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215节
铜钱需要经常流通,质量差的铜钱容易损坏。这些番国就经常将中原朝廷的铜钱运回去使用。逼的中原朝廷出台法令,不许铜钱带出国境。
大乾朝廷并没有不允许铜钱带出国的法令。因此这些年来,朝廷铸造的铜钱也在番国流通。
大乾铸造的铜币重量相差很小,字迹清晰,质量好,不易生锈,便于流通交易,因此很多西域小国也喜欢使用。
至于大乾银元,这些番国就更欢迎了,而且相比铜钱更受欢迎。
每年前往中原进行贸易的西域商队,都非常喜欢银元,在离开的时候,都会带上一部分银元。王信得到西域诸王的汇报,银元在西域的价格比中原高了三成。
朝廷每年都会赏赐西域几个藩国一些银元。
对于番国使用大乾铜钱和银元的做法,皇室上下都觉得是好事。这样以来,就相当于朝廷掌控了这些番国一部分经济。
虽然这个时代经济不怎么发达,经济战的作用也没有后世那么大,但是使用大干的钱币也是在潜移默化的推行诸夏文化,有利于让这些番国接受大干的统治,若是以后时机成熟,就能够将这些番国也纳入诸夏。
推行使用大乾铜钱、银元还能够便于贸易,促进商贸发展,朝廷完全可以用铜钱、银元来购买番国的物资,实现经济殖民。
当然在进行讨论的时候,这种操作的难度还有些高,毕竟这个时代的交通太难,影响只有一部分。
同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铜、银外流。虽然每年外流的铜银数量都不算多,但是日积月累之下,数量也是极为惊人的。
因此在经过一番商议之后,皇室觉得推行大乾货币流通是值得的,但是为了弥补铜银的流失,前往大乾进行贸易的商人必须携带一部分铜料和银料作为商品出售。
同样大干的商队在前往其他国家交易的时候,回返的时候同样必须携带一部分铜料和银料。具体数额多少,需要皇室中那些主要修习经济学的族人进行制定。
有了这些铜料和银料,朝廷铜、银流失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当然皇室并没有将铜料、银料的问题都指望商队待会来的那些。得益于子珏当初留下的书籍,皇室知道这个世界很大,甚至知晓很多海外区域以及西方的大致情况,知道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
其中大海东面的扶桑群岛自然也是清楚的。并且那些书籍中也标注了扶桑群岛盛产金、银、铜等贵重金属,甚至还告诉后辈子孙们,东方最大的银矿就在这座群岛之上。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室一直以来都支持发展海船。除了用来运输物资、运兵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要将东方扶桑群岛占领。
只要占领了扶桑群岛,其上面的银矿,足够朝廷用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第460章 分割草原
大乾南阳郡,在发现了大银矿之后,朝廷下令组建南阳银矿监来开采、冶炼南阳银矿。
为了保证银矿的安全,以及银料不会外流,王信诏令在南阳银矿外驻军。作为大乾最大的银矿,这座银矿将是大乾朝廷非常重要一处财源。
大干的财政现在依旧是支出大于收入,特别是在将水军大船制造以及改进列入必须支持后,每年至少需要两百万枚银元支持。
这其中水军的俸禄只占了以少部分,绝大多数都是港口、造船以及维护船只的支出。
养一支水军的所需要的钱粮物资比骑兵更花钱。
除了水军支出外,剩下的就是漠北草原的问题了。这些年来即便是朝廷出钱维持,北地都护府依旧需要花费大量钱粮。朝廷之中一直都有一个声音,要放弃漠北都护府,对草原实行羁糜统治。
而不是像现在这种,每年向草原移民,每年都向草原运输大量粮草以及各种物资,以维持草原上的统治。大乾每年维持草原的统治,需要花费大约五百万贯,而从草原之上获得的收益不到一百万贯。
到了现在即便是皇室内部,也对继续维持漠北草原的局面有不少微词。毕竟维持漠北草原,已经影响到了大乾朝廷对外开拓。
自从王信登记以来,大乾除了对朝鲜半岛进行过一次战争外,再没有什么对外开拓的举动。
王信现在也不能继续在推行以往的政策,因此决定改变朝廷在草原上的情况,以减少朝廷的开支。
乾元殿内殿,这里是皇帝和左右丞相,以及少数一些官员们商议国事的地方,此时王信正在为漠北草原的问题进行商议。
“陛下,北地都护府每年消耗钱财远超西域都护府,所获收益更是远远低于西域都护府,朝廷推行数十年,已经不堪重负,臣请裁撤北地都护府!”太府令桑弘羊说道。
自从北地都护府创建起来,距离现在已经有快要三十年了,但是大乾朝廷依旧无法完全掌控草原。
“不可,草原重要虽然耗费巨大,但是却是大乾北方屏障,若是弃之不顾,恐怕数十年后,下一个匈奴就会在草原上崛起。”右相贺铭说道。
“对,不能放弃草原!”朝廷重臣都反对直接将草原放弃。他们不想要镇北都护府继续掌控草原,是因为耗费太高,但是却又不想将草原放任不管。
“陛下,臣以为可以将草原划分为十二份,然后每一份草原设立一位将军或者郡守,负责管辖十二份草原。”大司农建议道。
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将完整的草原进行拆分,拆分之后草原会按照以前草原的规则进行统治,而镇北都护府则是作为更上一级的存在,统御草原十二部。
将草原一分为十二,镇北都护府的实力即便削弱之后,也足以压制任何一部草原。
镇北都护府不需要下场,只是作为仲裁,若是有一部草原强大,也可以召集其他草原各部对其进行打压。通过政治手段,再辅以军事,就能控制草原。
大司农的办法提出来之后,众人都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但是其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修改补充,十二部草原被定下来之后,众人开始对草原进行分割。
同时也对镇北都护府的职能进行修改,削弱镇北都护府的驻军。现在朝廷为了维持镇北都护府,在草原各地足足有八万大军。
这些大军被分派在草原各地,以维持草原的统治以及税收。
接下来众人对草原驻军的数量进行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草原上镇北都护府只留下三万大军进行驻守。
这也是王信坚持才保留的,要知道西域都护府创建的时候只有三千人,后来经过补充加强,实力也不过是五千人。
镇北都护府三万大军,这已经是西域都护府的六倍了。在草原上有如此大规模的驻军,所需要的粮草依旧是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然,比起最开始的开支,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除了草原十二部外,草原之上被迁徙而来的百姓一部分重新被迁徙回来,另一部分可以前往龙城居住。而龙城将作为镇北都护府的驻地。
为了方便镇北都护府和中原之地联系,王信决定在草原上再建造五座城市,以连通龙城。当然这几座城市也是原本就是水草丰美,人口众多之地,创建一座城市也是水到渠成。
这几座城市不会建造太大,除了用来连通龙城外,还可以和这里的部落进行交易,收取赋税。
这样一来朝廷减弱了对草原的控制,同时减少了在草原的驻军,支出更是降低了一大截,除了这些外,草原的税收也有了提高。
以前朝廷为了大干的利益,一直以来都在有意识的控制,压制草原,所以草原的实力也并不强。
在经过朝廷商议之后,王信正式下达诏书,将草原分成十二部,同时从草原部落中挑选十二个,担任这草原十二部将军。
王信和朝臣们并没有选择十二个最强大匈奴部落,而是选择了十二个更恭顺的部落。这样的设定是故意的,草原虽然经历了中原文化几十年的影响,但是依旧信奉强者为王。
更强大的部落不能担任将军,这也是朝廷挖的坑,为的就是让十二部匈奴部落进行内斗。就像分封草原十二部一样,削弱草原的力量。
可以说,大乾朝堂为草原操碎了心。
将草原一分为十二之后,任何一部草原的实力都无法和镇北都护府抗衡,镇北都护府的掌控草原的力度虽然下降了,但是权威却更高了。
草原十二部将军任命之后,刚开始,摄于大干的威势,其他的部落并不敢反对,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在获得将军之位,管辖一部分草原之后,这些将军自然会将最好的草场分给自己的部落,在各种事务上也会有所偏向。
到时候,这些草原部落内部就会开始争斗,这对于大乾来说就是好事了。
第461章 草原形式 山川河泽法令
大乾划分草原十二部,并没有将南匈奴也划分进去,南匈奴距离大乾更近,很多都已经归化。王信依旧派护匈奴中郎将管辖。
王信给南匈奴单于赐姓刘,原本南匈奴单于想要赐姓王的,只不过被拒绝了。皇室是不想让南匈奴碰瓷,而那些大臣私下里讨论‘你也配姓王?’
毕竟现在天下八成以上的王姓出自皇室,其他那些王姓也是多出于周室或者诸侯王。
在对匈奴单于赐姓之后,大乾朝廷也开始对南匈奴部落开始赐姓,或者让这些匈奴人自行改姓。
南匈奴在边地生活几十年,不管军事上,还是经济上、政治上都被大乾控制,几十年下来已经深受大乾影响,估计这种情况再持续几十年上百年,南匈奴部落就不复存在了。
王信并没有强行同化这些人,毕竟那是战争时期的手段,而是通过经济手段,潜移默化,这也是给其他蛮夷做一个榜样。
在完成了分割草原之后,第二年,朝廷在草原的花费就降了下来,取消移民,减少驻军后,镇北都护府的开支从五百万枚银元降低到了一百五十万枚,而从草原获得税收也提升到了一百二十万。
几乎就要完成收支平衡了,这让大乾朝廷也送了口气。
只不过草原上没有了大乾控制后,也开始出现了不少小摩擦,现在大乾余威犹在,又有镇北都护府大军驻守,这些部落只是小摩擦,等到他们试探出大乾底线后,估计草原上的争斗就会越来越多。
再没有完全掌控草原之前,混乱征战不休的草原,更符合大干的利益。
在接下来的时期,因为改变了草原的形式,缩小了镇北都护府,对于草原的战略也要随之改变。
王信和皇室众人讨论过,对草原以政治经济干涉为主,军事为辅,给草原诸部册封,然后与他们交易,让草原部落自己打来打去,朝廷只需要控制不要出现实力强大的部落就可以了。
这样每年花费不高,同时又能获得丰厚的利润。
要知道朝廷之前在镇北都护府花费巨大,那是因为朝廷运送到漠北草原的物资都是平价售卖。现在改变策略,自然不会在亏本出售了。
当然这其中也是有要求的,武器是禁止出售,铁器也是限制出售,弓弩盔甲就更别想了。粮食倒是没有太多限制,布匹、丝绸、盐、茶叶、糖这些都不限制。
同时朝廷会从草原购买皮革、牛筋、羊毛、牛角、牛羊、马匹等等。
实际上,朝廷大量出售茶叶、糖、丝绸等享受的物品,也是想要让那些匈奴贵族们享受,消磨其意志。这些匈奴贵族同样适用于肉食者鄙。
而且因为匈奴人生活在苦寒之地,只要享受过了这些东西,能够拒绝可能性极低。只要匈奴贵族们发展成为耽于享受,再让他们去拼搏可就难了,这是人类的惰性,也是天性。
甚至王信有一种将各种享受用的物品全都低价卖到草原,看看草原那些贵族能够堕落到什么程度。
当然这个念头也只是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毕竟这里面需要花费的钱可不是小数目,而且王信也担心,把匈奴彻底搞废了,会不会有其他游牧民族崛起。到时候难道再打一场?
王信和嫡系众人商议了一番之后,最终决定不实行这套腐化方案。除了昊天文王外,没有谁的眼光可以看到遥远的未来,他们现在只能解决眼前和未来几十年的事情,至于以后就交给后人来处理。
皇室统一了想法之后,大乾朝廷也开始在王信的意志下推行。
自从朝廷因为假银币案抄家之后,发现勋贵手中的大银矿后,朝廷就开始商议出台新的法律。但是这条法律出台并不顺利,很多勋贵、官员都反对,甚至不要勋贵、官员还以自己的影响力来影响一些学宫士子。
甚至有官员和勋贵开始拿先帝当年开放山川河泽来说事。言先帝时期时期如何,现在又如何。只可惜朝廷和皇室都不吃这一套,直接言邦周时期为井田制,现在是私田制,难道要以邦周时期法令来处置现在的问题?
若是真有人敢头铁,言以邦周法令处置,皇室和朝廷直接就要以怀念邦周,居心不轨,谋反论罪。
可惜经过几十年的政治风雨,那些勋贵、官员们都学精了,没有人敢在这种事情上多嘴。于是只能以侧敲旁击的方式劝谏。
朝廷推行法令,也不能强推。毕竟山川河泽朝廷管不过来,若是那些勋贵真想要隐藏,一时间朝廷也发现不了,所以这种法令必须给勋贵、官员、豪强们留下一些利润。
在经过几番讨论之后,最终山川河泽法令有了一套雏形。对于普通百姓采樵、打鱼或者采集、打猎并不进行收税。但是若是大量成规模的进行,就会收取赋税。
比如圈占湖泊养鱼,圈占山林以伐木制碳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缴纳赋税,并且需要向当地官府缴纳租赁金的。具体租赁金和税收会再次进行商议。
对于矿产之类的东西,在发现之后,可以向朝廷购买开采权。即便是在自己土地上发现矿产,依旧需要向朝廷购买开采权。同时需要缴纳赋税。
普通矿产可以任意买卖,但是像是铜、银、金等重要矿产,必须在朝廷的监管之下进行开采。而且产出的矿石也不能随意贩卖。可以自行冶炼后贩卖,也可以卖给朝廷工坊。
通常来说,向朝廷购买开采权,价格并不算太贵,大约是每年矿产的十分之一,朝廷的税收则是在两成。其他的还有一到两成需要分给当地衙门,经过计算之后,大致就是开采矿产的勋贵能够获得四成利润,朝廷获得三成,地方官府获得两成,皇室一成划入少府。
虽然看上去勋贵们获利最高,但实际上勋贵需要负责开采,需要负责人力物力,当然朝廷也会承担一部分。
经过一番商议之后,这条法令的雏形最终完成了。
第462章 王朝周期 河湟谷地
大乾朝廷出台山川河泽法令,在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角力之后,最终获得通过,但是面对被朝廷分走大半利益,那些勋贵心中并不甘心。
这也造成了未来大量勋贵故意隐瞒矿产,然后牵扯出来一系列的大案。
朝廷推行山川河泽法令,虽然有诸多波折,但是最终还是推行下来了。于是这件法令被颁布天下,按照法令所言,大乾国土上所有矿藏归属朝廷,勋贵、豪强或者其他人想要开采,就需要购买开采权。
当然若是发现有矿产,向朝廷汇报,也会按照矿产类型、数量等进行奖励。
上一篇: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下一篇:穿越三国,招募一百零八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