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38节

  “为国者不可不争关中,却不可只有关中,定都西安,更不如南京。”

  朱标闻听此言,不由地点了点头,而朱元璋则眯起了眼睛,严涯的意见却是与他的心意相左了。

  但是他这一席话却也说在了点子上,建都西安,属实要面对这样的情况。

  同时,这更展现出严涯学识的渊博。

  这也证明了他的选择没有错,很多皇帝都认为,“孝”者必然“忠”,对方这般孝顺,又腹有韬略,却是一个可塑之才,所以他不仅没有不满,反而越看这个年轻人越是欢喜,感觉这个女儿嫁得值。

  朱元璋到了晚年的时候,就和很多老人家一样,很喜欢年轻的后辈。

  譬如李景隆,就深得朱元璋的喜爱。

  此时这份宠幸被分了相当一部分到了严涯的身上。

  他微微点了点头:

  “你说的也有理,不过这些却也并非难以弥补,诸如粮食等,便可以漕运解决;人口不足,可迁百姓以充。”

第65章 分道扬镳

  严涯张口,正欲再说,朱元璋已经挥了挥手:

  “孰是孰非,你我在这也说不清楚,朕已命东宫巡视关中,替朕会赏群臣,考察西安。”

  严涯转头看向朱标,见他微微颔首,心里便已经明白,迁都这事儿,估计朱标也是赞同的。

  严凌之前也跟严涯提过朱元璋这倔脾气,而朱标其实就是一个心肠软一点的朱元璋,看来非得给这爷俩撞个南墙不可,于是也不再劝说。

  大事聊完了,朱元璋该考校也考校过了,接下来的话题便轻松了很多,他开始询问严涯身体如何,平日里读得什么书,有什么见解之类。

  此时的他,真如同一个温厚的长辈,在与自己那好学的晚辈交流。

  “你弟弟最近的学业倒是不错。”聊着聊着,朱元璋突然想起了严涯的弟弟,严凌的次子严铿:“我看他与两个皇子相处得很是融洽,功课之间相仿,弓马方面却还更胜他们一筹,是一个名将的胚子。”

  严铿虽然与皇子一起读书,但是他走得却是武将路线,练得一身好体魄,更熟读兵书,不过这也正常,毕竟和他一起读书的朱栴后来受封庆王,就藩宁夏(银川),朱权受封宁王,就藩大宁,这可是两个塞王,不舞枪弄棒,又怎么在之后与那些马背上的汉子抗衡?

  严涯笑了笑:“名将胚子什么的,陛下谬赞了,舍弟那几分本事,全靠陛下的栽培。”

  说到这里,他站起身向朱元璋拱了拱手:

  “陛下,舍弟已经十五岁了,足以独当一面,臣斗胆为其向陛下求个差事,他平素喜好刀剑,请陛下能够赐给他一个武职。”

  严涯大严铿五岁,如今父亲不便露面,弟弟自然要由自己来照顾,长兄如父嘛。

  朱元璋倒也没有意外,他笑着说:

  “也是,这小子已经十五岁了,昔日思本(李文忠)也是这个年纪上的战场,十九岁时便能够独领一军。他要是养在京畿重地,却是白费了那一番武力,如今塞外战事依然不断,倒是一个磨炼人的好去处。”

  “正好你弟弟与权儿相熟,便……”朱元璋说到这里,顿了顿,很自然地改了口风,“便去北地,燕王那里效力几年吧,等到权儿就藩,也好有个照应。”

  “朕会让燕王关照他的。”

  欣赏归欣赏,严家权势本就不小,严铿又和朱权熟悉,两人年龄也是相仿,要是真的到宁王手下效力,到时候战功赫赫,严家声威更甚,又有宁王撑腰,可不利于制衡。

  反倒是燕王那边,已经是人才济济,严铿作为一个外人,虽然不至于毫无出头之日,但总要比嫡系疏远一些。

  这无关喜恶,却是帝王的权术。

  ——

  京师外的大道上,一支上万人的队伍正缓慢地行进着。

  中央是一辆巨大的马车,雕龙绘凤,装饰得极具威严,被亲军们牢牢护卫,平稳地行驶在路上。

  那是太子朱标的座驾。

  不过此时,里面却不只有他一人。

  不大的桌子上摆满了书卷,地上铺着毯子与软垫,而太子朱标正疲惫地靠在马车的墙壁上,一面用手揉着眉心,一面缓缓啜着一杯清茶,而这一切都被对面坐着的那个留着长须的老者看在眼里。

  正是严济,此时他已经五十八岁了。

  这些年他被任命为东宫之官,悉心辅佐朱标处理政务,深得其信赖,已经成为朱标的重要班底之一。此次东宫出巡关中,他也随之前往。

  前番朱元璋任命他为东宫属官,准备等朱标接自己班之后让他辅政,可朱元璋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这么能活,如今六十四岁了还在任上,皇帝有这个年纪的,可是真不多。

  要是他再不死,说不得严济也要给他熬走。

  “殿下要注意身体,臣看您近些年……疲态渐显,还是要多多休息为好。”严济看着朱标关切地说道,这些年的相处下来,他和朱标的关系极其亲近,朱标本身也宽仁,两人虽为君臣,但相处起来却如同多年老友一般。

  朱标此刻那面色,竟还不如他这个老人。

  “乐民(严济字乐民),我又何尝不想歇,实在是事务繁忙,兹事又重大,本宫是不敢歇。”朱标用手扶着额头,闭着眼睛,轻声说道。

  严济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

  “殿下,恕臣直言,这关中之地,可屯军驻兵,但是迁都……殿下还是要三思啊,到时若是用漕粮维系,怕是朝廷开支要激增,迁他地百姓充关中,更是失民心之举,需知故土难离。”

  朱标微微点了点头,此事他也是有考虑过的:

  “但是南京作为京师,却也有其不合适之处。它太过偏向东南,难以控制全国,且大量兵力护卫京畿,又要用兵于北地,未免兵力不足。”

  “本宫和陛下,其实都是属意西安的。毕竟关中之地、古都长安,秦汉因之而有天下,实在是龙气盘踞啊!”

  是的,朱元璋父子又何尝不知道西安此时有着种种缺陷,然而西安强就强在它的正统性,秦汉唐皆立国于此,而南京虽然也是大城,但是建国于此的却都是割据政权,且离大明的战事频发区域:北部距离实在太远,调兵传令困难。

  西安固然已经衰落,然而它的政治意义却是非同凡响的,明朝立都于此,便与汉唐等同,且关中之地与北疆战地极近,军队可以在戍边的同时护卫京畿,这两个理由之下,父子二人几乎是铁了心要迁都。

  闻听此言,严济一时说不出话。

  政治这种东西,复杂得很呐!

  “唉……”朱标深深叹了一口气,他也知道此事难办。

  “无论如何,先去关中一巡吧,兴许情况没有那么糟。”

  马车悠悠,庞大的队伍向西北而去。

  也正在此时,京师城外,严铿策马扬鞭,带着数十名族兵向北而行,意气风发。

  而越国公严涯则娶了公主,随后官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少保,成为南京朝廷中的一股新兴力量。

  严家三人,分道扬镳。

  感谢“书友20220111171654947”的打赏,感谢!

  感谢大家的月票和推荐票!

第66章 北疆战事

  北平将它的子民牢牢地守卫了起来,那漫长的城墙一眼望不到头,高大的墙体由坚固的砖石所建成,城头上摆满了火炮,还有全副武装的明军士兵在站岗。他们的身强体壮,枪尖锃亮,彰显出这支军队的强大战力。

  明初的明军,说一句当时的天下第一毫不夸张,他们有着极强的战斗力与纪律性。

  站在城下,能够感受到这城池极强的压迫之感,无论是怎样的敌人,都只能在如此雄关、如此守卫之前绝望。

  不愧是曾经的元朝大都,果然是防守森严。

  严铿在心里感叹道。

  不过,此时的北平城相较于往常却是更加的热闹,有大量的军队在城外汇聚,他们旌旗招展,“明”字大旗与“燕”字大旗高高飘扬。

  是要用兵吗?严铿心里有了猜测。

  这里的士兵想必便是大名鼎鼎的燕王三卫吧!

  燕王三卫,即燕山中护卫、燕山左护卫、燕山右护卫,加起来有大概两万人,其中设有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这些年跟随着燕王南征北战,留下了赫赫威名。而严铿,正是燕山右护卫的一名指挥同知。

  朱元璋确实够意思,一出手就是一个从三品,大多数的武人爬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除了这些正在汇聚的士兵之外,在远处,还有大队的人马正向北平城行进。

  朱棣虽然名义上的部队只有燕王三卫,但实际上他真正掌控的军队却远不止此。

  北平都指挥使司、北平行都司虽然并不直属于朱棣,但是实际上也是听从燕王调遣的,再加上燕山三卫,燕王的部队在实际上达到了十四万之多。

  而目前正在汇聚的,光是在视线中的军队,严铿估摸了一下,心里便得出了一个震撼的数字。

  他这两年兵书可不是白读的,教他和两位皇子的可都是相当不错的将领,只是数眼之间,他便看出来,光是这些军队便有超过六万。

  这么多兵力聚集,这是又要开战了?

  北地战事的对象,不用说都知道是谁,肯定是蒙古人。

  捕鱼儿海一战,北元灭亡,不久皇帝也被人所杀,于是蒙古各部分裂,互相攻伐,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南下掠夺中原。

  毕竟塞外苦寒,哪有中原的花花世界舒服,就算打不下来,也起码要抢一把。

  而九大塞王的任务,就是把他们挡回去,告诉他们,中原不属于你们。

  现在想必是蒙古再度南下了。

  想到此,严铿顿时便觉得身体一阵发热,哪怕平素稳重,此时整个人也止不住得兴奋。

  他遍读史书,从小便是听着自己父辈的传奇故事长大的、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曾经攻集庆、战鄱阳;他知道那个总是带着温和笑容的徐达伯伯,曾经破姑苏,占北平;他甚至还知道,那个喜欢用胡茬子扎他的蓝玉叔叔,在不久之前脚踏北元王廷,饮马捕鱼儿海。

  他无数次向往过这样的辉煌与荣耀,所以当他收到前往北地戍边的旨意时,他不知道有多兴奋。

  更没想到,刚来,竟然就碰上了燕王聚兵出征这等大事。

  现在,终于轮到他了。

  “走!”严铿兴奋地高呼了一声,带着护卫向城中冲去。

  出示了自己的凭证,守门将士自是不赶拦截,甚至还派人带路,一路到了燕王的府邸。

  到了燕王府外,严铿规规矩矩地呈上了拜帖。

  而此时的燕王府中一片肃杀之气,燕王麾下的主要将领尽皆汇聚于此。

  燕王朱棣站在正中心,身旁是三卫中两卫的指挥使与北平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北平行都司都司,以及三名指挥同知,他们的面前是一个巨大的沙盘,仔细一看,燕云北地尽收眼底,此时他们正对着这沙盘指指点点,激烈地讨论着。

  军情十分紧急。

  就在不久之前,前元辽王阿札失理集兵八万寇边,颍国公傅友德奉命率军北讨,燕山左卫便是被朱棣派去出征,但是他的兵力实在太少了,不过三万余人而已。

  傅友德不愧名将之称,他假装因惧怕蒙军而回师,随后趁蒙军不备昼夜奔袭,突然出现在洮儿河,蒙军猝不及防,前锋被击溃。

  然而阿扎失理的部队虽然有一些损失,但是主力无恙,七万余蒙军气势汹汹,占据黑岭寒山,依然觊觎关内,明军被迫兵分两路,一路撤兵回防边地,另一路随傅友德驻扎金鞍山遏制蒙军。

  而傅友德的哨骑在近日发现,蒙军已经开始有些异动,大量的哨骑被派了出去,更有许多出没于明军营帐之外,很有可能即将再次南下入寇,毕竟七万多的蒙军,总不能一直游手好闲在山里呆着。

  这可是七万蒙军啊,元末的元军在历经了开始的混乱之后,已经逐渐恢复了曾经的战斗力,而这几十年他们被明军赶出塞外,早已不复曾经的腐化,七万大军,长城根本拦不住他们,一旦入关,就算最后成功击败,这花花世界又将是一场生灵涂炭。

首节 上一节 38/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