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216节

  只不过这种奖励对于勋贵来说只是聊胜于无,对于百姓而言就是一场富贵了。当然相比之下,百姓发现矿产的情况更多,毕竟没有什么勋贵乐意去钻山林。

  勋贵能够发现这些矿产,大多都是山民百姓无意间带出来一些矿石罢了,现在有了朝廷奖励,想来会有大量百姓进山寻找。

  大乾朝廷在改变了草原政策之后,投入的钱粮也大幅度降低,节省下来的钱财则开始投入到了其他地方。

  自从大乾立国之后,修建驰道的速度就变缓,一部分是因为军事问题,另一部分则是财政,其中也不排除一部分官员有私心的问题。

  这一次朝廷财政宽裕之后,王信准备再次推动修建驰道。

  自从大乾开发南方之后,这几十年来南方人口增加,已经不再是淮国时期的遍地山越南蛮的蛮荒之地。

  虽然南方多河流,但是同样也有不少平原,以前淮国时期,并没有在这里修建太多驰道,以至于朝廷对南方掌控有些偏弱。

  王信开始在南方修建驰道,就是想要加强朝廷对南方的掌控力。

  因为南方的地理环境问题,朝廷在南方修建的驰道和北方不同,北方驰道更为平直,南方的则是有不少弯曲,还有河流。因此南方的驰道大多是需要和船只配合。

  与此同时,朝廷还需要修缮、疏浚河流,修建南方的驰道工作量很大。

  朝廷在推行南方修建驰道之后,开始征发劳役,同时也让南方变得繁荣起来。大量钱粮投入下去,南方开发的速度变快了几倍。

  朝廷开发南方,也是想要将中原人口往南迁徙。几十年承平下来,粮食充裕,医疗卫生的发展,已经让中原人口越来越多,朝廷只能不断将人口迁徙出去。正好南方需要开发,可谓是一举两得。

  既能够解决中原人口过多的问题,又能加强朝廷对南方的掌控。

  在大乾一统天下百年时间后,大乾人口越来越多。皇室已经可以预见到,很快人口就会成为大乾一个重要问题。

  大干的土地无法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到时候人和土地的矛盾就会越发尖锐,这也是朝廷不断向外开拓的原因。

  大干重视医术,几百年来的发展让大干的医术有了巨大进步,让新生儿的存活率很高。再加上农业耕种的进步,肥料的使用,种子的改良,天下承平,朝廷不过度盘剥等等,这一系列的因素,最终让大干的人口远超同时期的真实世界。

  西汉王朝创建起来,西汉武帝即位时期,人口就从汉初一千五百万左右增长到了三千六百万。时间大约半个世纪,西汉人口鼎盛时期接近六千万。

  六千万人口就已经让当时的西汉承受不住,现在大乾虽然疆域比西汉大,但是人口也远超西汉鼎盛时期。

  即便是有皇室压制,勋贵、豪强、官员不敢大肆侵占田亩,可是人口土地问题依旧越来越严重。

  子珏也没想到,当年他重视医术,大力推广医术,重视农耕,后代子孙也争气的情况下,居然让诸夏人口达到如此地步。

  现代社会因为科技发达,有各种高产作物,化肥农药,可以一亩上千斤的产粮,这个时代一亩地产量能有两百斤就算多了。

  大干的土地无法承载太多的人口,等到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那么就会出现百姓揭竿而起,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了。

  正常情况下,这种矛盾需要两百年才会出现,想要解决这种矛盾,除了天灾人祸,战乱,那就只能向外扩张。

  古代科技有限,帝国的疆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限扩张,当没有扩张的余地之后,活不下去的底层百姓就要揭竿而起。

  真实历史上,王朝灭亡,除了朝廷贪污腐败,盘剥过甚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世家豪门勋贵官员们大肆占据田地,导致失地百姓越来越多。再加上天灾人祸,最终彻底爆发,将一个王朝彻底覆灭。

  也是因此,一个王朝周期律出现了。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所有的王朝都没有突破三百年这个限制。就算是被呈送的汉朝,也是被分成了东汉和西汉。

  虽然都是汉朝,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大,可以算是两个完不同的朝代。

  而且两汉能够延续四百年,这其中也是因为西汉末年出现大规模战乱,人口骤减,等到东汉创建后,人口不过两千多万。人地矛盾不存在之后,这才让东汉延续一百多年。

  大乾皇室不想要走内部厮杀,改朝换代这一步,那就只能是向外开拓,开发南方区域。当然在开发南方的同时,辽东、西域,河西走廊也在不断迁徙人口。

  河西走廊经过几十年的移民发展,人口也有两百多万,王信准备继续增加河西走廊的人口,同时开始向河湟谷地发展。河湟谷地因为湟水和大河的缘故,适宜农耕,又因为有祁连山阻挡,气候也舒适。

  这里原本的是羌人的居住地,羌人和乾人长相区别不大,属于半农耕半游牧,受到大乾影响很大,西周时期,和邦周和羌人关系很好,经常通婚。

  大乾创建之后,和大乾也多有往来,容易被同化,王信准备将羌人同化,然后向高原发展。当年开辟河西走廊,曾经在河湟之地附近创建西平县,说是县,实际上就是一个为保障河西走廊的军事据点。

  现在河西走廊人口多了,朝廷准备将河湟之地彻底掌控在手。

第463章 驰道运河所至,皆为乾土

  河湟谷地,西平县。

  这里地势相对平坦,气候凉爽,水草丰美,对于刚刚从酷热的中原来到这里的士兵来说很是舒适。这里的气温比中原要低上很多,周围良田万亩,牛羊成群,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自从朝廷下令之后,就从中原抽调了三万大军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然后再折向西平县。这一路上,地面就开始缓缓隆起,一路走来就越来越高。

  到了西平县的时候,这里已经比中原高了两千多米。若是继续往西南,山势就会更高,出现头晕目眩,呼吸困难等症状。

  当年大军开拓西域,征讨匈奴,为了保证河西走廊安全,设立西平县,在此驻守了五千大军。当时大军想要继续向西南,就出现了这种症状。

  大军中生病者多达半数,于是只能撤回西平县。当地羌人皆言,此乃是山神的诅咒,山神不欢迎外来者。

  自从大乾来到河湟谷地之后,当地的羌人和匈奴人就和大乾人有冲突。要知道当初的西平县就是大乾从这些部落中抢来的。

  在大乾军队大量生病后,当地的羌人匈奴人立刻就开始对大乾发起进攻。只是让匈奴人和羌人没想到的是大乾军队的强悍,远超他们的想像。

  即便是半数人生病,三万羌人和匈奴人的围攻,依旧没有攻破西平,反倒是自身在西平守军的反抗下死伤惨重,狼狈而退,然后又被大乾一千骑兵追击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后来战报传到神都洛阳之后,皇帝陛下特意下发诏令进行嘉奖,并且还告知了所谓山神的诅咒是什么。同时也给出了解决办法。

  就是让军队中的士兵去山上适应,反应轻微的士兵减少活动,多休息,适应一段时间,反应剧烈的就扯下来救治。

  同时派遣了大量随军大夫,就连王氏嫡系子弟都派遣了三人前去。

  这些大夫和王氏子弟在研究当地饮食以及药材之后,开始帮助大乾驻军适应高原。在经过长达十年的实验之后,大乾朝廷整理出来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快速适应高原反应的办法。

  通过训练,在配合特殊的饮食,士兵们可以在一到三个月内完全适应高原反应。只不过因为当时朝廷忙著开拓西域,进军草原,西平县这里一直没有扩张。

  在西平县创建之后,朝廷也会和愿意亲近的羌人、匈奴人进行交易,提供粮食、农具、陶器、布匹、盐、酒、茶、糖等物资,因此不少羌人部落和匈奴人部落和大乾交好。

  甚至因为受到大干的影响,归附大乾,这些部落也为西平驻军提供了牛羊和奶类等物资,双方交流还算融洽。

  现在朝廷决定开拓河湟谷地,西平县作为河湟谷地中大乾最重要的据点于桥头堡,立刻就得到了大量资源倾斜。

  原本只有五千的驻军,直接增派了三万,这三万大军在休息调整一段时间后,就会继续向西北进发。

  河湟谷地土地虽然没有中原肥沃,但是有湟水有大河,水源充沛,便于耕种牧马,认真经营,养活两三百万人口不再话下。

  朝廷三万大军进发,在调整了三个月之后,适应了高原环境,对河湟谷地开启了全面征服战争。虽然羌人、匈奴人占据地利,但是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匈奴人都有自己的部落,就连羌人自己也分了十几个部落。

  这么多部落,又没有一个强势人物,根本不可能齐心合力。再加上朝廷为了征服河湟谷地也做了大量工作。那些和大乾亲近的部落朝廷给了好处,让他们归附,甚至一些部落还加入了大乾军队成为仆从军。

  羌人、匈奴人并没有国家的概念,只认同部落,因此他们并不在乎敌人是不是羌人。毕竟这些羌人部落之间也是各有龌龊,争夺草场水源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仗,仇恨比和乾人之间更深。

  有了羌人和匈奴人带路,大乾三万精锐在河湟谷地可以说是摧枯拉朽一般,从人口、训练、战马再到武器装备的全面超越,一盘散沙的羌人和匈奴人根本就不是对手。

  若是这些羌人和匈奴人联合一致,再配合这里的地形,或许还有一拼之力。现在就只能被大乾军队包围绞杀。

  大乾这一次出动乃是轻骑兵,配备镶铁皮甲、弩箭、长矛、横刀等装备,对阵的羌人和匈奴人大多是无甲和皮甲,铁甲寥寥无几。

  面对大干的轻骑兵,正面对阵打不过,想要逃跑也跑不了,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就将河湟谷地全部扫平。接下来大军没有停下,继续向西北进发,将高原到敦煌这一部分也纳入掌控。

  大乾将这一片区域掌控在手中,但是并没有准备大量驻军,这一片区域气候苦寒,并不适合耕种,朝廷将这里掌握是为了防止羌人、匈奴人从高原上从河湟谷地西南进入。

  河湟谷地被占领之后,王信当即开始从金城郡修建通往河湟谷地的道路,同时从中原招募百姓移民。

  中原之地人口繁茂,以前朝廷对每一户百姓分发土地,每一户三十亩,到了现在这项政策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实际上朝廷已经在考虑取消分地这个政策,或者只是在刚刚征服的地方实行分地,或者移民分地。

  中原一郡之地甚至就有百万人口,抵得上南方或者西北几个郡加起来还多。这么多的人口无法安置,早晚都会出大问题。

  因此在朝廷招募百姓前往其他地区的时候,即便是故土难离,依旧有不少人愿意前往。

  大量中原移民通过关中,向西进入河湟谷地,与此同时,朝廷征发大量百姓开始修建驰道,伴随著驰道的延伸,大乾朝廷对于这边土地的掌控也会越来越强。

  大乾对于征服之地,首先就要修建道路,如果无法修建驰道,那就需要修建运河或者水运。

  大乾皇帝陛下的威严也伴随著一条条道路不断向外扩张。

  从今开始,日月所照,驰道运河所至,皆为乾土。

第464章 清理御史 厘清朝纲

  大乾占领河湟谷地之后,大量百姓向这里移民,朝廷需要调集大量钱粮。这些新得之地,至少需要持续投入三年以后,才会有少量产出。

  青藏高原上的蛮夷已经被大乾军队打怕了,大量羌人、匈奴人部落投降,然后被朝廷下令迁徙到上郡。

  河湟谷地的羌人和匈奴人基本上都是半农耕半游牧,上郡这里同样如此,王信直接将这些人全部打散,然后分别安置下去。

  刚刚被大乾铁骑教训了一顿,打的鼻青脸肿的羌人和匈奴人根本不敢反对,只能老老实实的听从。

  朝廷花费大量钱财,将河湟谷地占领,然后迁徙大批人手,同时又积极开拓南方,总算是将人口问题解决了一部分。

  接下来经过朝廷一番商议之后,正在商讨是否取消成丁分田制度。

  “陛下,分田制度乃是朝廷立国之法,历代先祖皆用此法,因此百姓追随,将士用命,天下归乾,若是废除此政令,只怕天下动荡.”御史大夫钱孝上前说道。

  “钱大夫身为御史大夫,想必是清楚各地的情况的,现在大乾人口鼎盛,分封田地的政策早就已经名存实亡,如此政令已经完全无用,不若直接废除。”旁边一名大臣道。

  “陛下,臣巡游天下,除中原之外,其他地方田亩并不少,不若将百姓分田分在这些区域。”御史大夫道。

  内相摇摇头道:“不可,百姓故土难离,况且若是如此分田,百姓远赴千里前去获得授田,山高路远,其中变数太多,一旦出了问题,对于那些百姓来说就是要命的大事。”

  “到时候这授田制度可就是要命的制度了!”

  “对,即便是朝廷组织百姓前往,愿意前往的都不多,更何况如此?若是朝廷负责,那一年下来,朝廷要出多少钱?只怕要数百万贯!”太府令桑弘羊道。

  一时间朝中大臣为了这项政令争论不休。王信听的眉头紧皱,那么反对的大臣一个个将祖制,将百姓挂在嘴上,但是他们真不知道这政令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吗?

  王信相信,他们应该清楚,但是依旧如此,那是为了什么?无非就是祖制,他们担心皇帝以后肆意更改祖制,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陛下,您可知道大乾人口为何以如此鼎盛?”御史大夫道。

  “钱卿有何见解?”王信不动声色的问道。

  “陛下,是因为成丁授田制度!”御史大夫道。

  “国朝立国时,始皇帝有命,凡是大乾百姓,成丁后男子授田三十亩,女子十五亩,因此天下百姓争相生育。于是国朝从当年人口不足三千万,只用了三十年就超过了五千万。”

  “如今若是将成丁授田取消,只怕百姓不会再积极生育。”

  王信听到这话,心中微微一动,取消成丁授田还有这个好事?现在大乾土地都已经有些承受不住人口增长了,若是能够减缓,也能有更多时间对外开拓。

  “朝廷已经无力维持成丁授田制度,强行维持不过是贻笑大方,同时朝廷颁布政令,却无法做到,只会折损朝廷威严,既然如此,就取消成丁授田吧!”

  “陛下不可啊!”几名大臣立刻就要劝解。

  王信脸色一沉,双眼在几人身上来回扫过,整个大殿顿时就安静安下,变得越发沉闷,落针可闻,过了片刻,王信这才缓缓说道:“朕已经明言现在国朝无更多土地进行成丁授田,诸位卿家一直反对是何道理?”

  “既然几位卿家如此反对,不若将诸位家中田产拿出来,授予百姓如何?”王信笑著说道。

  可是那几名大臣却是脸色大变:“陛下,成丁授田乃是国策,岂能以臣之田亩私相授受?此举不合礼数,更不合大乾律法!”

  “那你告诉朕朝廷无田可授,如何授田?”王信冷冷道。

  “臣是御史大夫,只是尽本职所为.”

  听到这话,王信直接气笑了,朝廷解决问题,你来反对,现在皇帝要你给出解决办法,伱又说这不归你管,合著你是只提意见不做解决是吧!看到别人来解决,你有各种反对无理取闹是吧!

首节 上一节 216/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下一篇:穿越三国,招募一百零八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