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44节

  严新成,这个不用说,被认定为是燕王的忠臣,朱允炆直接免了他的官。立储之争站错队,这便是后果。

  吴伯宗,朱允炆对他曾经榜眼的身份很是欣赏,这证明对方文学和政治功底都不弱,于是便留下了他。

  刘三吾也帮朱允炆说了话,建文帝当然也不能亏待他,官职一路升到了吏部左侍郎,官职正三品。

  刘三吾还是比较幸运的,要知道在原本历史上,身为翰林学士的他当仁不让地主持了洪武三十年的科举。

  那可是南北榜案啊……

  不过他因为已经入阁,总算是逃过一劫。

  但是,另两个考官白信蹈和纪善就没他这么幸运了,春榜贡生五十二人,尽是南人,北方举子联名上书抗议,朱元璋气得在大殿上吼出:“难道朕的大明,只有半壁江山吗!!!”

  两人及其他二十多个考官,全部被凌迟处死,以谢天下。

  说起来,严家这次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因为朱元璋认为此次科举存在舞弊,所以状元被一并凌迟,殿试、会试排名头几名的戍边,而严家那一代考的最好的一个,便是会试第三……

  不过这和建文帝没什么关系。

  内阁已成,他召开了建文朝的第一次会议。

  御书房,四张凳子一字排开,落在下首,四个中老年人腰杆笔挺,端坐其上。

  他们的对面是宽大的书桌,上面一如既往地堆满了各种文件奏折。

  只不过龙椅上坐着的,再不是那个威严的老人,而是一个儒雅的年轻人,他的手中紧紧握着那代表天子的大印,似乎一旦松开,便要失去一般。他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目光扫过他的内阁重臣。

  眼神中,有着对这种感觉的新奇,更有着压抑不住的喜悦。

  “诸位,朕初登基,上下事务,颇有不明,还需各位辅佐。尔等皆是朕之心腹,可有何要事,呈上来商议一番。”他故作严肃地说道。

  严济第一个说话:

  “如今头等要事,当在藩王。”

  “藩王之权,未免过大,三护卫成千上万,塞王甚至拥兵数万,一旦有不臣之心,则天下板荡。”

  “且其中多不法者,如齐王朱榑,暴虐骄纵,封地百姓苦不堪言,此等藩王,留之何益!”

  “臣建议削藩王之护卫,圈禁于凤阳,有不法者废为庶民,以示惩戒。”

  是的,建文帝上位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

  事实上,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最重要的,也就是这个了。

  只能说,朱元璋设立藩王,以藩屏宗的政策,想法是好的,但是结果却并不是很好。

  明初的藩王,自然不能和汉代列土的藩王相比,毕竟他们没有自己的藩国,但是相比于历史上其他的宗室,却也是超过了大多数。

  别的不说,单说每个王,都有从数千到上万人不等的护卫,这就足以让历朝历代的大多数宗室眼红,更别说塞王个个握有边境兵权。

  朱元璋时期,因为都是他儿子,老子又强势,那这九大塞王,就是九把好用的刀。

  但是一旦洪武皇帝去世,而接任的皇帝不够强力,那这九把刀的刀刃,就将朝向皇帝自己。

  对于宗室而言,这天下,只要姓朱的没换,其他的,都可以换。

  哪怕上位的不是朱允炆而是其他人,这个藩,也是一定要削的,甚至朱标也是一样。

  因为藩王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朝廷了!

  虽然名义上,每个藩王只有三个护卫,然而燕王晋王都拥兵十万以上,宁王手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其余的塞王也都在相应的负责范围内,对当地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他们本身护卫只有一两万,但是在卫戍边疆的时候,其附近的几个都司基本都是听从他们的调遣的。

  一旦生出异心,他们对那几个都司的士兵们振臂一呼,也不知有多少人会倒戈相向。

  这个样子,换你你也削。

  更何况,朱允炆的继位,并没有朱元璋的背书。

  他心虚啊!

  而朱棣作为朱元璋真正属意之人,更是成了眼中钉,肉中刺这样的存在。

  所以削藩之事,迫在眉睫。

  阁臣们也知道,自是纷纷附和。

  朱允炆点了点头,但是又表现出一副于心不忍的表情:

  “爱卿所言,句句在理。然而,他们都是朕的叔父,如此行事,朕岂能忍心?且乡间小人不识利害,言朕目无长辈,心性薄凉,那又如何是好?且让朕考虑一番。”

  黄子澄当即说道:

  “陛下,削藩之事,绝不可缓,陛下越拖,则藩王越强,成大事者,万不可瞻前顾后!昔日唐太宗弑兄囚父,亦不失为一代明君,更何况陛下?至于乡间流言,陛下可列诸王之罪,昭告天下,相必百姓会理解您的良苦用心。”

  “好好!既如此,便依卿所言,立行削藩。但万不可伤我叔父性命。”朱允炆终于“不情不愿”地答应了削藩之事。

  “那,先削哪一个藩王呢?”朱允炆嘴上这么问着,但是他的目光,却不自觉地越过四人,停在了墙壁上挂着的地图上。

  北平。

  他的目光定格于此。

第75章 削藩开始

  “臣建议,先削周、湘等王,等诸藩削尽,再削燕王!”

  黄子澄这么说,有自己的理由。

  他认为,周王是燕王的胞弟,一旦燕王起兵,则周王必反。

  而其余的藩王,虽然不似周王那般与燕王有血脉之亲,但是削藩却是威胁到了他们的根本,一旦燕藩起兵,则有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因此先削诸王,等于削去燕王的羽翼。

  而燕王畏惧朝廷大义之名,必不敢起兵,等到诸藩削尽,就算燕王想反,这个时候朝廷百万大军压境,他一个人也是回天乏术。

  但是严济当即表示了反对。

  他认为,燕王势大,才是朝廷的心腹之患,如果先削其他王,则燕王必有防备,如此一来,无疑给了他准备的时间。应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拿下燕王,使诸王群龙无首,才可以顺利削藩。

  自己的心腹重臣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年轻的朱允炆有些拿不定主意。

  于是他问起了其他阁臣的意见。

  方孝孺选择了黄子澄。

  众人的目光看向了最后的吴伯宗。

  吴伯宗瞟了严济一眼,嘴角拉起一丝笑容。

  “臣以为,应当先削诸王,再图燕藩。”

  三比一,朱允炆有了主意。

  先废诸王,再削燕王。

  那么削藩之事,便已经议完了,建文皇帝就要下令诸臣返回。

  这个时候,方孝孺似乎又想起了什么,他提出了迁都。

  方孝孺为人板正,对于传统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十分推崇古制,希望能够恢复古代的官位,甚至还亲口说过,希望恢复井田制。

  复都长安,对他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而且这个是有依据的,太宗和兴宗,不都想着迁都吗?

  不过他刚提出这个建议,立马就遭到了严济的阻挠,其他几个阁臣,也相继表示反对。

  无他,藩王之中实力最强的九大塞王,都在边地。

  你现在迁都,岂不是自己跑到对方的老巢里去?

  于是决定依然以南京为都城,待削藩结束,再行迁都事宜。

  不过,朱允炆依然封西安为西京,与南京应天、北京开封、中都凤阳并立。

  ——

  建文元年三月,削藩正式开始。

  朱允炆综合阁臣的意见,先选了个不软不硬的柿子。

  他派齐泰北上,接管山西的兵权。

  新任晋王没有老晋王的威望与手段,他掌控不住山西的十余万大军,此时他的兵权已经逐渐开始旁落,只有隶属于晋王的太原三卫可以调动了。

  趁着这个机会,齐泰抵达山西,他被朱允炆任命为山西都司与山西行都司指挥使,有这一层朝廷的虎皮在,诸将很快便服从齐泰的调派,山西兵权瞬间易主。

  而朱允炆,在得知齐泰已经掌控了山西的大权之后,当即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建文元年五月,齐泰抵达太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调动自己已经听命于他的太原卫戍部队,在晋王三卫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攻破王府,擒拿晋王,同时立刻派兵包围晋王三卫,夺取他们的指挥权。

  由于晋世子本身没有什么劣迹,于是朱允炆便细数其父的恶行,并昭告天下。

  晋王朱棡为人残暴,仅次于秦王,黑料自然是一找一大堆。

  于是建文皇帝当即下令,废晋王为庶人,幽禁于凤阳。

  可怜晋王在原本历史上根本没事,可是因为父亲的早死,导致成为了塞王中最好欺负的一个,被朱允炆拿来祭旗。

  晋王被废,拉开了建文削藩的序幕。

  第二个遭殃的,便是周王。

  周王,其实是贤王。

  他好学,能词赋,曾作《元宫词》百章;他曾经到过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于是利用自己藩王的权势,组织医生、画工编写《保生余录》和《袖珍方》;他还专门在王府里划出一块区域,用于种植研究可以救荒的植物,堪比李时珍。

  但是建文哪管这些,他只知道,周王是燕王的同胞兄弟,血脉至亲,一旦燕王起兵,周王十有八九也会起事。

  于是周王朱橚次子朱有爋向朝廷举报父亲图谋不轨,私自募兵,并且时常在房间里说一些大逆不道的话。

  朱有爋的奏折发出去第二天,李景隆就率军突袭开封,把正在修书的老医生给抓到了京师。

  朱允炆一点不客气,把自己的叔叔废为庶人,贬到云南戍边。

  诸王好像扎了堆的造反,就在周王被废的同时,有人告湘王朱柏伪造宝钞、图谋反叛,朱允炆再次派人捉拿。

  湘王不屈,纵马死于烈火之中,无子国除,谥曰戾。

  一时间,天下宗王,尽皆心寒。

  五月一月之内,连削三王。

  严济劝过朱允炆,可以稍稍放缓一些,但是方孝儒和黄子澄却认为,应当速战速决,拖得久了,未免会给藩王准备的时间,就是要趁他们没有反应过来,立刻把威胁到皇权的藩王全部撸下来。

  而朱允炆在派人探知北平动向,得知燕王并未有异常举动之后,也放下了心。

首节 上一节 44/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