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请编洪武大典,老朱乐崩了 第122节
面对萧寒,纵然是长辈,但争锋起来,李善长还是那句话,永避锋芒。
“前半生功名利禄,已经尽得,那该放下,还是得放下。”
见李善长点头,萧寒也是端起酒盏,看向李善长笑道:“至于,您引我入局,助胡惟庸得势,使得江南浙东消亡,但这淮西,却不能交给您,如何?”
“老了,终究不如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李善长自然明白萧寒的意思,眼中更是闪过诸多回忆,方才举起酒盏,摇头笑道:“该退位让贤了。”
言外之意,从此朝廷的政治局势,李善长绝不插手,更不会过问,从此闭门谢客,颐养天年。
“待来日,李祺入朝中,还望萧侯多多提携,”
李善长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方才笑道。
“一定。”
萧寒点头,同样一饮而尽,随即,指了指外面的天色,又是笑道:“韩国公,天色已晚,风雪便先退了,不然,这身子骨,始终扛不住。”
“嗯,老夫也乏了,便不送了,去吧。”
李善长微微摆手。
“告辞。”
萧寒当即转身出了暖房,返回了肃宁侯府。
“老相国,您....”
胡惟庸急忙走进暖房,看向面色有些沉闷阴郁的李善长,但话还没说完,便是被李善长打断道:“萧寒做不了主,这是上位的意思...”
“嗯?”
胡惟庸顿时瞪大了眼睛。
“呵呵。”
“你以为上位什么都不知道?”
李善长转头瞥了一眼胡惟庸,便是自顾自的走出了暖房。
第105章 充实国库,还得是抄家灭族!
奉天殿。
朱元璋一人坐在龙椅上,看向眼前空旷的宫殿,眼中闪过一抹孤寂之色。
“李先生,希望你明白,别让咱为难...”
随即,朱元璋又是轻轻叹了口气,看向眼前的庄严宫门,又是出声喃喃道。
十几年来的君臣情谊。
仍然记得,那一年李善长四十岁,朱元璋二十六岁。
“陛下,深夜了。”
一旁的太监王景弘躬身看向朱元璋道:“该回宫了。”
“臣,中书省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求见陛下!”
朱元璋并未点头,只是仍然出神的看向宫门,但久久不见动静,随即,满心失望,准备离开时,苍老却温和的声音响起。
随即,便是见李善长大踏步走进奉天殿,看向朱元璋,微微躬身。
朱元璋顿了顿身子,便是转过头,随即,微微一愣,眼中便是释然,还是一如那年,初见朱元璋之时的粗布麻衣。
这一晚,君臣彻夜畅谈,笑声传遍整座奉天殿。
“太子殿下。”
“侯爷。”
“李相国连夜入宫,入宫时,马车送至皇城,李相国步行而入,身上所穿乃是一件麻衣。”
太子东宫之中,童章舜看向朱标与萧寒,微微躬身道。
“李先生,想明白了。”
朱标转头看向萧寒,随即,又是微微一叹道:“只不过,用尽了十几年来长辈情谊,是否值得?”
“但为天下,便是值得。”
萧寒眼中泛起一阵阵幽光,随即,同样抬起头,看向朱标笑道:“况且,先是李先生做错,我只是拨乱反正,若是他不明白,今日结果,便是负了这一场君臣情谊,那这长辈情谊,也会渐行渐远,所以,为何不值得?”
“嗯。”
“李先生的心中,仍有锦绣,这便足以。”
朱标微微点头,便不在多说什么。
“淮西那边,还得你到场。”
萧寒又是抬起眼眸,看向朱标轻声道:“虽有李先生相助,但淮西那边,还是得尽力安抚,以免冲撞圣驾。”
“嗯。”
“只不过,先前未诛的那些官员九族,又该如何处理?”
朱标先是点头,随即,又是看向萧寒轻声问道:“总不可能,让朝廷一直将他们养在大牢之中吧?”
“江南与浙东的灭亡,奠定了朝廷局势,就连朝廷朝财政也能缓冲很久,是不是?”
萧寒微微思索,方才看向朱标问道。
“嗯。”
“很多家产充公,朝廷也能挺起腰杆了。”
朱标笑着点了点头道。
果然,朝廷想弄银子,还是抄家灭族来得快,不仅田亩可以收回,就连国库都能得以丰富,还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这让一向穷怕了的朱标,都升起了不小的心动。
“那你想过这个寒冬过后,佃户该如何度日?”
萧寒又是抬起头,看向朱标问道。
“你的意思,先让朝廷挂牌出租,让佃户先行耕种?”
朱标微微思索,方道。
“不仅仅是耕种的问题。”
“还有粮食的稻种,又该从何处出?”
“你总不可能指望那群佃户,能拿得出稻种吧?”
“况且,你也不想想,豪绅士族对于百姓的压榨,那高昂的租子,能三餐温饱,都是那些家伙发善心。”
萧寒看向朱标,微微点头道:“所以,想改变这一现状,你就必须实现全面抓紧,不能有一分松懈。”
“全面抓紧。”
“就是掌控全局的大势。”
“首先,江南与浙东的覆灭,使得朝廷的财政预算,得到了大幅度的宽裕。”
“不仅可以应对明年对外的战争,甚至,国内的基础建设,也得跟进。”
“那催动经济的主要源头,便是田亩粮食。”
“所以,拿出一笔银子,建立农建司,总揽田亩的管理,还有对于佃户的登记造册,还有定期收取租子。”
“当然,第一年的朝廷,需要大力扶持佃户种植粮食,不管是稻种,还是吃穿用度,朝廷都必须提前支付。”
“但记住,这不是朝廷赈灾,佃户需要还给朝廷,但只需要归还本该朝廷的稻种,以及对他们的扶持,绝对没有额外付出。”
“这一点,凡是在农建司登记造册的佃户,都可以凭借家中的条件,申请朝廷的扶持。”
萧寒看向有些迷茫的朱标,便是没有丝毫停顿,直接一口气将农建司的计划,全盘托出。
“农建司,独立于朝廷六部之外,还是归纳与户部?”
朱标微微思索,又是剑指核心的看向萧寒道。
确实,对于现在的大明,农建司的创建,对于佃户的扶持,那自然是极为不错。
但也有弊端,那就是一时之间,建立这么多陌生的部门,朝廷的运转,一定会出问题,而这便是朱标的担心。
再者说来,对于田亩,了解这一方面情况的官员,全部都在户部,若是临时调整,户部必然遭受冲击,那对于朝廷才是一场危机。
“嗯。”
“想想,农建司的确要归纳于户部。”
“毕竟,主管收回田亩的工作,还有日常的佃户分配,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户部足以应对。”
“这样吧,对于农建司的官员任命,全全交于吕昶,他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肯定能解决明白。”
“再者,便是如何挑选这一方面的官员,还是以应天府为试点...”
萧寒话还没说完,便是微微停顿,随即,又是看向朱标摇头道:“江南与浙东的覆灭,会使的很多佃户没有生计,所以,不能以应天府为试点。”
“以江南与浙东为试点?”
朱标眉头一挑,便是看向萧寒道。
“嗯。”
“前期的试点,便是选择江南与浙东,毕竟,恢复民生是最重点。”
“至于官员,便是从各大行省调集,在不影响其余行省运转的情况下,调集一批官员,稳住农建司的主职运转。”
“同时,再从各地举荐与选拔贤才,分别送往农建司,交易管理司,让他们多看多学。”
“后期,直接将他们调往各大行省,主持农建政务,交易管理政务。”
萧寒又是一口气说完,便是接过童章舜递过来的茶盏,直接一饮而尽,这才缓解了喉咙的干涩。
但这一席话,可谓是直接镇住了朱标。
萧寒的脑子,有点太好使了吧!
如此浩大的工程,三言两语便是解释的明明白白,当真是有点不可置信!
上一篇:剧透红楼,黛玉心态崩了
下一篇:神话秦汉三国隋唐,建立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