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76节

第124章 汉王果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京师里有了这样的传闻:

  汉王见宣德皇帝年轻,认为他好欺负,便有了谋反的心思!

  汉王的护卫在乐安日夜操练,气势汹汹,汉王也多次口出狂言,说皇位上不过一个“黄口孺子”,根本不懂治国!

  这样的消息,浩浩荡荡,弄得朝野尽知!

  就连京师百姓,茶余饭后竟然都开始聊上几句:

  “听说了嘛,乐安的汉王爷,有不轨的心思!”

  “不会又要打战吧,这才太平二十年啊……”

  “不可能吧,朝廷有百万大军,汉王在小小乐安,怎么可能对抗朝廷……”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汉王爷是当年太宗皇帝手下第一大将,传说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能够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就如同那张翼德,那开平王一般。这要是打起来,谁是他对手?”

  “陈国公是靖平王之后,怎会惧他!”

  “靖平王要是活着,汉王自然不是对手,但是现在是他的儿子!诸葛将军(诸葛瞻)还不是败在邓太尉(邓艾)之手!我看这汉王啊,就是邓太尉……”

  几人说着说着,开始面红耳赤:

  “陈国公文韬武略,更强!”

  “汉王一杆长枪打遍天下无敌手,他更强!”

  ……

  一时间众说纷纭。

  有文臣在议论,说这汉王早就已经有不臣之心了,这些年虽然在乐安,但是依然对皇位虎视眈眈,有着极强的野心,应该尽早除去,仁宗就是太仁慈了,让他苟活到今日。

  也有勋贵在私下里说,这是文臣们的阴谋。因为宣德皇帝设立了内书堂,欲要扶持宦官力量结合勋贵压倒文官,于是他们干脆放出汉王谋反的假消息,这是在给宣德皇帝施压。

  无数的说法在坊间流传了开来,也无法判断这些流言的源头来自哪里,一个莫名出现的市井小贩?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八卦老人?还是似乎很了解大内消息的小宦官?没有人知道。而真相,却在流言中被隐藏。

  反正,随着流言愈演愈烈,京师,以及许多大城市里,上到官员,下到白丁,都知道了汉王要谋反。

  乱臣贼子自是被人所不齿的,所以在人们的心中,汉王爷的形象逐渐变成了一个曹操式的“白脸奸臣”。

  不过,这终究只是传闻。

  直到那一天。

  朱瞻基刚刚宣布上朝,陈国公严铿便大踏步迈出了臣子们的序列,站在了大殿的正中。

  顿时,一双双好奇的目光投向了他。

  作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的一举一动自然是备受关注的。

  然而严铿的下一句话,却令所有朝臣都张大了嘴巴:

  “禀陛下,汉王于昨夜遣使来信,意图策反臣为内应,欲要谋反!”

  不得众人缓过神来,他接着从怀里掏出了一份信件呈上去:

  “此乃汉王予臣之信,上有汉王之印玺,臣以为应当不是假冒。既如此,则汉王随时都有可能起兵作乱,为祸一方!”

  “臣请陛下,速速发兵征讨,以平汉藩之乱!”

  汉王,真的反了!

  朝臣被震惊了,这毕竟是谋反大事!但是他们随即又觉得有些理所当然:汉王要造反的事情,在京师里已经传了好几个月了,甚至有人还觉得奇怪——

  你怎么才反?

  朱瞻基的脸上,恰当好处地出现了些许的惊讶神色,但是很快便恢复了平静,脸上显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他的口中,淡淡地吐出一句话:

  “汉王果反!”

  “昔日其在京中为非作歹,更欲夺先皇之位,朕便看出此人心术不正,非是良臣。近些时间东厂屡有密报,言道汉王于封地有不法事,然朕念及叔侄之情,遂暂不处置,亦期盼其迷途知返。”

  “不想,竟有今日之事!不过,汉王毕竟是朕的叔叔……”

  朱瞻基的脸上显现出了迟疑与不忍的神色:

  “朕……还是想先修书一封,劝道其一番,汉王毕竟还没有公然谋反,虽有此心,然无此迹,若是能不用刀兵而平此祸,自是最好,血脉亲情,朕也是在不愿割舍。”

  杨荣却是立刻站出来劝说:

  “陛下万不可有此仁善之心!”

  “汉王今日意图策反陈国公,可见其已是利欲熏心!陛下劝导之信一发,若是汉王依然执迷不悟,则无异于提醒汉王,恐怕反而要酿成大祸!

  “若是让他反叛,又不知道有多少州府要遭到蹂躏,好不容易得到一夕安宁的天下百姓又要遭到荼毒,如此危急存亡之时,陛下切不可犹豫,当断则断!”

  “请陛下立刻发兵,征讨汉藩!”

  严铿的声音紧接着他响了起来:

  “臣亦持此见。还请陛下速速发兵!”

  “还请陛下速速发兵!”

  见一个陛下的心腹,一个国公站出来了,剩下的臣子们交换了一个眼神,当即便有许多人出列,向朱瞻基奏道。

  一时间,群臣劝谏,倒好像是要逼着朱瞻基讨伐朱高煦一般。

  朱瞻基见此情景,也只能苦笑:

  “罢罢罢,尔等所说也有道理。朕不能以一家一姓之亲情,凌于百姓之上。既如此,便令京师各部准备作战。”

  “朕要御驾亲征,擒汉王归朝!”

  ……

  乐安虽小,但朱高煦在这里当一个土皇帝,倒也逍遥自在。

  这些年,他也是老老实实的。

  不是没有不甘心,而是已经认清了现实。

  朱高煦不仅残暴,在《明史》之中,还记载了他阴险狡诈。

  这是一个有小聪明的人。

  他看得清大势。

  在皇帝没有大的失误的情况下,藩王作乱想要成功,那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在永乐迁都之后,困难更大了。

  永乐皇帝的心思,同样作为一名优秀将领的朱高煦,怎么会看不出来?当年朱棣能够成功,也是因为北地远离统治中枢,现在他就在山东,北京的边上,真要打,三大营不用半个月就能把他给碾碎。

  而无论是他的大哥,还是他的大侄子,也都远远强于当年的建文帝,他已经是没有机会了的。

  朱高煦都认命了,在乐安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所以当朱瞻基尽起大军前来征讨他的时候,他是一脸懵逼的。

第125章 削藩铁幕

  “谋反?”

  朱高煦的眼睛里转起了圈圈。

  饶是以他的狡诈,一时半会儿也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他一把拽过手下,脸庞变得狰狞,恶狠狠地问道:

  “到底是怎么回事?给本王说清楚!”说话间,腰刀已经按上了他的脖子。

  那士兵都快被吓尿了,当即磕磕巴巴的,把朱瞻基尽起北直隶部队,包括天子亲军与精锐中的精锐三大营,总共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山东乐安州杀来的消息告诉了他。

  而理由,便是汉王派人暗通陈国公,意图谋反被揭发。

  朱高煦听完,只感觉一阵天旋地转。

  这可是谋反大罪啊!作为和朱棣一起从那个时候走过来的老人,他当然知道面对一个全盛时期的朝廷,是有多么难以对付。

  当年统领北直十余万大军,八王联合举事,都是废了好大的功夫,顶着巨大的压力。要不是南军冯胜傅友德没有战心,李景隆又很明显不是朱棣的对手,他们根本不可能一次次以少胜多直到兵临京师。

  现在呢?自己只有三护卫几千人,乐安这么一座小城,对抗朱瞻基二十万人,等于是刚出新手村,就要打大BOSS……

  简直是十死无生!

  至于自己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造反”,以他的聪明,自然是片刻间便想明白了原因。

  朱高煦也只能咬着牙说一句:

  “大侄子,你好狠!”

  现在已经逼到墙角了,就算不想反,也只能反了!

  宣德元年十月,朱高煦正式于乐安州起兵,掌控全城,软禁官吏。

  谣言,就这样变成了现实。

  ……

  既然已经叛乱,要不,干脆就闹他一闹?

  朱高煦原本还是有着这样的想法的,但是当看了地图之后,瞬间,汉王朱高煦就变成了咸鱼朱高煦。

  打?那什么打?

  靠着自己的几千护卫,去打城高池深的青州,亦或是济南?

  别闹了,这两个地方的守军都比自己的人多。

  于是,在大军从北直隶出发一直行进到乐安城外足足半个月,朱高煦这支叛军,没有丝毫的动静,眼睁睁地看着朝廷的平叛大军来到了城下,黑压压的一群,包围住了城池。

  甚至都不需要分主攻方向、次要攻击方向,就这么一座小城,明军能够四面主攻,并且做到每一面的攻城人数都是朱高煦手下的数倍。

  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这还玩个屁啊!

  几千打二十万,孙武再世,都不知道能不能有点胜算,反正他不行。

  朱高煦下令准备投降,并且和自己的亲人进行了最后的告别。

  毕竟造反大罪,多半是活不了了。

首节 上一节 76/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