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56节

  严铿眼角余光瞥见这个黑影,下意识地便伸手去握腰间的佩剑,但是当看清那人的面貌时,他整个人都呆住了。

  手中的茶盏摔在地上,碎裂成一片片的,但是他却好似无所觉。

  揉了揉眼睛,他转头看向严涯:

  “哥,你怎能开这般玩笑……你从哪里找来面貌这般相似之人?”

  他笑得有些勉强。

  虽然父亲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年龄还很小,但是那张面孔却是牢牢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这些年他也见过父亲年轻时候的画像,竟与此人一模一样!

  他看见严涯神情严肃地摇了摇头,更看见那个年轻人背着手踱到了自己的面前,随后轻声吟哦: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铿儿,好久不见了。”

  严铿如遭雷击,他转头,不敢置信地看向自己的哥哥,得到的,是肯定的眼神。

  “父亲受仙人恩惠,得赐长生,之前不过是假死骗过太祖皇帝。”严涯解释道。

  转头,是那双熟悉的威严的眸子,哪怕过了这么多年,他依然没有忘记。

  虽然死者复生的事情着实也有些难以置信,但是他的大哥,不会骗他。

  对方身上那种熟悉的感觉,更不是任何一个骗子可以模仿出来的。

  “小子,还不相信吗?难道要我说出,你小时候抱着家里的大黄狗,硬要和它成亲……”

  “爹,爹!”严铿赶忙喊道,他可不愿意让年少时期的囧事被泄露,这事儿极其丢脸,除了他,也只有自己的父母晓得了,就连大哥都不知道。

  他终于确定,对面这个年轻人,就是他的父亲,靖平王严凌。

  “爹,真的是你……”他喃喃道。

  严凌张开双臂,将他搂在怀里。

  严铿的眼睛里有泪花涌动。这些年他虽然转战南北,成为了赫赫有名的陈国公,得到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是年少丧父,始终是他内心挥之不去的遗憾。

  再见父亲,这种激动的情绪难以言表。

  叙旧了一番,严凌欣慰地拍着两个儿子的肩膀。

  一门双国公,更有一个王,这是亘古少有的荣耀。

  “你们从此以后便为我严氏两支,互相扶持,共同延续我严家的血脉。”

  “遇到事情,不要硬出头,知道吗?一切,为了延续;一切,为了强大!”

  “两个国公,两个与国同休的血脉……嘿嘿,只要大明一日不死,则我严氏一日不亡!”

  严凌的神色中有些得意,一切顺利地按照这他的计划进行,这让哪怕是活过数十年岁月,已经城府颇深的他也不由地展现出了愉悦。

  “父亲,您好像对朝廷……我听说,您从前总是尽心尽力地辅佐太祖皇帝的……”严铿听闻此言,内心却产生了疑惑的情绪。

第93章 布局吕宋

  其实世家大族虽然自私自利,但是也可以看到很多家族中,也涌现出了一些为朝廷鞠躬尽瘁的人,哪怕是那些并不怎么忠心、当官只为私利的人,虽然多少也偏向于自己的家族,但是对朝廷也不失恭敬。

  然而严凌不一样,他好像都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一般。对于他而言,朝廷似乎只是严家在真正成长起来之前的一个庇护伞而已,他的话语之中,从来没有对皇帝的敬意。

  “那还用说,父亲蒙受仙人点化,早已超凡脱俗,世俗的皇帝,又则能如得了父亲的法眼?”

  严涯其实也有这样的疑惑,但是他很快便自己为自己找到了理由,此时给弟弟解释道。

  严铿顿时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说对了一些,为父得见仙人,受了长生,凡俗的人,哪怕贵为天子,也不过是得到了仙人授予帝位的凡人,又怎能和为父蒙受仙恩相比?”

  严凌点了点头,淡淡说道,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这种装神弄鬼的东西,有些时候还是很有用的,他看见自己两个儿子的眼睛中,崇拜之意更浓。

  “更重要的是,这天下,他朱家坐得,我严家,怎么就坐不得?我可比那天子高贵无数,我的子孙,理应得到此位!”

  “不过此时大明初建,气运正隆,我也不能对抗天命。”

  “王朝终有竟时,等到朱明气数尽了,便是我严氏策马逐鹿的时候,到时候我定助小辈夺龙!”

  “不要觉得不可能。”

  “昔日那个抢夺霸王尸体的小将,又怎会想到,他的子孙会在千百年之后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对着自己两个儿子那惊诧到不可置信的眼神,严凌缓缓地吐露出来自己的心声。

  ——

  自那天之后,儿子们明显有了不少的改变,这是严凌所欣慰的。

  当然,这其中最大的功臣,当属自己那个“仙人”的忽悠,让他哪怕是说出了这般话语,自己的两个孩子在震惊之后,出现的不是恐惧,而是狂热。

  我父亲,可是得到了仙人恩赐的长生者!他说的话,定然不会有假!

  他们或许本来心中还有些不服气,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需要父亲的指挥(要知道为了权力,父子相杀的事情数不胜数),但是那一刻起,他们真真正正地对严凌唯命是从。

  而严凌,也要真正开始发展自己的家族了。毕竟自己做了这么多,只不过是作为家族兴盛的前奏而已。

  其实他到现在也还没搞清楚,到底是自己穿越进了游戏,还是自己带着游戏面板来到了历史之中。

  不过这都不重要,在这个世界里,他有三个优势:了解历史、拥有经营世家的经验、拥有面板。

  而接下来他所用到的,便是对历史的熟知。

  在记忆的抽屉中,他抽出了一格。随之,他将目光转向了南洋。

  在战争这些年,其实改变了很多东西。

  比如海禁。

  已经开始松动了,自从洪武驾崩之后,建文对沿海的掌控不如之前那么严格,走私又开始悄悄的兴起。

  在原时空,朱棣就曾经颁布过一项诏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以遵洪武事例严治。”

  主要是为了维持朝贡的贸易体系,但也可见,当时走私已经开始了。

  中间严厉禁止过一段时间。

  不过后面七下西洋,却又松了下来。总体而言,朱棣统治时期,沿海的禁令其实还是很松懈的,准确来说,有明一朝,真正严格实行海禁的,只有洪武,其余虽然名为禁海,实际上并不严格。

  因为这是禁不住的。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海贸,是暴利。

  七下西洋赚太多了,甚至支撑着朱棣完成了一系列丰功伟绩而没有如同隋炀帝一样崩盘,后面的宣宗、英宗、宪宗也全都动过下西洋的念头,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老朱家总是想吃独食,朱棣一面下西洋一面禁海,就是这样的心理作祟。

  根本的矛盾埋下,以至于强势的皇帝逝世之后,后面几个皇帝压不住,再加上用香料啥的发工资的事情实在曹丹,文官们干脆齐心协力,愣是把下西洋给关停了,并且开启了明代大规模走私的序幕。(比较离谱的是,朱棣好像用胡椒之类杂七杂八的东西在发军饷……)

  严凌作为东南万千世家中的一个,当然也是不愿意。

  不过目前在位的是朱棣,依然是一个强势的皇帝,他无可奈何,好在总算比朱元璋要好。

  他也有着自己的办法。

  吕宋位于南海的交通要道,和马六甲一样,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

  严凌决定先拿下这个地方,是因为在历史上,朱棣在四年后就要正式册封吕宋首富为吕宋总督了。

  如果能够拿到这个职务,虽然既没有驻军也没有政府,但也算是有了一个大明的背书。等到三保太监下西洋结束,便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南洋扩张,不用担心来自朝廷的干预。

  他回到了宁波府,找到了新晋的族兵统领。

  之前的严重九年龄大了,已经转职成了训练的教官,现在的统领是一个叫严肃的壮小伙。

  他找到了他,以越国公全权委任管家的身份,命他挑选出族内的一些精壮,以及善于经商之人。

  船只并不难找,这些年朝廷打得火热,沿海的家族也不消停,自己都在私底下打造船只,尤其是有人在走私之后安然回来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这就更加不可收拾。

  夜。

  严凌站在一个简陋的码头上,目送三艘远航帆船的离去。

  上面满载着严氏善于经商者数十人,还有一百名族兵和三百名青壮,以及大量准备用于交易的粮食、丝绸、陶瓷首饰等等物件,当然,还有最不能少的——白银。

  那是严家向外界迈出的第一步。

  严肃也站在船头,默默地眺望着大陆。

  为了避免被日后会路过此地的三保太监发现端倪,从而引来皇帝的疑心与打压,严凌嘱咐他到达吕宋之后必须更改自己的姓名。

  也就是说,从今日起,他和他的族人们,都失去了祖传的姓氏。

  他知道,自己可能这辈子都只能用另一个和祖上毫无关系的名字了。

  希望子孙后代有朝一日,能够被主家复还本姓。

  严肃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也不知道自己的尸骨,有没有机会被带回陆地,葬于祖地之上。

第94章 隐户,根基奠定

  “正帝位”的战争,造成的影响巨大,不仅仅局限于皇位的更迭。

  随着战争规模的越来越大,许多城池、村庄也遭到了殃及。

  要知道双方作战可不会挑地方,什么地方碰上了,把民众一驱散,当即刺刀见红,甚至民众有时候来不及驱散,直接夹杂在两路交战的大军之中。

  随着战斗的结束,百姓们的住所也化为废墟,农田尽遭血染,麦苗被踩踏枯死。

  再加上大战爆发后激增的徭役、乱兵的劫掠……

  百姓们无粮可食,无家可归,更不堪忍受战争期间朝廷不断增加的繁重的赋税,自然只能踏上逃亡之路。

  这种情况下,你指望百姓们能拿出路引?可是没有路引,是不允许进城的,不判你罪,已经是官老爷法外开恩。

  明朝的第一批流民,出现了,其中又尤以双方曾经爆发过大战的几个省为最。

  宁波府,严家控制的某个镇子的入口。

  一张桌子正摆在道路一旁,一个师爷打扮的中年人正在桌子上写写画画着什么,旁边,可以看见数十名衣衫褴褛地流民,有的拖家带口,用畏惧的眼神看着眼前的一切。

首节 上一节 56/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