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开局请编洪武大典,老朱乐崩了

开局请编洪武大典,老朱乐崩了 第60节

  “微臣觉得,太子殿下说的不错,微臣附议。”

  萧寒没有任何犹豫,力挺朱标道。

  不管朱标的话,对不对,错没错,萧寒就是力挺朱标。

  这便是萧寒的态度!

  “那便由老大决定吧,反正,最近太子监国,咱乐得清闲。”

  闻言,朱元璋便是点了点头,对于萧寒的回答,没有满意,也没有不满意,反倒是笑呵呵的说道。

  “儿臣遵旨。”

  朱标看向朱元璋,直接躬身道。

  “老大,咱这就回坤宁宫养病,剩下的事,就交给你了。”

  朱元璋的眼中,这才闪过一抹满意。

  随后,朱元璋起身走了下来,又是拍了拍萧寒的肩膀,便直接出了太和殿。

  “恭送父皇。”

  “恭送陛下。”

  朱标与萧寒又是转身,看向朱元璋的背影,微微一礼道。

  “风雪,我想将汪广洋升为中书省右丞,你觉得如何?”

  朱元璋的背影,彻底消失于萧寒与朱标的眼中,朱标这才看向萧寒,开口说道。

  “嗯,李相国年迈,明年应该就会卸任丞相,那徐叔叔就不能一直待在中书省,所以,尽早挑选出中书省的班底,也是一件好事。”

  “至于,汪广洋的性格,虽然有些软弱,但为人通透圆滑,作为中书省右丞相,算是个合适的人选。”

  “再者,便是胡惟庸,乃是李相国的学生,在中书省本就拥有一定的地位,权力交替之时,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动。”

  萧寒坐在一旁的椅子上,微微思索了一下,方才点了点头道。

  “那便就这样定了,胡惟庸为中书省左丞,汪广洋为中书省右丞,代李先生致仕,就让他们平替权力,登上中书省。”

  朱标赞同的点了点头,萧寒与他所想,简直不谋而合,随即,便是看向一旁的李恒,轻声道:“拟旨。”

  “殿下,用不用前往坤宁宫禀告一声?”

  李恒的眼中,闪过一抹犹豫,这才看向朱标,开口说道:“陛下那边...”

  其意思,自然不言而喻。

  毕竟,太子监国,但陛下终究在朝中,又非远游,是不是应该请示一下?

  “不必。”

  “孤做得了主。”

  朱标想都没想,便是摆了摆手道。

  “遵命。”

  见状,朱标都觉得无所谓,李恒自然不可能多说什么,便是躬了躬身,退到了一旁。

  但是也不想想,从大明开国至今日,朱标一直都在帮朱元璋处理国事,而圣旨的盖章,或者是拟定,要么是朱元璋,要么就是朱标。

  “启禀太子殿下。”

  “李相国,诚意伯求见。”

  便是此时,守在门口的侍卫,快步走入殿中,看向朱标,躬身道。

  “请他们进来。”

  朱标看向那侍卫点了点头。

  仿佛,并不意外李善长与刘伯温的到来。

  “你今日还请了刘夫子与李先生?”

  萧寒倒是微微抬起眼眸,看向朱标道:“弹劾杨宪的那件事?”

  “嗯。”

  “既然决定要办,那就绝不容情。”

  朱标的眼中,闪过一抹寒芒。

第67章 矫枉不可不过正,事急不可不从权!(求追读!)

  “老臣拜见太子殿下。”

  不多时,李善长与刘伯温齐齐踏进太和殿,看向朱标拱手道。

  “韩国公,诚意伯,不必多礼。”

  朱标摆了摆手。

  “李先生。”

  “诚意伯。”

  一旁的萧寒起身,看向李善长与刘伯温,微微一礼。

  但这称谓,却是大不相同,相较于刘伯温,李善长总归是亲近一点。

  “肃宁侯。”

  同为朝中大臣,李善长与刘伯温自然不能马虎萧寒,相继还礼。

  “您与诚意伯都是长辈,还是称呼风雪,老样子。”

  萧寒的脸上,升起一抹笑容,又是开口说道。

  “这...”

  刘伯温的脸上,升起一抹为难之色,但李善长却是轻轻点头。

  “今日,太和殿没有外臣,两位伯叔都是长辈,不用太过于拘于礼数。”

  朱标直接一屁股坐在了朱元璋的龙椅上,这才抬头看向李善长与刘伯温,轻声笑道。

  但这一举动,倒是吓坏了李善长与刘伯温,只有萧寒却是不以为意。

  身为太子,就算是监国,也没资格坐朱元璋的龙椅吧?

  只因,历朝历代的监国太子,都只能坐于下方,低于龙椅的位置,不然,就是对于皇帝的不敬,更是会引起猜忌之心。

  而就算是太子朱标得宠,未来铁定的储君,也当避讳这一点。

  这便是李善长与刘伯温的第一想法。

  但萧寒却不觉得有问题,朱标坐龙椅,不正常么?

  很正常。

  甚至,朱标自称一声“朕”,萧寒都不觉得有问题,就算是朱元璋,眼中可能只会闪过一抹欣慰,而非震怒。

  毕竟,太子朱标与朱元璋之间,本来就是父子为先,君臣当后。

  对此,李善长与刘伯温的眼中,闪过一抹无奈,身为臣子,对于皇帝与太子之间的事,还是少掺和。

  况且,朱标都已经坐上了龙椅,再说什么,都感觉没什么卵用,还不如闭嘴,让他们父子俩去掰扯。

  “不知殿下传召,所为何事?”

  李善长摇了摇头,便是率先一步踏出,看向朱标拱手问道。

  同样,刘伯温的眼中,亦是闪过一抹疑惑,浙东与淮西不对付,人尽皆知,此时却传召他们一同前来太和殿,究竟所为何事?

  “不急。”

  “李先生,刘夫子,先坐吧。”

  朱标示意了一下旁边的位子,又是微微一笑道。

  “谢殿下。”

  李善长与刘伯温拱了拱手,便是直接坐在了萧寒的对面,随即,又是抬起头看向朱标。

  “李相国。”

  “刘中丞。”

  “你们,还记不记得,杨宪之事败露,群臣弹劾么?”

  朱标这才看向李善长与刘伯温,轻声道。

  “记得。”

  “弹劾杨宪的官员,陛下降旨,全部官降一级,罚俸一年。”

  李善长微微沉吟,方才看向朱标点头道。

  “嗯。”

  “陛下对他们的惩戒,孤觉得轻了。”

  朱标顺势点了点头,随即,便是看向李善长与刘伯温,又是道:“所以,孤准备彻查此事,两位大人,觉得如何?”

  朱标话音落下,李善长与刘伯温的眼神,顿时微微一凝,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开口。

  “启禀殿下。”

  “陛下已经惩戒过群臣,那这件事,便相当于已经揭过,若是旧事重提,只怕群臣不服,陛下...”

  李善长还未开口,刘伯温便是率先看向朱标,但话到最后,刘伯温却并未说下去。

  正所谓,贪官污吏,人人得而诛之,那刘伯温自然也恨贪官污吏,可那么多臣子上奏,那就不得不慎重对待。

  大明开国不久,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急需臣子,而若是真的严查,那必然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况且,这其中有些臣子,只是深受杨宪的压迫,敢怒不敢言而已。

  特别是还有一点,那就是压根没有淮西的身影,而除了不分党派的臣子,就剩下一部分浙东的先生。

  那若是清查下去,还是这个风口浪尖,那就不知得死多少浙东人士了。

  更何况,朱元璋已经罚过弹劾的群臣,若是再起事端,老朱的脸色能不难堪?

首节 上一节 60/4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剧透红楼,黛玉心态崩了

下一篇:神话秦汉三国隋唐,建立帝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