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115节

  像是提着一把屠刀在看着众人说道,你们敢不同意,你们敢私底下继续用人殉,那么我日后就敢让你们殉葬。

  如今刀已经架在了脖子上,众人没有机会、也不能反抗了。

  当即有些唏嘘的说道:“臣等附议此言!”

  “将废除人殉制度纳入秦律!”

  为了保命,也只能如此了。

  下朝后

  张仪、苏秦走在一起,张仪摸了摸下巴,脸上带着思索的神色,他看向走在前方,身姿已然有了几分陈野风范的陈慎:“你注意到没有,陈慎好像有了些许变化啊。”

  “前几日之前,他的身上还有些许“怯懦”的“谨慎”,并不是说谨慎不好,而是太过于谨慎就成了“怯懦”,这会成为他变成“一代英才”最大的障碍。”

  “而今日他在朝堂上意气风发,舌战群雄的时候,好似有了几分安国君的风骨啊。”

  苏秦同样眼神幽远,但他没有说什么,只是说道:“陈氏在安国君逝去了之后,终于有了一代新的柱石啊。”

  说着,苏秦就有些无可奈何。

  “看如今王上的意思,只怕这位过几年便能够拜相了吧。”

  拜相!

  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事情,陈慎如今才多大?

  张仪砸了咂嘴:“不至于吧?”

  “你我都还没拜相呢,陈慎才多大的年纪?怎么就直接拜相了?”

  “难道不应当是先去大良造或者左庶长的位置上待一阵子么?”

  苏秦撇了张仪一眼,而后说道:“你难道见到安国君当过大良造么?”

  “拜相不过是子承父业罢了。”

  “至于你我么,王上估计会让你我中的一人担任大良造,另外一个人同样担任相邦吧。”

  两个相邦?

  张仪眨了眨眼:“两个相邦?”

  苏秦微微点头轻声道:“王上似乎有心设一左一右两个相邦,这两个相邦可以互相牵制,但右相比左相地位会高一些,权利会大一些。”

  他摇了摇头说道:“但我也不确定,只是看王上怎么想吧。”

  安国君府

  陈慎看着那跪伏在陈野棺前的众人,一脸的真诚:“诸位,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昨夜梦到家父,只见到父亲站在一副字的前面,偶有叹息声。”

  他的脸上带着悲痛:“等到我惊醒的时候,对梦境尚且有些记忆时发现那是父亲的书房,于是思念父亲之下前往书房,发现了父亲经常说的话语就挂在那书房上。”

  “父亲常说,人生在世有三责,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问心无愧于己。”

  “今日早朝我已然提出建议,无论是否殉葬者自愿,只要有人令他人殉葬,均为违反秦律。”

  “王上以及诸多朝臣已然同意,此法入秦律无可争议。”

  “诸位若真的仰慕家父风骨,怎么会忍心破坏家父守护了一生的秦律呢?”

  陈慎的话十分真诚且坦然,他看着有些许怒气的众人说道:“且,诸位啊,你们谁人读过“陈子语录”?”

  众人纷纷点头,他们仰慕陈野,自然都读过陈子语录的。

  “我等都读过。”

  陈慎这才说道:“若诸位读过家父的语录,定然了解家父的品行,家父是那种会为了自己,让几百近千人牺牲为他殉葬的人么?”

  “家父常说,人之存,则有意,不可违之。”

  “寻心,则为己。”

  陈慎再次一躬身:“请诸位不要让慎为难,也不要坏了家父一生的仁义之名,让家父死都不能瞑目。”

  这话就说的重了,可在场的人你看我,我看你,都觉着陈慎说的有些许道理。

  他们不是为了自己,也要为了安国君着想。

  安国君一生仁义之名,如何能够坏在他们的身上?

  当即纷纷叹气:“我等怎可为一己之私心,坏安国君一世之名?!”

  “此事休矣!”

  昭襄王四年,安国君按照国葬的礼仪下葬了。

  同年冬天,昭襄王正式亲政。

  新的时代来临了!

  “昭襄王四年,安国君崩,时天下人自六国至咸阳,请为安国君殉。文安君慎请废人殉,入秦律,王允之,曰:后世秦王,亦不可人殉,万世不可更之。时人听闻大怒,斥文安君。文安君言:父一生仁义,岂可令其不可瞑目耶?时人大悲,慷慨而言:“不可因吾等私,而坏安国君一世之名”,事乃休。安国君之仁义,此事可见矣!——《秦书·安国君陈野传》”

  PS:今天外出啦,所以晚了一些。第二更不出意外十二点之前,出了意外就一点之前.

  么么么哒。

第131章 最无解的计谋

  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而六国的国君还不曾知晓。

  或许在他们的眼睛中,仅仅只是秦国换了一位国君而已。

  赵国邯郸城

  赵惠文王坐在大殿中,神色带着些许的思索,他在思考一个问题。

  陈氏在秦国的地位是真的非常稳固的么?

  陈氏是真的不可抗衡的么?

  有没有一种可能,可以挑拨陈氏与秦王之间的关系呢?

  这一件事情他父亲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了,而如今却还没有做成,赵何的心中有些思考,他在想着要不要和其他几国合盟瓦解陈氏与秦王之间的信任呢?

  当然,他知道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盟约。

  但盟约是用来干什么的?

  盟约的签订不就是为了打破么?更何况,若暂时不能够挑拨陈氏与秦王之间的关系,那么“盟约”还是不必打破的

  就算秦国知道了又能够怎么样?

  现在秦国风雨飘摇的这种情况下,秦国敢悍然对赵国发起进攻么?

  赵何觉着,秦国应当不会。

  魏王大梁

  天下形势风云变幻,昭襄王已然亲政了。

  目前方才亲政所以看不出这位君王的风格到底是怎么样的,但魏王却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些许威胁

  这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感觉,无法言说。

  他同样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要不要改善与其他几国,尤其是与赵国的关系,从而能够合盟伐秦呢?

  或者说不是伐秦,而是“抵抗”秦国,至少也让秦国不要像之前那样不断的扩张了。

  若这一次没有任何私心的话,或许还是能够做到的.

  六国加在一起,打不过秦国难道还不能勉强对抗么?大家就拼着看谁先死

  他们有六个国家,总不至于比秦国先死吧?

  但或许魏王忽略了一件事情。

  秦国唯有一国,所以能够用出全部的实力和力气,哪怕是以搏命的姿态。

  但六国是六个国家的合盟,无论如何都会有“六颗心”的存在,他们无法搏命,因为命有六条,先搏谁的命?

  或许谁领头,便是先搏谁的命?

  若是这样,谁敢领头呢?

  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当搏了命之后,那些原本的盟友会不会见到了自己的虚弱,而后趁机而入,将他给吞并了。

  这一点在礼乐崩坏的如今,已经不是少见的事情了。

  当然,没有原本的历史轨迹中那么严重。

  毕竟张仪没有做出来原本在历史中那样的事情比如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中,答应了楚怀王的事情,最后却不兑现承诺的事情

  若是说战国时期对于“礼崩”这件事情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是谁,一般人们的心里都会浮现出来两个名字。

  第一个,孙膑。

  第二个,张仪。

  孙膑对于“礼崩”的“贡献”在于战争方面。

  在他出现之前,虽然大家打仗也没有多么讲究了,但毕竟没有那么多的“计谋”,但孙膑的出现彻底的打破了这个场面人们开始玩“战术”了。

  当“计谋”出现在战场上,原本的“礼战”之名就被掀下来了最后的一块遮羞布。

  人们开始只在意战争的“结果”,而不注重战争的“礼”。

  这是礼崩的第一步。

  而第二个,也是最严重的、最具有破坏性的、最没有底线的、将“礼崩”彻底从暗中扯到了现实,将“礼崩”浮现到了方方面面的人,是张仪。

  可以这么说,如果礼崩这一件事情的贡献值分成十分,孙膑占其二,张仪占其七,其余天下人共分余下的一。

  为何?

  因为张仪做的事情,实在是太.破底线了。

  说的难听一点,张仪做的事情相当于后世某个指着洛水放屁天下闻的人做的事情。

  他以一国之相的身份,在正式的、公开的外交场合以国家和君王的名义承诺的事情,没有做到,不仅没有做到,还一而再再而三的没有做到。

  他是没有什么“名声”可言的。

  当然,张仪做的事情很符合“利益”,但却并不符合“礼”和“义”。

首节 上一节 115/6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死守四行仓库,被周姐直播了?

下一篇: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