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210节

  “两石半!好好好!”王笙高兴的说道。

  两石半虽然没有刚才麦种产量高,但是也比现在种植的麦种多了四分之一了,若是推广开来,让全国百姓种植,这就相当于让天下百姓多了四分之一的收入,朝廷也能获得更多税收。

  “先生,不止这良种可有什么要注意的?”王笙再次问道,生怕这麦种和之前的麦种一样,有什么严重缺陷。

  赵过道:“是有一些注意事项,这种麦种比以前的麦种要晚熟十天,收割播种要累一些。”

  这个时代收割播种都需要人力,晚收割十天,留给播种的时间就少了。需要抓紧时间收割,不然一旦晚了,错过耕种,种植豆菽来不及,豆菽产量就会低。

  “当然,晚收割麦子也不是没有什么好处,这种麦种颗粒更饱满,磨成面粉口感更好,出粉更多。”

  赵过说的面粉实际上只有豪门、官宦、勋贵等上层才会这样吃,实际上普通百姓很少会将小麦磨成粉,而是选择直接蒸煮麦粒。这种饭叫做麦饭,味道不好,甚至称得上难吃。但是百姓为了多一些口粮,宁愿这么吃也不远磨粉。

  “十天晚收,能够多四分之一的粮食,得昊天庇护,先生大才,足以封侯名留青史!还请先生随我入宫面见陛下!”王笙道。

  “多谢殿下!”赵过直接答应下来。

第448章 天道有常

  大乾元凤八年,天子诏令,推广新麦,言新麦亩产有两石又半,百姓欣喜,争相耕种。赵过,农家大贤,世人,善于培植粟麦,时人谓之稷神也。

  得益于大乾皇室长久以来的投入,收集各种农作物种子,通过杂交优化改良种子进行培育。最终得到了高产作物。

  在这期间,皇室付出的时间金钱几乎难以估计,长达上百年的历史,以及大量金钱培育,这才有了今天的收获。

  而除了高产粟麦之外,朝廷近些年来对豆菽进行了大力培育。这是因为豆菽从种植到成熟的时间很短,同时种植过豆菽之后的田地肥力较之没有种植过豆菽的农田有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朝廷对豆类的需求不断加大,豆粕是喂养战马的上好饲料,战马除了需要喂养青草外,还需要豆粕、鸡蛋等。朝廷每年数十万匹战马,需要的豆粕数量非常高。

  因此每年的农税除了粮食外,豆子都是必须要的。

  朝廷推广高产作物,得到了天下人的追捧,毕竟谁都想要自己手上的粮食更多。朝廷开始将大量良种分派到各地出售给百姓。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和勋贵豪强联手垄断这些良种,王信直接诏令巡查御史和绣衣使进行监督,严令敢于违反者,全家流放,暗中则是命令暗卫对这些进行严密监视,一旦有人胡作非为,立刻上报。

  对于这些官员勋贵豪强,皇室永远都很警惕,丝毫不怀疑这些人的下限有多低。

  在皇室的大力推动,再加上绣衣使的监视下,虽然依旧有人暗中调换良种,但是这些人的下场都很惨。

  王信从来都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

  大量敢于动手触碰底线的勋贵、豪强、官员们被王信直接下令斩杀,然后全家流放西域、辽东以及乐浪郡。

  在推行了良种之后,第二年,中原以及北方的粮食产量整体上提高了两成,而朝廷的农税同样获得了提升,甚至就连商贸也变得繁荣。

  自从几年前,王信大力清查商税,在清缴了商税之后获得了大量田产后,很多地区的商贸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低谷。

  现在百姓收入提高之后,商品的需求自然也就多了,于是也就让商贸变得繁荣起来。而粮食的丰收也让皇室的威望变得更高。

  邯郸城外,一座乡下书院。

  虽然书院位于乡野,但是其建造的却是非常典雅大气,书院坐落在一座山脚下,占地广阔,书院中假山池塘星罗棋布,竹林廊舍遍布其间。

  此时其中一间屋舍中,几名儒生打扮的中年人正在进行激烈的争论。

  “淮宫春秋乃是儒家经典,孔圣当年亲自编写一部分,并进行注解,岂能任由你如此曲解?”一名儒生大声呵斥道。

  “什么是曲解?”被呵斥的儒生并不生气,义正言辞的说道:“这些事迹难道是假的吗?”

  “君王有德,上天庇护,得以展示神迹,此乃天人感应!昔年专诸之刺淮王,白虹贯日,荆轲之刺始皇,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苍鹰击于殿上,此皆为上天警示也!”

  “胡说八道!你这是牵强附会!”旁边另一个中年儒生不满说道。

  “牵强附会?那当年昊天文王流落淮水,邦周大军追至,那一场大雨作何解释?”

  “不过碰巧罢了!”

  “碰巧?那雨水早不下晚不下,为何在夜里下,而且文王居然还提前准备了船只木筏,此作何解?”

  “这是熟知天象,推测出近期有雨!”

  “那淮桓公时期,晋国伐淮,天将火龙,火烧连营数十里,晋国与诸侯联军大败,这又作何解释?”

  “那是桓公与孙相技高一筹,以夜袭火攻袭扰,夜风吹动,火烧连营.”

  “哈哈哈,你也说了是夜风吹动,这岂不是上天相助也?”

  “董仲舒,伱强词夺理也!”那儒生大怒。

  董仲舒却不慌不忙道:“非是强词夺理,而是上苍庇护,国君有德,则上天相助也!此乃天人感应也!”

  “始皇祭天地,泰山封禅,有金龙升天,这不正预示大乾为天下正统,上苍庇护吗?”

  “周朝尚红,周文王见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乃是火德,淮国尚黑,乃是水德,淮灭周正式水克火。王朝兴衰,五德轮转,天人感应也!”

  董仲舒越说越兴奋,其在《春秋》之中找到了完美的逻辑自洽,一时间房间中的其他人都无法驳倒其理论。

  董仲舒在完善了其理论之后,开始进行讲学,宣传其理念,天人感应,君王有德,上天庇护,君王失德,上苍厌弃这一套理论对于很多儒家士子极有吸引力,并且其中的逻辑自洽甚至比真实历史上发生过的还要完美。

  当然,有很多人推崇,自然也就有人厌弃,不少人视其学说乃是神鬼之道,旁门左道,甚至有激进者认为其不是儒学。

  但是这些人的厌弃并不能阻止董仲舒这一套学说的传播。这个世界中,淮国当年有太多的神异之处,这就让他的这套天人感应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同时皇室的神异,以及有不少人想要拍皇室的马屁,这些人汇聚起来,声势自然很高。

  董仲舒在获得极高的名望之后,于是就向朝廷上书,言天人感应,五德交替之说。

  上书很快就被送入皇宫之中,王信在看到这本奏疏之后,也是眉头紧皱,这奏疏之上所言的天人感应,五德交替的这一套,他很清楚就是再瞎几把写。

  又没有天人感应,五德交替,他能不知道吗?上苍庇护?那是老祖庇护。

  对于他们王氏一族来说,的确有上苍庇护,可是对于其他人,甚至周天子,昊天文王会庇护?别开玩笑了。

  而且他很清楚,老祖当年也是从来都不想要让所谓的神权和君权结合为一体。也是因此在大乾立国的时候,从来不会宣扬什么神迹,祥瑞,更何况王氏有钦天监,清楚那些天文现象乃是天体运行,也是因此制作历法。

  宣扬这些神神鬼鬼并不会给皇室增加什么却会被其他人利用,当即便说道:“天道有常,不以尧兴,不以桀王。”直接否了这本奏疏。

第449章 天人感应 学宫对决

  天道有常,不为尧兴,不为桀亡。

  王信的批复并不能让那些人打消念头,甚至在董仲舒上书之后,还有不少接受了这种天人感应理念的官员也跟著上书。

  这其中有不少原因都是因为皇室历代展现出来的神异。虽然朝廷明面上否认了,不对是皇室明面上否认了这些神异之事,但是很多官员以及民间都对这些深信不疑。

  因此在看到董仲舒的理论之后,才会有那么多人进行认同。

  王信在批复了奏疏之后,并没有再去关注这些事情。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居然会有这么多人支持天人感应这一套理念。

  或许这一切就是他王氏一族使用天命神器所造成的后患吧。

  在得知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了一场政治风暴之后,王信立刻召集了左右丞相以及三公和大将军前来。

  看到众人前来,王信直接冲左丞相问道:“丞相可信天人感应,五德之说?”

  左丞相“陛下,天人合一,五德交替之说对于国朝和天子之道的统治权威很有帮助,既然利于统治,信与不信有什么关系呢?”

  左相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他的一丝是不信的,但是虽然他不信,却想要天下其他人相信。想要依靠这种天人感应、五德交替的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来统治天下百姓。

  王信没有说话,而是看向了大将军霍去病。

  “大将军有什么看法?”

  “臣不懂什么天人感应,什么五德交替,圣天子治国,当选贤举能,就像一军主帅,必须要能够赏罚分明,能者上,不能者下,而非什么神鬼妖祟,虚妄之言!”霍去病说道。

  他从来不信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战场之上讲究就是勇气、计策。

  “臣听闻不少人说兵主杀伐,主帅有白虎之相,有星宿映照,不如臣下次出征,将这些人带上,他们不是说有星辰映照,白虎之相吗?正好指出来,臣好去直接将那主帅擒杀,也不用到处乱找了!”

  王信听了哈哈大笑,周围几名支持天人感应学说的大臣也是面漏尴尬,这让他们怎么说?以后朝廷开战都让他们跟著作战吗?让他们去找到敌军主帅的为之?若是找到了还好,若是找不到怎么办?

  再说了战场之上,兵凶战危,说不定一不小心就要了老命,他们这些老胳膊老腿怎么办?

  王信让大将军退下,然后冲剩下几人问道:“若是依照天人感应之说,朝廷兴旺,则风调雨顺,有祥瑞降世,那若是大乾有洪水地震该如何解释?是朕失德,还是大臣们失德?”

  此话一出,大殿中众臣脸色刷都变了,这话是能随便说的吗?说天子失德,你头铁想死啊,说大臣失德,那有资格失德的大臣是谁?自然是德高望重的三公,也就是他们自己。

  他们作为三公,除了天下事务,自然很清楚,每年天下州郡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天灾,只是大多规模不大,影响也小,州郡就能处理,可若是将这些和天人感应联系在一起,天子不会犯错,那犯错失德的就是他们。

  原本不少人推动这天人感应,五德交替,心思本就不纯,朝廷对于官员、豪强太过薄情。

  于是就想要借助天人感应这些学说,想要限制一下。而且皇室正好也多有神异之处,这天人感应对他们也有好处,结果没想到,皇帝陛下根本就不吃他们这一套。

  若是朝廷接受了这一套学说,他们就能够以各种天灾来劝谏皇帝。以皇帝失德,招致上天降下灾祸。皇帝怎么失德了?自然是干了一些错的事情失德。

  那么有什么错的事情?那还不是这些官员们说的算吗?可以是崇信奸妄小人,可以是横征暴敛,可以是暴虐无度,可以是妖媚祸国,可以是妄动刀兵。总之,只要任何有利于他们的事情,都会成为他们的借口。

  你听从他们的‘劝谏’那就是虚怀纳谏,是圣明之君,你不听他们的‘劝谏’,那就是桀纣之君。

  王信在看到奏疏之后,一开始也没有发现,只是单纯的按照先祖留下来的传统,不愿意搞什么君权神授,神神鬼鬼的东西。

  毕竟他们很清楚这些东西都是假的,只有老祖才是真的,脑抽了才会同意。

  但是后来这件事情越来越大,王信这才看到了其中的奥秘。这天人感应、五德交替,不是给他们巩固什么天命所归,什么皇权神圣的,而是限制皇权的力量,扩大他们的力量。

  王信将一切说开了,这些左右丞相,三公高官谁还敢反对?没看到旁边的大将军跃跃欲试吗?想死也不是这么个死法。

  在确定没有人反对之后,王信再次下达诏书,直接废弃了天人感应、五德交替学说。并且直接下令学宫禁止这一脉学说传播。

  这一番动作引起了很大动荡,毕竟一直以来学宫都没有去完全禁绝一种学说,就算是精致利己,无政府的杨朱学说也没有被禁止,儒家天人感应学说成了第一个被禁绝的。

  伴随著禁令下发,学宫之中一片哗然,不少士子呼朋引伴,想要集合所有人的力量,劝谏朝廷不要禁绝学说。

  按照他们的说法,今日朝廷可以禁绝儒家天人感应学说,来日就能禁绝任何一个不符合其心意的学说。这是对学宫发展的限制,也是对学宫理念的践踏。

  当然同样也有不少人赞同朝廷的做法,这其中人数最多的就是法家士子,法家士子可不管伱什么天人感应不天人感应的。要是都提倡天人感应了,法律是不是就成一纸空文了?

  这是在撅法家的根,法家各个流派立刻就联合起来对其进行打压,不弄死他誓不罢休。

  这件事情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学宫又是朝廷培养未来官员的地方,自然不能放任不管。双方争执的不可开交,甚至已经开始上演全武行的场面。

  这个时候的儒家还是武德充沛,但是法家更是武德超群,毕竟法家士子很多都会兼修兵家,打起来之后,儒家还是被法家压著打。

  看到局面闹到这个地步,王信于是下诏书,让两方在学宫进行一场辩论,来结束这一波闹剧。

第450章 降维打击 道心破碎

  洛阳学宫。

  学宫因为朝廷要禁绝儒家天人感应五德交替学说,闹的不可开交,最后王信下令,于学宫之中进行一场辩论。

  正所谓理不辨不明,道理讲清楚了,问题差不多也就能搞清楚,事情也就好解决了。

首节 上一节 210/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下一篇:穿越三国,招募一百零八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