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158节

  灰尘草屑飞舞,落在他们身上,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在意这些,农家子弟是习惯如此,他们本就是在田间地头劳作,没那么多讲究,至于说宗室子弟他们从小也会被要求参与劳作,这些都是必修课。

  “陛下!”

  “家主!”

  看到王恪和王策前来,众人纷纷躬身行礼,然后一群人看著晒场上不断碾来碾去的石碾子。

  收获好的菽已经摊平晒干,现在正是要将所有的豆子碾出来。伴随著不断响起的噼啪声,豆荚中的豆子纷纷滚落在地。

  尘土飞扬,红日当空,但是所有人都没有在意这些。王恪也是知农之人,当即询问道:“现在一亩地亩产多少,使用连种制后,农田肥力有没有减弱,长期耕种会不会早场土地贫瘠,需要休耕?”

  王恪接连询问著关键点。

  “陛下,这些土地已经是第四年连种了,并且每年都没有进行休耕,每一次耕种之后,都会施以粪肥,现在看来土地的肥力并没有减弱。”

  “果真如此?”王恪连忙追问道。

  “陛下,我们发现前一年耕种过菽的土地,第二年再种植粟,等到收获的时候,粟米的产量就比没有耕种过菽的土地高很多。”

  “因此我们开始将菽和粟交替耕种,并且培育更好的种子,测试耕种的时节。最后开始尝试春耕种植粟米,等到粟收获之后,再种植菽。这样一年就能耕种两次。”

  “刚开始我们也担心土地连续耕种,肥力不够,在经过调整之后,虽然粮食稍有减产,但是土地的肥力完全可以支撑连种。”

  就在众人说话的时候,空地上面的菽终于碾好了,当即众人齐心合力将刚刚碾出来的豆子全部收起来,然后再进行称重。

  经过一番称重之后,眼前整整二十亩地一共收获了三十三石还多的豆子。数十石豆子堆积在晒场之上,看的众人眼中神采奕奕。

  王恪又查看了这些土地上,今年种植的粟米,上面的数字清晰的记录著亩产足有两石六斗到七斗之多。如此算下来,一亩地一年耕种两次,就能收获四石三斗左右的粮食。

  这样每亩地的亩产直接增加了三分之一还多。

  如此大的提升,若是在大乾全国推广开来,大乾一年的粮食就会增加数百万石之多,这么多的粮食可以多养活多少人?

  大干的实力可以说是有了飞跃般的提升。

  “陛下,虽然连种制在这里成功了,但是并不表示可以在天下所有地方推广,您通晓农事,也知道南北方气候不同。北方种粟,南方种谷,适合北方的连种制不一定适合南方。”

  旁边的当代农家首领李彧看到王恪兴奋的样子后,连忙上前说道,他也担心王恪万一兴奋之下,不顾南北气候,全部下令推广连种,南方到时候肯定会出问题。

  听到这话,王恪立刻冷静下来,然后说到:“多谢李卿提醒,不然朕就要酿成大错。”

  “陛下睿智,即便臣下不提醒,也会想到的。”李彧不居功,恭敬的说到。

  “哈哈哈,李卿这次发明连种制技术有大功,我大乾天下得以粮仓充盈,今日赐李卿为安阳候,食邑三千户!”

  “臣李彧拜谢陛下!”李彧连忙大礼参拜。

  “其他人按照功劳高低,著太子王策、安阳侯李彧上报后,再论功行赏,此行诸位都有大功,皆有封赏!”王恪高兴的说道。

  众人也纷纷谢恩。

  “李卿,如今这粟菽连种制度已经成功,卿就负责将之推广开来。”

  “陛下,臣已经将粟菽连种编写成书,同时再挑选人手进行学习,等到他们培训完成之后,就会向天下推广!”

  王恪点点头很是满意。

  “陛下,臣还有一个请求!”李卿再次说道。

  “且说来!”王恪道。

  “陛下,南方种植水稻,既然北方能够粟菽连种,想必南方同样也有适应南方的连种,还请陛下让臣下前去实验!”

  王恪笑著说道:“卿此言朕已经想到了,李卿想要去也可以,现在他们在金陵实验,卿可以去指导一番。”

  “诺!”李彧连忙拱手道。

  “不过卿还是先要将粟菽连种培训好才行。”王恪笑著说道。

  农业连种制度的出现让古代中国的粮食产量获得极大提升,粮食的增多也让乾国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而在古典时期,人口数量的多寡就代表著国力的强弱。这让乾国获得了充足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士兵,周围的其他国家和北方的匈奴人也无法再个大乾争锋。

  而一直到十七世纪,西方英国才出现农业连种法。

  客观的来讲,连种制是继牛耕、铁器农具之后又一次的农业革命,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关键一步,这让大乾成为了东方的霸主。——《全球通史·亚洲史·生产力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348章 学宫拆分 经学初显

  大乾天佑十三年。

  洛阳,乾元殿,大朝会。

  京兆尹张瑕取出一卷竹简,上书道:“陛下,自古以来,难道有不任用贤才而昌盛的国家吗?

  历代圣王无不求贤若渴,有从奴隶中选拔人才,有从集市出身的人才,有渔盐而出的人才,亦有屠狗之辈,然臣观之,不读书而成才屈指可数。

  邦周时期,诸国混战,百姓民不聊生,人口锐减,幸有高祖一统六合,天下得以休养生息,至今已有三十载,到了如今大乾人口繁盛,嫣然已是前所未有之盛世。

  盛世怎能没有璀璨的文华,陛下设立郡学,以昌文风,兴盛文华,以筛选人才,使大乾永昌,因此扩大学宫,为大乾培养人才。

  然则诸国战乱,百家典籍失轶多也,凌乱不堪,错漏众多,各地学子无书可读。

  如果不能了解先贤精粹,后世子孙又如何明白先贤的智慧呢?不知道先贤的智慧,如何能够成才?

  臣听闻皇室藏书天下之最,恳请陛下仁慈,开藏书阁以供天下士子阅。”

  张瑕说完,整个大殿之上鸦雀无声。自古以来不管是卿士贵族还是地方豪强,都明白书籍的重要,一本书简都是珍贵的。当年惠施学富五车就名传天下。

  天下间那些勋贵、官员、豪强得了书籍之后,大多都是收藏起来,旁人想要借阅都难。

  大乾皇室的藏书可谓是天下闻名,六百多年来,其收藏书籍无数,诸子百家的典籍更是尽数收录,其书之多,只怕是浩如烟海。

  这么多书籍,天下间有识之士都想要翻看,各家学派也想要借阅。正好天子下令大兴学宫,设立郡学,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因此借著大兴学宫的机会,想要借阅书籍。

  自从天下一统,各家各学派都开始靠拢皇权,当年儒家之事后,各家也开始转换思路,尽力迎合。到了现在天下各学派都兼修法家,各学派中都有不少弟子出仕。

  现在看来,朝廷政策能够影响诸多学派,但是反过来这些学派也会影响朝廷政策,大乾现在更类似于兼容并蓄的情况。

  邦周秦国和魏国,同样是法家的产物,李悝、商鞅用法家霸道之术改造,那不是简简单单用皇权压制就行的,更关键的是拿到了释经权。

  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行法家霸道之术,愚民之策,强国之道,当初的淮国同样推行法家,但是却和秦魏完全不同。而韩国赵国同样推行法家,其结果又与秦魏淮不同。

  不同的想法,制定的法律自然也是不同的,与此同时,时代是不断变化进步的,法律也是要与时俱进。

  现在诸子百家的释经权就在皇室手中,天下勋贵、诸多豪强都对这些典籍垂涎欲滴,就是想要拿到一些释经权。

  但问题的关键是,皇室愿不愿意分享这一部分的权利,至于说强夺?那是老寿星吃砒霜,活腻味了。

  天下间保存众多典籍,有释经权的贵族也有几家。只不过没有皇室的多,特别是当年王骆搞了一处收缴天下书籍的事情。

  王恪闻言沉吟片刻,他很清楚书籍的作用。皇室收藏如此多的书籍若是敝扫自珍,对天下而言,并不是好事。当年他们收集书籍的初衷是什么?就是想要诸夏先贤的智慧流传天下,发扬光大。

  当即开口说道:“赵卿所言,朕知晓了,皇室藏书颇丰,朕会诏令守藏令开放部分书籍,以供学宫阅读。”

  听到王恪此言,朝堂之上众多大臣顿时面露喜色,立刻齐声大拜道:“陛下宽仁,光照万古!”

  王恪虽然同意了开放守藏室的藏书,但是那些书籍能够放出去,哪些书籍不能放出去还是要整理一番的。

  就像子珏当年留下的书籍,绝大部分都是不会开放的,到时诸子百家的书籍绝大部分都会开放。

  同时像是练兵之法,兵书策论,墨家公输家的一些典籍,同样是不会开放。兵书被严格限制,只有兵家子弟才能阅读,普通人是别想了。

  再说了一个普通人去翻阅兵书兵法,你是想要干什么?就连那些勋贵、豪强也对兵书避之不及,唯恐被皇室盯上。

  除了兵法外,墨家公输家的格物之学也非常重视,这些书籍是绝对不能流传到蛮夷手中的。

  皇室开放的藏书会重新进行抄录。原本的学宫藏书阁也会开放。如今天下兴旺,人口也有增长,自然是要推行教化,让诸夏之光继续闪耀。

  王恪很清楚,想要让诸夏不断发展,就必须要开启民智,让越来越多的人读书,众多的思想会碰撞出无数智慧的火花。

  各种发明创造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诸夏想要不落后,就必须保持这种活力。

  王恪在开放藏书之后,学宫变得更为热闹了。无数勋贵、贵族、官员、豪强都想要进入求书。

  一时间学宫门庭若市,络绎不绝,这也影响到了学宫其他人。

  乾国学宫具有诸多的功能,研究诸子百家学说、学习治国之道、研究格物之道等等都有,同时还是大乾最高学府。

  现在王恪觉得,学宫有些庞杂。于是就将学宫一分为二,将教导学子,传授知识的那一部分划分出去,从新成立为太学,于各地郡学相连。郡学的士子在通过考试之后,就可以进入太学学习。

  剩下的一部分依旧叫大乾学宫,这一部分则是让各学派相互讨论,学习。或者辩论的,各家学派都可以登台一展风采。

  除了这些之外,兵家也被独立,但是并没有从学宫之中分出来,依旧挂在学宫之下,这里负责教授兵家子弟,只不过不归学宫管辖。

  趁此机会,墨家格物派和公输家也彻底从学宫中分离,学宫中的墨家则是只研究经书,不再研究器物,器物一脉被划分到了匠作监。

  匠作监虽然是九卿之一,但是却直接归属皇室管辖。经过一番划分之后,学宫变得更加纯粹了,管理也方便了很多。

第349章 百家争鸣 兼容并蓄

  萧何匆匆从安邑返回家中,然后又带著人和金银珠玉奇珍异宝前往洛阳。虽然说洛阳学宫的书籍只要是学宫的士子都可以抄录,但是这里面的门门道道可太多了。

  若是不带上足够的好处上下打点一二,别说是抄录,就是排队排到死,他都抄录不上。

  前世西游记里面,唐僧千辛万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来到灵山,眼见得就要获得真经了,结果呢?法不轻传啊!没有人事,取到手的不过是是一堆无字书。

  皇室收集保存这些书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精力,每年为了保养这些竹简书籍,都是需要涂抹油脂,以防止虫蛀,靡费之高,一般豪强之家也承受不住。

  再说了国家已经分了太府和少府,皇室的钱财归于少府,宗室子弟那么多,公族子弟需要维护,羽林卫需要维护,难道不用钱吗?

  就算是关系再好,也是要吃饭的。

  虽然没有讲明,但是抄录书籍还是要钱的,当然如果不抄录只是阅读倒是不用花钱。

  萧何这种并不是个例,实际上在洛阳传来要开放书籍抄录之后,天下间所有的学派都蜂拥向洛阳赶来。而且前来的人并不是各学派的那些弟子,而是学派的领军人物。

  他们很清楚,这一次开放学宫以及藏书代表著什么样意义。释经权,再换一个名词就是经典的解释权。

  再说的详细一些,就是做官的基础,只有学了这些东西,你才有资格做官。

  驿馆。

  一群学子跟著几个老者来到驿馆休息,在进入驿馆休息之后,其中一名有些年轻的学生问道:“老师,既然朝廷已经开放学宫,允许抄录书籍了,我们为什么这么著急前来?”

  老者笑了笑说道:“你觉得那仅仅是书籍吗?

  陛下重开学宫,允许士子前来抄录,那么接下来就是增加官学,选官啊!”

  “可以做官,就代表你的学派是官学,就会不断有弟子前来求学,可若是不能成为官学,那么这一脉学说就会逐渐衰亡,最后无声无息的消失在历史之中。

  当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诸子辩论,何其兴旺,但是当时的学说可不仅仅是百家,可是你看现在还传承著的学说有多少?

  这是关系到一派学说能否传续下去的大事,我不求学说鼎盛,只想要将这些东西传给后人!”

首节 上一节 158/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下一篇:穿越三国,招募一百零八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