓周元忠的来意后,很是热情的接待了周元忠。

并且,皇太极明确表示,若是真有议和的决心,他即可撤走在锦州的所有兵马。

杨嗣昌在收到皇太极的表示后,立即就向崇祯皇帝汇报了此事。

崇祯皇帝听后也是大喜,秘密派遣宁锦监军高起潜、巡抚方一藻负责和谈事宜,可便宜行事。

随后,高起潜与方一藻再度派遣周元忠,前去盛京与皇太极议和。

周元忠的再度到来,使得皇太极以为和谈有望,又是大肆款待了一番。

随后,皇太极给高起潜与方一藻书信一封。

信中言明:若是真有议和之心,请速派朝廷官员前来和谈,如若不然,夏秋之际必有举动。

高起潜与方一藻收到来信后,上奏给崇祯皇帝,建议与满清举行议和谈判。

杨嗣昌也上奏劝道:“臣以练兵为正道,开市议和为权宜之计,舍此而以陵京频试边锋,臣不敢知!”

意思说的很简单,议和只是权宜之计,如此又可以避免满清频繁进犯京畿,多好啊。

犹豫许久的崇祯皇帝,最终还是选择平台召对,与内阁大臣商定是否议和。

为此,崇祯皇帝赐封杨嗣昌为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旨在增加同意议和的几率。

可是,在这次的平台召对中,继任首辅的孔贞运带头反对议和之举。

阁臣薛国观、范复粹、方逢年等人,也是极力反对议和。

就算杨嗣昌再怎么赞同议和,也难敌众阁臣的意见。

不仅如此,此次平台召对之事还传遍了京师。

有少詹事黄道周上疏指斥:无论建虏必不可款,款必不可成,成必不可久。即款矣成矣久矣,以视宁锦遵蓟宣大之师,何处可撤。而遽谓矣建虏之后可撤兵中原以讨流寇,此亦不思之甚矣!

黄道周的这番指斥之言,不仅把杨嗣昌给贬低了一遍,同样使得崇祯皇帝没有面子。

最后,崇祯皇帝将黄道周连降六级,贬为地方小官。

一些上奏弹劾杨嗣昌款曲议和的大臣,也都遭到了贬官处理。

可是,尽管处理了这些官员,这议和之事也没有彻底的结果。

高起潜与方一藻在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确切表态前,也不敢擅自做主,贸然行事。

直到八月初,这议和之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第402章 剿饷的加征,首辅频换

没能促成议和之事的杨嗣昌,在面对剿灭流贼的问题上,依旧是没有什么良好的计策。

而且在面对剿贼支出的军饷时,也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

去年加征收上来的剿饷,到今年八月份间,已是消耗的差不多了。

而流贼却依旧没有剿灭,反复难平。

鉴于当前形势,杨嗣昌只好向自己的大老板崇祯皇帝,开口讨要钱粮了。

可是,崇祯皇帝自己都快要穷的当裤子了,户部的粮仓银库更是已经空空如也,哪里还能拿得出这巨额的军饷。

就算他自己私人的内帑中,也才剩下几万两白银而已。

就这几万两白银,还是要先紧着宫中的用度,根本就不能拿来作为剿贼的军饷。

万般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好故技重施,再次厚着脸皮向勋戚大臣们借钱。

不对,不是借钱,是捐助。

要勋戚们为大明的剿贼事业捐助钱粮。

可是,面对崇祯皇帝的伸手捐助,京中的勋戚大臣们立马就开始哭穷起来。

他们故意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来到皇宫内向崇祯皇帝大倒苦水,说自己家中已是几月不见肉食,自己的家人已经是饿的走不动道了。

更有甚者,还故意把家中的家具字画拉到大街上变卖,以显示自己对大明的忠心。

其中,做的最为出名的当属嘉定伯周奎。

当崇祯皇帝要他捐助五千两军饷时,嘉定伯百般推辞,一毛不拔,并哭穷说自己老家遭了水灾,已是颗粒无收,还恳请皇上救济。

并且,嘉定伯又指使家中仆人,竟上街去乞讨。

这大大刷新了京中勋戚的下限。

捐助军饷之事闹腾了快半个月时间,也才堪堪筹到几百两银子。

这与近三百万两的军饷需求,还有着巨大的差距。

眼看着今年剿贼的军饷再不筹集到手,那剿灭流贼的大计就要功亏一篑。

没有办法的崇祯皇帝,只好召来刚入阁的杨嗣昌,商议如何解决军饷之事。

……

依旧是东暖阁内。

崇祯皇帝满脸忧色,望着跪伏在地的杨嗣昌,声音略带疲惫的问道:“杨爱卿,如今国库空虚,财政枯竭,已是再无钱粮供应剿贼大军。”

“若是此时断了钱粮,怕是剿贼之大计,就会前功尽弃!”

“杨爱卿,你可有什么好的解决之法?”

面对崇祯皇帝望来希冀的目光,杨嗣昌在略微思索了一会后,这才作辑回道:“回禀皇上,既然户部没有钱粮,勋戚大臣们也一两不出。那为今之计,也只能再度向百姓们征收了!”

“皇上之前向百姓们承诺只加征一年的剿饷,如今因流贼未能彻底剿灭,再向百姓们加征一年即可!”

“再加征一年?”

崇祯皇帝先是双眼一亮,随后又露出犹豫神色。

他在去年之时,就曾下诏说过,只向百姓们加征一年的剿饷,并不会再次加征。

可如今,竟要自己出尔反尔,再向百姓们加征一年的剿饷。

这对于十分爱面子的崇祯皇帝来说,是一个实在难以决定的问题。

“杨爱卿,朕曾下诏说过,只向百姓们加征一年剿饷。如今再次加征剿饷,岂不是让朕失信于民!”

“这让朕如何面对朕的子民!”

已是看出崇祯皇帝犹豫心思的杨嗣昌,再次苦劝着道:“皇上,虽然再次加征剿饷,确实是失信于民。可现在流贼依旧未灭,还在大明境内四处流窜,为祸百姓。”

“若流贼一日不灭,百姓们怎能有安定的生活呢!”

“所以,百姓们肯定会理解皇上的一片苦心!”

“真的吗?百姓们真的能理解吗?”崇祯皇帝一脸渴望的问道。

杨嗣昌点点头,回道:“皇上,请放心吧!百姓们肯定会明白皇上的苦心,支持皇上的决定!”

“如此便好!”崇祯皇帝欣慰的笑了起来。

确定了再次加征一年剿饷的决定后,崇祯皇帝召来群臣,再次平台廷议,将这个决定讲了出来。

群臣们一听,立即举双手赞同,可谓是全票通过。

只要不是让他们自己掏钱捐助就行,至于那些底层的老百姓,谁管他们的死活呢。

就这样,在经过群臣一致的同意后,崇祯皇帝于八月中旬正式下诏,决定再次加征一年的剿饷。

再次加征剿饷的诏书一下达后,立即就在大明掀起了强烈的反对。

无数不堪重负的百姓们,无奈的抛下耕种的田地,逃亡他乡。

也有的百姓干脆遁入山林,做起了无本买卖。

而那些受抚的张献忠等流贼,则是趁机大肆收拢流民,壮大自身实力。

至于已经败逃回陕西的李自成等流贼,也因百姓的大量投奔而实力稍稍恢复了一些。

可以说,崇祯皇帝再度加征剿饷的决策,可谓是错误之极。

这不仅没能彻底的剿灭流贼,反而还使流贼的实力得到稳定的壮大。

这也为流贼的日后起事,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

八月底。

刚刚担任大明首辅不到两个月的孔贞运,因与新任御史郭景昌就官员选拔问题之上发生争执,遂遭到郭景昌的上书弹劾。

崇祯皇帝闻言后,没有去管事情的对错,先是下旨斥责了一番郭景昌,并罚俸一年,而孔贞运却是被罢免首辅之职。

如此严厉的处置方式,不禁让朝臣们深思,首辅大人又是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崇祯皇帝,竟引来这般严处。

这才刚刚担任了不到两个月的首辅,就这样被罢免了官职。

首节 上一节 323/6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从小卒到西府赵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