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157节
毕竟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书同文和量同衡花费了十余年才算是完成。反倒是车同轨言同语推行的非常快。
车同轨推行快是因为驰道的缘故,商人、豪强想要借助驰道赶路,就必须车同轨,想要当官就必须言同语,因此这也是改变最快的。
朝廷下达诏令宣布将劣钱折色之后,一些消息灵通的勋贵豪门收手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头铁的不想要损失,依旧强行使用。
毕竟朝廷下发诏令,百姓想要知道也是需要时间发酵的。这就造成了不少不想要折色损失的勋贵以及地方豪强开始大量用劣币来购买百姓手中的物资,想要转移损失。
面对这种问题,王恪早有准备。在他下达诏令之后,就已经命令巡察御史前往各地进行监督。
结果不出所料,果然就抓住了好几家想要用劣币侵害百姓进行强买强卖的豪强。
王恪在收到了巡察御史的上书之后,直接处死了七家豪强,以及一个县伯,整个天下都感受到了朝廷的决心。
但是总有人觉得自己不一样,想要钻法律的空子。有人开始想要裹挟百姓逼迫朝廷,毕竟百姓手中也有很多劣币,这样折色之后,他们的损失也不小。
甚至还有人强迫百姓按照正常币值来收取劣币。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王恪特意派出宗室子弟前往各处,为的就是给百姓撑腰,担心各地官员和地方豪强或者勋贵们沆瀣一气,坑害百姓。
同时对那些被劣币坑害的百姓进行补偿,准许他们用劣币兑换成良币。
这样做的后果自然是朝廷承担了损失,但是百姓困苦,手中才有多少钱币?若真是不管不顾,那些百姓很可能直接破产。
同时为了防止那些大户豪门商人借此机会用劣币兑换良币,转移损失,对于兑换的百姓进行仔细分辨。
有人看到百姓可以用劣币兑换良币,不少人就开始强迫百姓帮他们兑换。
对于这种行为,王氏是坚决予以打击。同时,王氏从来不会不教而诛。
如果百姓被胁迫,王氏会亲自为百姓做主,可若是有王氏撑腰了,百姓依旧不敢反抗,愿意当豪强的棋子,那就不要怪王氏无情了,将他们连同那些豪强一起发配到岭南去。
所谓的以德报怨,在王氏这里行不通。自古以来,子珏教导下,王氏都崇尚以德报德,以怨报怨。
同时王氏也不想底层的百姓一个个都当‘顺民’,被各地豪强、勋贵、官员压榨而不敢反抗。
子珏当年已经很清楚的将王氏与贵族、官员、豪强以及百姓的之间的关系都剖析出来了。
表面上看,王氏一族和贵族、官员以及豪强是一个阶层,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在大乾这个体系之中,王氏一族和贵族、官员以及豪强是对立的。
贵族、豪强都想要千方百计的从百姓身上榨取更多的钱财资源,以维持自身的持续壮大。
这些贵族豪强壮大之后,就会挤占更多百姓的生存空间。就会造成贵族豪强越来越富,而百姓越来越贫穷。
可是大干的基石是百姓,不是豪强贵族,一旦作为基石的大乾百姓崩塌,整个大乾都有倾覆的危机。
大乾崩塌,王氏一族肯定是元气大伤的,而那些豪强非但不会死亡,甚至会在大干的尸体上再捞一笔。
现在这些勋贵豪强的心中,或许还有一些国家的利益,但是伴随著时间推移,当国家和他们自家的利益相冲突之后,绝大多数的勋贵豪强会将自家的利益放在前面。
前世的历史已经给出了无数次答案。六朝何事,只为门户私计,头皮痒,水太凉并不是明末才有,天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
王恪为底层百姓打开上升通道,制定扶持百姓的政策,不愿意让国家的中上层被一群贪婪的虫豸所占据。他需要的是有心怀国家,敢为天下先的人。
他想要看到斗志昂扬,满脸朝气,希望看到路见不平敢于出手相助,希望看到雄壮豪迈的热血男儿。
而不是一些麻木不仁,目光呆滞,只会服从劳役,如同韭菜一般被一次次收割的行尸走肉!
虽然陈涉吴广反叛,但是王恪平定战乱后,对于他喊出来的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很是认同。人要是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难道还想要别人看得起吗?
那些到死都不会反抗,甚至于子子辈辈都不反抗。这种人在王恪看来一点价值都没有,他们被压迫那是活该,需要人道主义毁灭。
这种人已经失去了统战价值,已经不算是人了,而是耗材。
这种人的存在只会让统治者更加残酷的压榨。就像是大干的佃户,在乾律之上同样受到保护,让那些豪强、勋贵不得不提高待遇。
大乾派出大量宗室子弟以及巡察御史,配合暗卫对各地进行巡查,一旦发现有问题立刻就进行处置。
可就在监察劣钱的时候,突然有百姓上告有商人强行说他的良币是劣钱,非要将其折价才愿意出售。
百姓没有话语权,甚至就连需要的货物也都被那些大商人垄断,那些商人、豪强、勋贵联手,百姓根本抵挡不住。若是不反抗,接下来就是被他们敲骨吸髓。王恪从不小看这些人的残暴。
很快不少地方消息也传了过来,以至于其他各地也出现这种情况。
王恪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大为愤怒,这些人强行指鹿为马,是在挑衅王氏的底线。
王恪也没想到,现在居然有人敢于颠倒黑白了。
在听到这些消息之后,王恪当即命令暗卫将收集到的消息上交,然后派出大量暗卫开始对这些豪强、勋贵进行抄家。
对于这些人,王恪没有一点的好感,正好将查抄出来的钱币用来补充大乾财物上的亏空,人口也可以给洛诚送到岭南去,让他们体验一波岭南风光。
第346章 农业革命连种制
第346章 农业革命——连种制
宗室子弟和巡察御史的配合下,拿下了不少地方豪强,然后将其抄家。看著堆满院子的铜钱,王哲对于这些地方豪强的富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王恪掀起的这场货币战争,被牵连者足有数十家之多,最后罚没的良币足有数百万钱。
这些钱刚好可以用来兑换百姓手中的劣钱,成功避免大量百姓因为劣钱破产。
至于说兑换回来的劣钱,朝廷也不会亏,只需要在这些劣钱里面再加上两成左右的铜重铸,到时候就变成了良钱。
再说了这些钱本就是抄家得来的,多一点少一点都是额外所得。
王恪的霹雳手段让大乾朝中的勋贵豪强都老实了很多。接下来在郡县推行的郡学也顺理成章。
特别是在查抄了大量钱财物资之后,用来创建郡学的钱财也有了。于是各州郡的郡学也纷纷开始创建起来。
大乾学宫之中,并没有要求只传授法家之学,实际上各个学派都有,只不过有的学派发展壮大,有的学派已经开始式微。
虽然先帝王骆不喜欢儒学,但是也没有让人禁绝儒学,只是将儒学的一些东西进行删减。
当然想要在大乾当官,法家是必须要学的,学了法家之后也是可以兼修其他学派。因此这也造成了这些学子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法家,也是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注解。
就比如说现在巡察御史中的张良就学了黄老之学和兵家之道,数次谏言将好几家地方豪强一网打尽,可谓是有勇有谋,有宰辅之才。
郡学的创建让大量普通人有了出头的希望,同时也为学宫输入了大量新鲜血液。
河套。
自从李牧蒙恬北击匈奴,河套之地被大乾占据。王骆就在河套创建了军用马场。
河套的马场可以说是大乾最重要的马场,因为气候和地形还有良马作为种马,这里的军马比大乾其他马场高出不止一筹。
为了保护这些马场,从王骆开始,大乾就在河套筑城移民,到了王恪执政,同样每年都会向河套移民。
到了现在河套已经有超过二十万大乾百姓。
匈奴人自然不甘心让大乾占据河套,因此发动了几次反击,但是面对大干的城池,以及强弓劲弩,匈奴人没有一次成功。
甚至,经过不断的补充支持,大乾已经开始尝试依托河套对匈奴发起进攻了。
王恪一直都在积累实力,想要将匈奴人彻底击败。但是冒顿虽然死了,但是匈奴人依旧很强大。大乾只能依托城墙城池防守。
匈奴人经常趁著冬季大河结冰,然后越过大河南下掠夺,这些匈奴人也学聪明了,不再大股南下,而是采用小股部队分散,这让北地防守变得很是困难。
河套的马场也经常被匈奴人骚扰。
王恪一直都在积累战马数量,他明白想要对付匈奴人,就必须依靠战马。而战马作为消耗品,损耗是非常大的,没有几十万匹战马,别想和匈奴人争夺草原。
想要繁育数十万匹战马补给你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大量粮草。
战马和普通马完全不同,普通马吃草,好一点需要吃一些豆子,而战马不仅需要吃大量的豆子甚至还需要鸡蛋来补充营养。
想要繁育出足够的良马,必须要消耗大量粮食。
当然大乾还有骑兵利器,马鞍与马蹄铁。到时候一定能够给匈奴一个大大的惊喜。
“父亲。”
王恪刚刚将太仆的上书看完,就听到儿子王策在房间外求见,当即道:“策儿进来吧!”
公子策推门走进,当年的孩童已经长成了一个翩翩美少年,他的长相也是出类拔萃,英俊不凡。
只不过现在的他看上去很是狼狈,身上沾染了很多泥土,就像是刚从农田中出来一般,只不过公子策毫不在意这些,脸上满是兴奋之色。
王策走进屋中,先是冲王恪行礼,然后才眉飞色舞的说到:“父亲,刚刚儿臣和农家子弟在田中收割粮食,发现这一季的粮食亩产已经有一石七斗还多了!若是再加上上一季的粮食,洛阳这里的田产,一亩地一年可以打四石左右的粮食!”
“咱们实验推行的连种耕作成功了!”
这些年来王氏一族一直都没有放弃改进种田技艺,当年先是子珏发明了牛耕制度,让耕作从人力翻耕进步到了牛耕,同时还发明了粪肥技术,采用轮耕耕作让淮国迅速崛起。
后来铁器冶炼成功,也让耕作工具更新。新的铁犁、铁包木犁代替了青铜犁,进一步的加快了耕作效率。在这之后,王氏一族和农家一直合作,想要培育出高产,耐旱的良种。
当年北伐山戎,得到了戎菽,这种戎菽比以前的菽生长周期更短,果实也更多,更耐干旱,在经过培育之后,也变得更加适宜这里的环境。
而作为中原主要粮食的粟米产量也比以前有了提升,同时也更加耐干旱。
当年子珏时期,粟米一亩只有一石五斗的产量,可是到了现在,粟米已经达到了亩产三石左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按照现在的计量单位,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三石就是三百六斤左右。
粪肥的使用,以及良种的培育,耕种技术的改进,让粮食的产量不断提升。
农是天下之本,因此历代君主都很重视农业,毕竟一旦农业出了问题,那是要饿死人的。
大乾每年春耕时期,钦天监在测算时间之后,由天子亲自主持春耕大典,并且亲自和皇后一起牵牛耕种。
每年都是如此,若是皇帝生病身体不适,就由太子代替,若是太子年幼,那就从宗室之中选取一人代替。这样做的原因就是重视农耕。
农耕是国家的根基,只有农耕鼎盛,国家才有精力去干别的,粮食充足,商贸才会兴盛,国家才会富强。
当听到王策说连种方法成功之后,王恪同样兴奋的豁然起身,追问道:“带朕过去,朕要亲自查看!”
第347章 农业革命
大乾拥有大量适宜耕种的土地,还有出产铁器的矿山,有千万计的臣民,因此能够占据这片土地,将蛮夷驱赶同化。
但是终究有一天,土地的开拓会停止,那么就需要让一块土地上种植出来数量更多的粮食。若是有一天大乾有亿万人口,那将会是一个何等强盛的国家。
牛耕、铁器农具、粪肥以及更准确的历法,都是在让农业进步。有了更多的粮食,就能够养育更多的人口。
大乾就会更加稳固,然后依靠强盛的国力去吞并四方。
“现在大乾战事很少,百姓也算安居,土地广袤,若是连种制成功,想必人口增加的就更快了!”
“若是连种制真的成功了,你们都会名留青史啊!”
“上古燧人氏传火,有巢氏造屋,神农氏尝百草,正是一代代的先贤披荆斩棘,为诸夏子民开辟前路。”
洛阳城外,上林苑,这里有一座专门划分出来的庄园,王恪和王策两人在羽林卫的保护下来到这里。
庄园之中,一块块农田被修整的分外整齐,此时一群人正围拢在中央,其中一半人身穿短褐麻衣如同老农,另一半则是要年轻一些。
若是朝中大臣看到,就会发现,这里绝大多数居然是成年的宗室子弟。
上一篇: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下一篇:穿越三国,招募一百零八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