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110节

  庞涓在得到了魏王支持的援军后,开始再次和秦国交战。虽然依旧占据下风,但是也将秦国死死挡住了。

  秦国和魏国为了争夺安邑,双方投入了超过三十五万大军。

  楚国在答应了魏国结盟之后,开始调动大军准备攻打秦国,楚国占据上庸汉中,汉中通往关中的道路只有一条褒斜道,这条山道道路崎岖,但是经过修缮之后,也能通行大军。

  楚王诏令大军出褒斜道攻打秦国,大军北行,穿过崎岖山道,进入关中,秦国虽然在褒斜道这里驻兵防守,但是根本没有想到楚国会在这个时候出兵。

  数万楚军突然袭击,秦军不过三千守军,根本不是楚国的对手,更何况楚国乃是趁著夜色进行偷袭。秦军绝大多数还在睡梦中,楚国就已经冲上关城。

  楚国大军破关而出,进入关中平原,楚国大将项鄫率军直接向东,进攻秦国国都咸阳。

  秦侯在得知楚国进攻之后,大惊失色,连忙下令召集大军,抵御楚国进攻,并且派出使者传讯给公孙鞅,让其回师救援。

  公孙鞅率领的大军乃是秦军精锐,秦侯征召的大军多是老弱,面对楚国大军丝毫不占优势。

  楚国经过变法之后,士兵士气高昂,此番攻秦,更是连破秦军,很快楚国大军就接近秦国国都咸阳。

  正在和魏军对峙的公孙鞅收到楚国进攻的消息后,脸色骤变,楚国从汉中北上,可以直入关中,对于秦国的威胁太高了。

  之前秦国和楚国交好,就是担心楚国会出兵。在看到楚国大军已经威胁到咸阳后,公孙鞅知道秦国危险了,当即决定回军救援。

  公孙鞅二十万大军想要撤退并不容易,好在秦国此时还占据上风,可以从容布置,只不过刚刚攻占的安邑必须要放弃了。

  为了防止魏国追兵,公孙鞅提前在撤军的道路上设下埋伏,等准备就绪之后,这才率军撤退。

  庞涓在得知秦军后撤之后,当即大笑道:“楚国出兵了,秦人这是要回军救援!不能放过他们!”

  大军集结,庞涓率领大军追击,结果在看到秦军阵型不乱,而周围地形更是适合伏击,庞涓命令斥候搜索,果然发现其中埋伏的秦军。

  在看到这种情况后,庞涓当即派人翻过山岭,从侧面进攻,双方在一番大战之后,秦军开始败退。庞涓大军紧追不舍,将这支原本伏击的队伍击溃。

  只不过魏军虽然击溃了一支秦军,可是也已经追不上公孙鞅率领的大军了。

  庞涓派人将周围的土地收复,然后大军开始向少阳进发。想要将这个城邑也夺回来。

  另一边,公孙鞅率军风尘仆仆赶回咸阳,楚将项鄫看到秦军赶回,当即就派出大军进攻,想要趁著公孙鞅立足未稳的时候,将其击败。

  秦国大军回军救援,此番夺取的战果丢了,可谓是怒火中烧,看到楚军进攻,一个个奋勇当先,楚国竟然占不到丝毫便宜。

第235章 儒家孟轲

  西楚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进行的非常激烈,看到大军僵持不下,项鄫亲自率领精锐,想要突袭秦军主帅。

  结果秦军悍勇,毫不畏死,竟然将其死死挡住,与此同时,公孙鞅命令左右两军包抄,若不是项鄫见势不妙,赶忙撤退,说不定这一次就要被秦军围杀。

  渭河平原之上,双方大军不断厮杀,无数的尸体倒在这片土地上。楚国在经历灭国之痛,苦心经营数十年,现在正是国力巅峰,而秦国也在经历变法之后,同样达到了国力巅峰。

  无数残肢断臂血肉散落,大量尸体倒伏在地。折断崩毁的武器到处都是,两国死伤都很惨重。

  而另一边,魏国也开始进攻秦国,魏国想要将秦国再一次从河西之地赶出去,可是这一次秦国就如同钉子一般,钉在了河西之地。

  不过伴随著时间的推移,战争的天平渐渐向秦国偏斜。西楚国从褒斜道出击,褒斜道虽然可以通行大军,但是转运粮草依旧困难。五百余里的山道,让楚军粮草运输困难。

  而秦国则是在国内作战,粮草根本不用担心。同时秦军还出动大军,进攻褒斜道出口的郿县,想要切断楚国后路。

  若不是楚国派出大军守护后路,这一次楚国就被截断退路了。项鄫久攻不下,粮草不济,后路也被威胁,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无力再战,当即大军开始后撤。

  秦军见到楚军后撤,当即大喜,连忙派出大军进行追击,楚军只得留下一军断后,这才摆脱秦军,撤回到了郿县。秦军大军追击,楚国最终只得撤出郿县,退回褒斜道。

  西楚国这一次本想要偷袭咸阳,一举攻灭秦国,结果大军僵持数月,最终只得黯然撤退。

  而魏国在得知西楚国退兵之后,也不敢再和秦军开战,只得撤军防守。

  秦国的此番虽然损失不小,但是也夺得了少梁城,在河西之地上占据了一个据点,为下一次河西之战打下了基础。

  伴随著西楚国退兵,秦国暂时也没有追击,三国此番交战,损失了不少国力,一时间都无力再战。从战果上看,是秦国赢了,重新夺去了少梁之地,只不过秦国同样损失不小。

  秦、西楚、魏之间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但是邦周诸国之间的战争却远没有结束。燕国和齐国之间一直都有冲突。赵国也在和中山国征战,这天下似乎没有一天是安宁的。

  就在邦周诸国不断纷争的时候,淮国学宫之中越发热闹了。墨家如今也已经分裂,一部分前往齐国成了齐墨,一部分前往秦国,成了秦墨。剩下的则留在淮国称淮墨。

  反倒是儒家越来越强盛,虽然诸国之中没有一个国家用儒家的王道来治理国家,但是儒家所描绘的盛世对各国士子太有吸引力了。

  而且儒家也开始兼容并蓄,不断将其他学派中的学说和观点拿来,然后融入到自身当中。

  诸子百家的争斗想要分出胜负很难,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后继有人。

  兵家因为是战争利器,只会传给最亲近的人,即便是兵家想要向外传播,各国的君主也会阻止,担心被他国学会了,再来打他,兵家注定不会大兴。

  法家和纵横家墨家都是当世显学,基本上都已经出仕各国,根本没空来学宫辩论,留下学宫之中不是新学的,就是才能不足的,指望他们是别想了。

  道家的学说太过于缥缈,无为,淮国学宫之中也没有多少,倒是听说在宋地出了一个道家大贤,淮王已经派人去寻找了。

  至于说墨家,自从三分之后,齐墨已经彻底放弃下层路线,转而开始进行各种辩论,至于说兼爱非攻的理念还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秦墨是当初一些墨家子弟看到秦国那种严苛的律法,觉得秦法平等、公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觉得秦国才能实现他们的理念,于是前往秦国,只不过他们现在已经和公输家差不多了,成了能工巧匠。

  而儒家的那些优秀弟子,却并不被列国君主重用。经过多年传承,融合之后,儒家已经变得非常繁荣。

  王堪和他的父亲一样,经常会来到学宫听这些士子辩论,这天却从儒家学子这里看到了一篇磅礴大气的文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轻生死,重大义,能写下如此文章,儒家又出了一位大贤啊!王堪感叹道,这几篇文章比之儒家之前的学说要更为激进。

  可以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又一位大贤。王堪当即派人去将这位大贤邀请到学宫之中。

  虽然很多人看来,这文章中有不少思想有些离经叛道,但是却让儒家往前迈了一大步。

  这些文章在别人看来很激进,特别是将君的位置降低了。但是在淮国守藏室中,子珏留下的书籍中这种比这种更离经叛道的都有。因此王堪对于儒家之中出了这么一个大贤很是惊讶。

  王堪邀请其来学宫之中讲学,孟轲立刻就同意了。能够在学宫之中讲学,不仅能够最快时间将他的学说、思想传播开来,同时其文章、学术都会被记录入诸子百家之中,对于任何学者来说这都是一个无上荣耀。

  孟轲在淮国使者的邀请下来到学宫之中。王堪也见到了这位儒家大贤,相比起其他的儒家士子恪守礼仪,这位孟轲显得神采飞扬,不拘小节。

  孟轲在淮国学宫讲学,前来听讲者众多,甚至在其讲完之后,不少士子都想起提问,进行辩论。

  到了辩论的时候,众人才发现,孟轲的辩论言辞犀利,就算是以辩论著称的墨家子弟都辩不过他。

  对于孟轲所阐述的大义,众人都是心向往之,但是能够做到这些的却寥寥无几。而孟轲却是按照他所写文章来行事的人。

第236章 孟轲与庄周

  王堪请孟子讲学,孟子将自己的思想进行阐述,在儒家礼和仁之中又加入了义。

  “君主和臣子之间要相互尊重和重视,如果君主不在意臣子,甚至将臣子当成猪狗一样对待,那么臣子就应该向君主复仇。”

  “当年齐庄公视崔杼如同猪狗,屡次淫辱,毫不遮掩,并且将崔杼的帽子赏给其他人,结果最后崔杼不堪受辱,趁其和妻子通奸之时,将齐庄公杀死。”

  “如果齐庄公对待崔杼尊重,会被崔杼所杀吗?我相信是不会的。”

  “法家所谓君王至高,我认为是不对的,君王贤明,这一套法律自然不会出问题,可是这世间没有任何王朝会永远圣王在世,也没有哪位明君会长生不死,所以臣子必须具有反制君王的手段,以防止国中出现桀纣剌幽之君。”

  在这个时代,提出限制君权的想法,不得不说,这是其他学派想都不敢想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是孟轲的想法非常好,但是所有的君主都不会用他。

  即便是淮国,王堪虽然很推崇孟轲,但是也不会用他为相。

  孟轲的讲学发人深思,其思想对于各个学派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法家还诞生了一些法律至高的声音。用法律来限制君王的权利。

  这种想法也让王堪眼前一亮,只不过其中隐患众多。

  又过了几天,王堪派出去寻找另一位道家大贤的人也回来了,听闻其刚刚从魏国回来,甚至还和魏相惠施辩论了一番。

  王堪看了看竹简上记录的文章,对于这位道家大贤很感兴趣。

  从这些文章上来看,庄周这位大贤很崇尚自由自在。惠施因为知道其有大才,就担心他来抢自己的相位,殊不知他极为看重的相位在庄周眼中不值一钱。

  从其文章中来看,就知道庄周崇尚自由,出世。而孟轲这位儒家大贤则是入世。

  这两人的观念完全相反,王堪很想要看看这两人之间的辩论。

  于是就派人前去邀请孟轲,想要邀请他和庄周进行一场辩论。很快孟子就遣人回来,拒绝了王堪的邀请。

  并直言“道不同不相为谋!”

  而另一边庄周同样拒绝了,这让王堪大失所望。

  庄周来到淮国学宫之后,并不怎么讲学,而是喜欢翻看淮国保存的各种典籍,在淮国各地游玩。

  王堪在得知庄周曾经因为无钱而担任漆匠后,就想要让其担任淮国上卿,于是就派人前去邀请。

  此时庄周正在河边钓鱼,王堪派人前去请庄周入仕。庄子听了指著河里的鱼问道:“使者你认为这河里面的鱼和祭祀用的鱼哪一个更快活?”

  使者不假思索的说道:“当然是河里的鱼更快活,祭祀的鱼离开了水很快就会死掉。”

  庄周当即大笑道:“尊使,既然如此,那您就告诉淮国说,我是河中自由自在的鱼儿,不愿意受到束缚。”

  使者在听了庄周的话,回去向王堪禀报,王堪微微一笑,不再邀请其入仕了。

  王堪找来书记官,让众人将庄周和孟轲的思想、言论和各自的书籍进行整理,然后分列于诸子百家之上。

  这两人虽然没有进行过辩论,但是其言论却是截然相反。

  孟轲在淮国学宫讲学许久,觉得自己在这里游学差不多了,因此打算前往齐国,去稷下学宫看看。

  对于孟轲的要求,王堪没有拒接,虽然孟轲是一位大才,但是他并不适合为相。而且其学说还没有大成,需要游历各国增长见闻。

  孟轲离开淮国,第一站就前往齐国。经过淮国学宫的宣传之后,孟轲的名声已经传遍了邦周诸国,齐王对于孟轲的到来很欢迎,亲自向他询问治国之道。

  齐王命人奉上各种美食美酒,然后向孟轲问道:“孟子,听闻淮王称赞您的才能,并且邀请您在淮国学宫讲学,您一定有强国之策了,不知是否可以教寡人?”

  孟轲微微一笑,然后道:“很简单啊,只要大王您能够仁义的对待您的子民就可以了!”

  齐王说道:“难道寡人对待齐国的子民不够好吗?”

  “孟子您也知道魏国和秦国的律法,秦国百姓从十七岁开始一直到六十岁都必须服役,魏国对百姓收取的赋税也要高过齐国,孤这样对待子民,难道不算仁义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我换一个说法来说,想必你就明白了,两国交战,其中一国战败之后,士兵丢盔弃甲,其中一个士兵跑了五十步,而另一个士兵跑了一百步,如果那个跑了五十步的士兵嘲笑那个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这样对吗?”

  “不对,这两人虽然一个跑了五十步,一个跑了一百步,但是都是逃跑!”

  孟子继续道:“大王能够明白这一点,想必就应该知道。您这样对待子民算不上仁义。”

  “大王,您的愿望是想要强大齐国,但是我看到您华服美食,美人相伴,而齐国百姓却食不果腹。”

  “您现在的做法就像是爬到树上去找鱼儿,就算是将树上翻遍,也找不到。您的做法是错误的,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只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您能更加仁义的对待您的子民,减免他们的赋税和劳役,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种地,降低他们的赋税,给百姓留下足够的粮食,这样他们就能养活一家人。”

首节 上一节 110/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下一篇:穿越三国,招募一百零八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