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小兵崛起

明末小兵崛起 第651节

“所以,微臣以为,当前编练新军之事,应稍缓再议,日后再徐徐图之。”

听得李侍问的反对之话,崇祯皇帝紧皱眉头,脸色有些不大好看。

“李爱卿,朕不管钱粮短缺之事,这编练新军必须要进行下去。否则的话,流贼还如何剿灭,如何还百姓一个太平!”

李侍问也是耿直脾气,当即反驳道:“皇上,户部丝毫钱粮也没有了,这叫微臣如何办是好。若是皇上一意孤行、逼迫甚紧的话,那微臣只得自请辞官了。”

这时,陈新甲突然跳了出来,解围道:“皇上,虽然当前的北地灾害不断,流民遍地,但江南诸省却仍是十分富庶。”

“臣建议,这编练新军的粮饷,当可从江南诸省之中征税所得。”

此话一出,当即引得一众阁臣与伯侯面色微变,纷纷用敌视的目光望向陈新甲。

其中,周延儒、郑三俊、傅淑训几人皆是江南湖广之人,且又是东林党一员。

若是任由朝廷在江南诸省加征赋税,那他们几人的官位也就做到头了。

然而,陈新甲似乎丝毫没有在意一众阁臣与伯侯的目光,仍是继续道:“皇上,江南诸省商贸发达,为商者甚多,且家中皆富庶有余。所以,臣还建议,当适当的提高商税,以此增加朝廷的税收。”

“不可!万万不可!”

“皇上,万万不可提高商税啊!”吏部尚书郑三俊急忙跳出来反对道。

“太祖立国之时,便定下了三十取一的商税。神宗时期更是有过规定,铺行下三免征税契,买价不及四十两者一概免税,买价四十两以上者,每两止税银一分五厘。”

“若是贸然的提高商税,不仅有违祖制,而且还会与民争利,加重百姓们的负担啊!”

“皇上,万万不可听信陈新甲所言。此法简直是与民争利,岂不闻神宗朝时的商税之祸乎?”傅淑训也急忙站出来反对道。

随后,又有魏藻德、刘泽深、洪承畴等人站出来反对。

见得陈新甲似乎惹了众怒,原本还有些意动的崇祯皇帝,也只好压下了心中的想法。

“好了!诸位爱卿莫要再争议了,商税之事暂且作罢。”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制止了众官员的争议,并安抚了众官员们。

随后,崇祯皇帝再次问道:“诸位爱卿,难道除了加征赋税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办法吗?”

“回禀皇上,微臣倒是有一良策。”

见场面酝酿的差不多了,周延儒这才站出来回答。

“哦?周爱卿有何良策?”崇祯皇帝欣喜的看向周延儒。

周延儒躬身作揖,应答道:“回禀皇上,臣之良策,还是受了永昌侯的屯田启发。”

“臣有十二条屯田之策,以供皇上定夺。”

“一为官屯。官府之土地,招募军民商贾种植,待收成之时,双方平分收获。”

“二为民屯。凡荒芜闲置土地,百姓们可自由开荒种植,官府发放永业帖。”

“三为商屯。给地于商贾之人,官府每年按亩收取粮税或折色本银。”

“四为军屯。驻军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半耕半军,无需耗费朝廷粮饷。”

“五为罪废开屯。将触犯大明律法之徒利用起来,使其开荒耕种,所得粮食皆为官府。”

“六为陆屯。则不毛之地,种以桑榆,所得其获,皆归百姓。”

“七为......”

“......”

周延儒洋洋洒洒说出了十二条屯田之策,听得崇祯皇帝连连点头,双眼放光。

“好!好!周爱卿此屯田十二条,当真是利国利民、国之大计啊!”

“若是这屯田十二条颁布下去,那必然能解当下的朝廷财政困难,编练新军也是有望啊!”

看的崇祯皇帝如此夸赞周延儒,一旁的陈新甲不由得心中嫉妒,脸色难看。

这该死的周延儒,竟然提出如此屯田良策,顿时解了朝廷的财政问题。

不过,以周延儒的眼界与脑子,绝对想不出这等良策。

刘博源!

定是那刘博源所为的!

该死!

周延儒该死!

刘博源也更该死!

陈新甲心中暗恨不已。

第825章 启程离去,各地宴请

崇祯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

朝阳门。

随着凉爽秋风的过去,京师也迎来了入冬后的寒冷。

朝阳门外的城墙脚下,再一次聚集了大批避难的流民。

在这些流民的脸上,挂满了对入冬后的彷徨与无助。

流民们也不知道,随着入冬的到来,他们是否活过这个冬天。

当刘博源从内城策马穿过朝阳门时,一眼就看到了这些面黄肌瘦、神情麻木的流民们。

看着这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流民,刘博源微微叹了一口气,随即转头对着身后的刘伟吩咐道:“通知京城情报司,要想办法将这些流民迁徙到延绥镇。还有,民政司与财政司也要配合做好粮食供应与安置工作。”

“是,侯爷!”

刘伟看了看聚集在城墙脚下的大批流民,当即抱拳应是。

交待完流民之事后,刘博源勒住马缰,战马停在了城门口。

回身后望,是一大群前来送行的官员。

当中,有内阁大臣,有朝中勋贵,也有各种总兵。

在内城的大街两侧,还有黑压压一片的京师百姓。

“永昌侯,此次离去,又不知何时再见啊!”忠贞伯杨国柱一脸的感慨之色,眼神中满是不舍。

自崇祯十一年的那场张登之战,再到如今的辽东之战,两人可谓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杨国柱为人真诚,性格豪爽,沉着稳重,很是受到刘博源的欣赏。

两人之间惺惺相惜,颇有一番好基友的味道在里面。

当然了,刘博源是没有这个癖好的,这只是形容两人之间的纯厚友谊。

“忠贞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我日后又不是没有相见的机会,何必如此感伤呢!”刘博源笑着打趣道。

“哈哈哈!永昌侯所言极是,大家都不是小姑娘家家的,哪里这般姿态!”一旁的李辅明大笑着道。

“就是,我等大老爷们的,哪来这般作态。忠贞伯,他日又不是没有见面的机会,何需如此!”符应崇应和着笑道。

几人虽然笑的颇为豪爽,但眼神之中还是颇为感慨。

通过这次的辽东之战,几人都对刘博源充满了敬佩之情,也是一种对强者的尊敬。

“诸位同僚,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诸位就到这里吧!他日有机会,我等必能再聚。”

刘博源朝着送行的一众官员拱手行礼。

“永昌侯,一路顺风!”

“永昌侯,珍重!”

“永昌侯,有缘再见!”

“永昌侯,保重!”

“......”

一众官员也拱手回礼。

默默的看了看一众官员后,刘博源当即拨转马头,大声道:“启程,回家!”

“回家!”

“回家了!”

麾下的一众将士也高兴的大声吼叫。

马蹄声慢慢的响起,待速度提上来后,逐渐变成了轰隆隆的闷雷声。

纵马跑出了外城没多远,刘博源勒马停住,再回头望了望雄伟的京师,低声呢喃道:“京师,本侯会再回来的!”

通过这一次的京师谣言之后,刘博源对崇祯皇帝、还有满朝的文武大臣已是彻底的失望,再无半点想要挽救大明朝的心思。

崇祯皇帝薄情寡恩,疑心极重,对待大臣也是不顾旧恩,杀心甚重,处事也是非常急躁,稍有不顺圣意便暗恨在心。

而官员们也是贪污腐败,结党营私,只顾着自身利益着想,丝毫没有为国为民的大局观。

就这样的朝廷,根本没有在挽救的必要了。

......

威武军向西而行,经良乡、房山而过,进入了保定府地界。

时任保定巡抚徐标与总兵虎大威闻听永昌侯到来,急忙亲到易州相迎。

对于前来迎接的徐标与虎大威二人,刘博源也并没有拿捏什么架子,很是亲热的表示了感谢。

随后,徐标与虎大威二人宴请刘博源,并请教节源开流与屯田之法,还有练兵强军之法。

对此,刘博源很是乐意的相教,没有什么隐瞒。

因为据京城情报司所言,徐标与虎大威二人也算是忠心为国的好官。

徐标任巡抚期间,便向崇祯皇帝上奏,陈时事得失,请重边防,择守令,用车战、屯田戍边等诸策。

而虎大威也是一员猛将,本为塞外降卒,勇敢有战略,颇受将士们的敬重。

因此,对于这等忠心为国的好官,刘博源并不吝啬自己的屯田练兵之策。

在得到了永昌侯的屯田练兵之策后,徐标与虎大威当即躬身感谢,并表示要将此策推广行之。

首节 上一节 651/6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从小卒到西府赵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