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209节

  同时诏令选派官员前往乐浪郡担任郡守。

  王信单独将乐浪郡划分出来,一部分愿意是防止燕国过于强大,让大乾在半岛打下一根钉子,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发展海运。

  自从跨海灭国的计划成功之后,王信就对海洋和海船有了更多的想法。虽然这一次跨海灭国成功,有很大因素是因为有神器御风幡,但是也足以证明海船的便利。

  参加过这一次跨海灭国的水军士卒、工匠,在见识了皇室平抑风暴的神迹之后,已经成了皇室的狂信者了。这些人已经有了一些经验,王信自然不会放过。下令让工匠们继续改近船只,同时让这些水军士兵继续演练、操控船只。

  而与之随行的还有钦天监的官员,这些钦天监的官员则是会负责收集天气、水文、风向等等诸多问题,汇聚成册。

  很显然,王信在经过了跨海灭国之后,准备点亮航海科技树了。

  先祖文王当年曾经在很多典籍之中都留下了文字记录了海洋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朝廷都很重视,而且这也是王氏一族的一条后路。

  王家的历代家主都很清楚,天命不会一直眷顾王氏,等到天命终结,他们就需要蛰伏。虽然依旧有昊天文王的庇护,但是那些一直被王氏压制的豪强、官员、世家们可不愿意再回到这种状态。

  甚至为了防止王氏重新获取天命,这些人很有可能会落井下石,因此王信支持开海,也是想要准备另一条后路。

  伴随著王氏推行学宫,几十年时间过去之后,学宫士子已经在朝中占据了大量官职,正式取代了勋贵,成为了大乾朝廷的掌权者。

  随著经学士子的出现,这几十年来经学世家也开始渐渐发展出来了雏形。

  一代代经学士子将自己的经验总结起来,编纂成册留给后人。经学典籍因为有学宫,基本上都能翻看,但是那些大贤留下的注解却成了各自传家之物。

  这些家族们依靠这些注解大力培养自己的后代,然后再去学宫学习,并参加考核。这种方式,就相当于在学校学完了之后,课下又特意去找名师单独辅导,那些普通的学宫士子如何能够与他们相比?

  而为了让家中学子能够脱产,一心读书,这些经学世家开始兼并土地,聚集生活。甚至为了避开朝廷限制兼并土地的法令,开始将家族分成众多户籍,再将田产划归这些人名下。

  并且在家中开办学堂,让家族子弟前来学习,再经过筛选之后进行培养。如今在地方上已经有了不少这种世家庄园模式。

  在真实历史上,这种世家庄园模式就是在汉朝出现,然后经过魏晋快速壮大,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最后在唐朝走向没落,最后消失。

  荆襄之地,自从楚国灭亡之后,荆襄之地的开发就变得缓慢起来。此时的荆襄之地有著大量菏泽,人口比中原也少很多。

  但是伴随著武帝晚年,大乾安定数十年之后,人口大量繁衍,荆襄之地也涌入了大量人口。

  陈氏庄园,位于大泽之东,生活著陈家三百余户,这座庄园有良田三百顷。自从数十年前陈盛致仕后,就将洛阳田产变卖,带领家族南迁至此。

  庄园之中,有住屋数百,是陈氏以及奴婢居住之所,屋舍右侧有大量树林,其中有枣、桃、梅、杏、梨、柿、栗、蒲桃等众多果树。

  树林前有一排木屋,木屋中养殖了牛羊马匹等牲畜,屋后是大片竹林与桑麻,旁边还有一个池塘,内有鲤、鲫、鳝等诸多鱼类,甚至旁边的河边还有水磨工坊三座。

  在庄园更外围,还居住了大量奴仆佃户,这些人乃是为陈氏耕种,即便是朝廷鼓励开荒,并且给予优惠,但是依旧有不少人宁愿投靠豪强大户,也不愿自行开荒。

  这样一座庄园,几乎完全自成一体,各种生活用品、生产资料几乎都能够内部交易,庄园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小集市,除了少数一些务必需要向外采购,这样一做庄园,几乎就成了一个小王国。

  这样一座座小庄园,已经开始在天下各地出现,当然这种庄园基本上都在偏远地区,甚至这些庄园因为便于管理,积极纳税,还被当地官员鼓励。

第446章 消化半岛 王道教化

  大乾现在出现的世家庄园对于宗族的约束力并不算太大。毕竟虽然是庄园,但是户籍是分开的,田产也是分开的。

  陈氏庄园中嫡系大房的土地只有十顷,也就是一千亩地,达到了上限值,但是庄园中的各种商铺、作坊全部都是嫡系大房的。在庄园中还有二十顷祭田和二十顷公田也掌握在他的手中。

  大乾律法中虽然对一户人家持有超过一千亩土地征收双倍税收,但是对于公田和祭田却不在其中。

  原本当年制定法律时候,对于将公田和祭天是否加入一千亩以上税收翻倍条款中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法家支持将公田祭田纳入其中,而儒家则是强烈反对。毕竟祭田乃是用来祭祀先祖,公田乃是用来资助家族中一些鳏、寡、孤、独的一些族人,或者承担公族事情需要的花费。

  按照诸夏的传统,祭祀祖先和资助鳏寡孤独者都是正确的,也是诸夏文明所推崇提倡的。

  儒家推崇大同社会,法家推崇依法治世,这两种社会形态中,都推崇祭祀祖先,资助鳏寡孤独,因此公田祭田这两种田地得到了区别对待。

  但是儒家胜了一局,却又没有全胜,法家虽然同意了儒家的说法,然后又对儒家的公田、祭天产出以及祭祀、资助鳏、寡、孤、独者需求进行计算,最后以二十顷为上限。

  所以儒家胜了又没有完全胜。

  公田祭田族长有很大的处置权,所以虽然表面上看嫡系大房只有十顷土地,但实际上却掌握了宗族中大部分力量。

  而普通的族人即便是掌握了一些田产,也是无法和族长对抗。

  更何况相比起田地的产出,商业的产出更高,经济上政治上甚至教育上都占据优势。世家庄园的出现已经不可避免。

  庄园经济下,庄园主几乎掌控了绝大多数东西,与此同时,他们会从小培养经学士子,培养官员,只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其实力就会越来越强。

  甚至若是到了王朝末年,这些庄园主良田阡陌,僮仆上万,又有各种工匠,完全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真实历史上的西晋末年就是如此。

  甚至在晋之前,东汉末年,天下就已经如此,士族良田阡陌,跨州连郡,甚至就算是地方豪强也是如此。后汉书中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漫野,奴仆千群,徙附万计。

  资助刘备的糜家,直接就能拉出僮仆万人,组建军队。资助曹操的乐进虽然不如糜家但是也不逞多让。

  到了西晋东晋,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

  王谢两大世家,王家先不说,仅仅谢家谢玄一处庄园‘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

  这样的一座庄园,占地足有数万亩,而谢氏一族这样的庄园有十几座。真实历史上隋朝灭南陈时期,南陈在籍人口是两百万。半个南中国两百万人口,可想而知,那些世家隐匿了多少人。

  现在世家的出现已经有了雏形,朝廷只能出台法令限制,但是却无法禁绝。毕竟相比于勋贵,这个时候的世家是更为先进的。

  朝廷若是能够一直强势下去,这些世家自然会成为国家的助力。

  当然按照朝廷现在的法令,想要让世家庄园发展到东汉末年的地步都做不到,更何况是西晋。

  大乾元凤七年。

  距离乐浪郡创建已经过去两年时间,朝廷这两年开始向乐浪郡移民超过了三万。相比起辽东、西域和漠北,乐浪郡的气候环境要好很多。

  再加上地处大同江平原,水源充沛,利于耕种,向这里移民简单很多。因为箕子朝鲜之前还处于奴隶制度,绝大多数平民都是奴隶,大干的到来清洗了上层之后,又给下层平民分发农田,很快就得到了这些百姓的支持。

  与此同时,王赟顺势就在这里推行了移风易俗,反正以前这些平民七成以上都是奴隶,有什么风俗?所以大干的风俗很快就被他们接受。

  在接受了移风易俗之后,王赟开始在乐浪郡推行乾语。不过相比起移风易俗,乾语的推行就难了很多,毕竟王赟也找不到那么多精通两种语言的人。

  不过王赟并不著急,王赟只需要进行引导,想要成为官吏必须学会乾语,这些人自然会主动学习。王赟只是找了上百人每天教授乾语,每天都会有大量百姓前来学习。

  除了这些之外,王赟还从洛阳请来了几名农家子弟,然后让这些农家子弟来传授耕作技巧。

  在占领半岛之后,王赟才发现,这里的耕作技术远远落后于中原,别说连种制度了,就连牛耕技术都是刚刚出现。农具也大多都是木质骨质的,铁质农具基本上没有。

  大干的耕作技术在这里就相当于是黑科技,再加上包铁农具,直接就将乐浪郡的耕作技术加速了几百年。粮食产量更是从不到百斤的亩产提升到了一百八十斤。

  为了将乐浪郡彻底掌握,王赟将乐浪郡的贵族尽数流放西域,乐浪郡作为箕子朝鲜原本的国都,人口众多,贵族人数足有三万多人,这些人被抄家之后押送前往西域。

  西域人不管是相貌和口音都与他们差别极大,这些人只能依靠大乾人才能生存。而且远离故土,来到西域之后,连跑都跑不了。

  这些人和乾人长相类似,很轻易就能融入西域诸侯国中。

  在将这些贵族们流放西域之后,乐浪郡的一切基本上就落入到了大乾手中,只需要一两代人经营,这片土地就会成为诸夏的固有领土。

  对于开拓诸夏领地的事情,王氏一直都是大力支持。在迁徙了大量贵族之后,乐浪郡的耕种技术也得到提升,可以养活的人口更多了,再加上大乾朝廷的政策,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乐浪郡的人口会得到快速提升。

  与此同时,朝廷也开始继续向这里进行移民,同时又从这里迁徙百姓前往其他地方,加速对这里的同化。

第447章 人口和农业

  天下承平日久,得益于耕作技术的发展以及长久以来重视卫生的缘故,大干的人口一直是稳步提升。即便是皇室一直在引导或者直接流放人口前往西域、南疆、辽东,但是中原的人口依旧在提升。

  人口的持续增长也开始大量开垦荒地,原本开发成度很低的江南和川蜀来了不少百姓。

  神都洛阳,上林苑,一处偏僻的庄园中。

  这座庄园占地广大,乃是上林苑中最大的庄园,但是平时确实禁止其他人靠近。只有皇室一些人和农家一些士子进出。

  庄园中种植著大片农作物,一些农夫正在农田中除草除虫,绿油油的农田看上去生机旺盛,整个庄园都是生机盎然。

  王笙小心将一根麦穗拿起,麦穗已经开始微微泛黄,正是到了灌浆的时候,虽然还没有成熟,但是肉眼可见的这根麦穗上的麦粒要比普通的麦穗多出很多。

  “先生,这些麦田产量如何?”王笙小心松开麦穗,向身旁一名老者问道。

  这老者身材壮硕,关节粗大,手上和脚上遍布老茧,身上的麻衣沾染了不少泥土,看上去就像是一名老农。但是能得到皇室皇子如此尊敬,又岂是普通老农,这人正是当代农家领袖,赵过。

  “这亩麦田的产量三石有余,若是粪肥跟上,再精心侍候,三石半也能有。”老者笑著说道。

  “三石半?这是真的?”王笙惊喜的问道。现在大乾普遍种植的麦子产量大多都在两石以下,而且还必须是上好的水浇田,现在这样一亩小麦居然能够提升五成还多的产量,若是推广开来,天下的粮食产量会提升多少?王笙都不敢想。

  “自然是真的!”老者微微点头。

  “既然这麦子产量如此之高,为何不推广种植,只要天下都种上这种小麦,大乾无饥也!”王笙有些奇怪的问道。

  “二哥,事情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站在老者身后的一名王氏子说道。

  “难道不是吗?”王笙疑惑道。

  那名王氏子上前道:“二哥,这种麦种编号癸丁上三号,产量的确很高,可以说是现在产量最高的麦种,但是他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需要肥力很高。”

  “有多高?”王笙皱起了眉头。

  “普通农田的三倍。”王殷道。

  “这么高!”王笙也吓了一跳:“那施肥少了,产量能比普通小麦高吗?”

  王殷摇摇头道:“不能。”

  “非但不能,这种小麦若是施肥不够,产量反而不如普通小麦。”赵过微微摇头,然后指著麦穗道:“若是施肥不够,这麦穗里面十有八九都是乾瘪的。”

  “若是用上好的良田种植,第一年自然可以大丰收,第二年收成也很高,但是第三年土地就会从上田变成中田,甚至是下田。”

  听到此言,王笙已经知晓,这麦种是鸡肋了,大乾辽阔又修建大量水利工程,但是上田的数量也只是占据全国田亩的五分之一不到,即便是加上那些故意隐没的上田,数量也不会太多。

  这麦种耗费地力,能将上田地力消耗过度,到时候可是得不偿失。现在朝廷推广轮耕制度,又是推广粪肥,又是推行种植豆菽,就是为了增加土地肥力,让农田肥力不至于降低太多。

  “这种麦子虽好,但是太费地力了。”赵过叹息道。

  “先生,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种植这麦种?”王笙问道。

  “这种麦种虽然费地力,但是却也是良种,我们用这种麦种和其他麦种进行杂交培育,想要培育出一种需求粪肥少,产量又高的麦种。”

  “可有成效?”王笙连忙追问道。

  “自然!”赵过哈哈一笑:“这也是老夫这次请皇室前来的原因。”

  “还请先生赐教!”王笙拱手道。

  赵过带著众人离开这里的麦田,然后穿过一片豆田,再穿过几条走廊,最后来到一个独立的院子中。

  “殿下请看。”赵过推开院门,然后让开过道,让王笙进入这里。

  王笙进入院中,只见院子中种植著满满一院子的小麦,微风吹拂,麦穗微微晃动。

  王笙上前进行查看,之间这里面的麦穗虽然比不上之前看到的那种麦穗大,但是也要比如今大面积种植的小麦麦穗要大。

  “先生,这种麦子产量如何?所需肥力如何?”王笙急切的问道。

  赵过笑道:“这种麦种的产量有两石半,而且所消耗的肥力也不算多,若是上田和多上一成粪肥就行。若是中田和下田,产量即便达不到两石半,也能达到两石左右,会太过消耗地力。不过最好是和豆菽一起轮替种植。”

首节 上一节 209/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下一篇:穿越三国,招募一百零八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