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77节
不过也有不识时务的,比如部下王斌就跟他说,既然已经起兵,宁可战死,也不投降。
我可去你的吧!
不是哥们,你作为我的部下,我到底想不想造反,伱不知道吗?
于是他装作被劝服,回到了自己的指挥部。
然后打开了侧门,溜出了城。
“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劳资命摆在这里了,你看着办吧。
可笑的朱高煦叛乱,就此结束,从朱瞻基大军来到乐安城下,到朱高煦投降,叛乱平定,仅仅只有两天。
而朱瞻基,也展现出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宽宏。
他居然赦免了朱高煦的罪行!
在派遣了一个叫于谦的小御史臭骂了朱高煦一顿之后,他放过了这位汉王爷。
看着他伏在地上战战兢兢的样子,朱瞻基知道,自己的叔叔在生死的面前,最终选择了屈服。他不是因为于御史的痛骂而战栗,他是恐惧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他害怕的,是那个可以轻易置自己于死地的皇权。
朱瞻基满意地笑了,他知道自己这个叔叔已经破了胆气,他再也不可能掀起风浪了。
于是他饶了他一命。
还可以传扬宽仁的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这个御史的口才学问,倒是也很不错。
朱瞻基这样想着。
或许可以委以重任。
不过,现在最要紧的事情,还是借着汉王谋反的余波,迅速展开削藩。
赵王收到了宣德皇帝亲自写来的信函。
里面附着许多御史的弹劾奏章,甚至还有“赵王与汉王勾结谋反的证据”,户部尚书陈山甚至建议皇帝回师时顺便去彰德(赵王封国)将赵王一并拿了。
朱高燧在他的府邸里抖得像筛糠一般。
好在其中还有“侄之本心,但欲两无嫌疑,同享贵富于永远,非有他也”这样的话,这给了朱高燧希望。
他是聪明人,知道自己这个侄子的意思。
宣德二年正月,赵王上书,言道:
“臣谢陛下之宽宏,赦臣必死之罪,此恩同再造。”
“陛下能容忍臣之罪行,然而臣仍保留重兵,臣实在恐人言未弭。”
“谨将常山中护卫及群牧千户,并仪卫司上下官校,全部归还朝廷,以拜谢陛下保全之德!”
朱瞻基满意地笑了,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赵王数千卫兵,尽数被削。
下一个,是晋王朱济熿。
一样的理由,勾结汉王谋反,不同的是,他可不是朱瞻基的三叔。
宣德二年四月,晋藩在复位不过二十年之后再度被废,软禁凤阳,太原三护卫归朝。
接着是秦王朱志堩,由于西安被设置为西京,所以他的封地改到了汉中府,也被指控参与了永乐十八年时候的秦府安定王朱尚炌谋反,身边更有参与过当年事情的人。
有点扯淡,因为当时已经是宣德四年,距离安定王谋反已经过去了足足十年,但是还真就有秦王护卫中一个叫张嵩的随即举报秦王欲反。
大明的王爷,就没有傻瓜。
晋王还在凤阳呢。
求生欲很强的秦王当即上书,请削汉中三卫,宣德客气一番,收下了两护卫,象征性给他留了不到千人的一卫。
接着平江伯陈瑄之子陈仪上书,言道楚王府富庶,兵强马壮,恐有异心。
楚王当即上书,请削武昌两护卫。
六年,蜀王请削成都两护卫。
而当年跟随朱棣起兵的几个王,也都莫名其妙有了反心,受到了御史们的弹劾。
都是聪明人,知道大势所趋,再加上到现在为止,除了晋王之外,其余自觉些的,全都被朝廷重重地赏赐,富贵不缺,反抗的心,也就淡了。
他们也上书,辞去了自己的护卫。
直到那一天的到来。
“肃王请辞所部两护卫,仅留一卫听用!”
坐在龙椅上的宣德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自此,从建文帝开始,使得一帝自杀,数王被软禁,这持续长达数十年的削藩终于落下了帷幕。
感谢“读者1504435735196188672”的打赏,感谢!为大佬加更~待会儿还有一章。
第126章 请停下西洋?长跪奉天门!
削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朱瞻基可不是朱允炆,会把藩王在几个月内跟撸串似的撸下来。
事实上,削藩自宣德元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了宣德七年,最后一个藩王肃王才终于被削去护卫。
不过,这七年中,倒也没有发生太多的事情。
仁宣之治,修养生息,无非就是如同文景一样,轻徭薄赋不扰民而已。
这样,就很难会出现什么可以歌颂的轰轰烈烈的事情,宣德朝,明朝的党争也还没有开始。
朱瞻基在严铿与三杨的辅佐下,平静地渡过了他统治下的七年,大明朝在这一段时间里逐渐抚平了永乐盛世留下的后遗症,变得越发的兴盛。
直到宣德八年,下西洋的船队再度回返,这份平静被打破了。
朱高炽确实是停止了下西洋,但是朱瞻基在不久之前,却是重开了此举。
而马和,也在这一次的下西洋之中逝世,但是下西洋的舰队依然为大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宣德皇帝很是高兴,他的内帑再次充盈了起来,于是他决定再去挣一点。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第二天朝会上,当他宣布此事时,却迎来了朝臣们的激烈反对。
“臣请陛下停下西洋之事,此乃是祸国殃民之举!沿海百姓、工匠皆苦于徭役,几如隋炀之世!”
首先站出来的,是户部尚书李昶,他的言辞颇为激烈:
“陛下只知皇家内帑充裕,却又不知户部连年拨款造巨舰,致使国库亏空!且陛下下西洋获巨资,却是与诸多藩属国争利,我堂堂天朝上国竟尔贪恋些许的金银,这又成何体统?”
朱瞻基愣了一下,随即脸色冷了下来,开口道:
“国库空虚如何,朕的内帑不是钱吗?难道大灾之时,朕没有抽调内库之银救济?隋炀之世……朕之宣德一朝,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李昶,你如何敢将朕与隋炀帝相提并论!”
“陛下若是继续如此不爱惜民力,与那隋炀帝不顾百姓开凿运河,又有何区别!至于内帑,公是公,私是私,太祖早有言,内帑为皇家私用,陛下岂能混为一谈!”
“陛下,臣已年老,也实在处理不了户部这繁杂的事务,还请陛下准臣告老还乡。”
李昶径直提出了辞职,他这是要逼朱瞻基就范!
百官忍下西洋已经很久了。
这泼天的利润谁都眼馋。
可是从朱棣开始,皇家就一直吃独食,下西洋的工程不仅百官们毛好处没捞着,还挤占了沿海地区官员们所属家族的贸易份额,同时还要由户部出钱工部出人造海船。
更过分的是,永乐皇帝把一切都收到了内帑里,户部是一毛没有。
虽然说永乐皇帝不是什么昏君,不会干出把这些钱全都用来享乐这类的事情,永乐朝许多大工程也有赖于内帑的支援,但是这并不符合臣子们的利益。
无他,正是因为内帑的充裕,皇权因此等到了极大的加强,与之相对的是户部在朝堂上的权力和影响力被极大削弱了。
都说有兵才有话语权,但是有钱,你才能有兵权。
崇祯坐困孤城,便有一定原因是内帑空空荡荡,是彻底都贴进去了,没钱,京营就不听你的话,皇帝失去了赖以震慑天下的依靠。
在那一刻,虽然只有很短的时间,但是明朝的臣权确确实实达到了顶峰,他们可以无视圣旨而不受到惩罚,皇帝的话已经失去了权威性,他们甚至把帝王当做了自己的功勋。
当然,不是说内帑没了,皇帝就啥也不是,崇祯那个时候因素很多,但是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闯贼临京,吴喧山(户部官员)曰:‘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
而这一次对下西洋下手,就是臣子们反攻的号角,在被两个强势的皇帝牢牢压制几十年之后,终于开始的文官集团的反扑,他们要壮大自己的臣权。
所以一时间,几乎是群情激奋,有了户部尚书带头,许多臣子站了出来,公然反对下西洋的举动,抨击它是劳民伤财。
更有甚者,甚至暗示皇帝之所以下西洋,是贪图虚名,与民争利,不是一个明君之举。
只有作为内阁成员的三杨没有动作。
如此大规模地发出反对的声音,户部尚书更是当场提出辞职,可见这些臣子是真的急眼了。
停止下西洋,换来文臣们的继续配合吗?
宣德皇帝不由地握紧了拳头。
被臣子威胁,他无疑是愤怒的,他的额头上都凸起了青筋,眼睛瞪着这些臣子。
可是眼神没有用,依然有反对的声音响起,臣子们无视了这个皇帝的怒火。
八年时间,他们已经摸透了这个皇帝的底细。
这是一个虽然有着一定的手腕与能力,但是同样也有着仁厚之心地皇帝。
他不会下狠手的,尤其是在大半个朝堂都站出来的情况下。
严铿站在队伍之外一言不发,他没有反对文臣们的举动。
下西洋是必定需要停止的,因为严家的吕宋战略就和这严重冲突,若是继续下西洋,大明朝早晚会发现吕宋总督四处用兵,很不对劲。
这个时候,陈肃已经利用吕宋总督的身份,彻底战胜了许柴佬,成为了吕宋岛的首富,就等着下西洋结束,朝中官吏再度对大海开始陌生,就要开启吕宋战略。
他与文臣们的利益是共同的,他当然不会掘自己墙角。
而现在的朝堂上已经僵持起来了。
朱瞻基的拳头攥得紧紧的,很明显他的怒火在攀升。
现在的文官们,是在威胁皇权,在大殿上发难,更是让皇帝颜面尽失,朱瞻基身为帝王,这个时候也不能退缩。
但是站出来的文臣却是越来越多。
六部尚书,站出来了四个。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