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456节

  十几年前,坐在这里的全都是想要复习汉室的一群人,他们的眼睛中燃烧着熊熊火焰,他们想要让这一切都变得更好,想要挽救天下、想要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大汉,一个让苍生黎民都能够吃饱饭的大汉。

  那个时候他们心意相通,没有人会做出什么所谓“背叛”的事情。

  可今时今日呢?

  刘备只得慨然一笑,坐在这丞相府中的人,除却一个诸葛亮之外,其余人恐怕都已经心中没有大汉、没有苍生了。

  马超想要大汉一统之后,坐镇西北,或许叫做割据封王更好一些。

  西北王?

  其余人呢?

  刘备不知道。

  他只是坐在那里,闭上眼睛,心中悄然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个哪怕会跌的粉身碎骨的决定。

  此时的他突然有些感慨。

  “三十年功名与尘土,惧都落入烈火窟。”

  “昔年同道之友,今日相背矣。”

  一切都成了各大世家的争斗罢了。

  还有谁会在意苍生呢?

  正统元年,夏。

  在琅琊天子下达诏书的第三天,魏王府的魏王便做出了应对,他上书委婉的表达了拒绝,表示自己并没有这个才能可以接受这个位置,并且表示自己一定会继承自己“父亲”的宏大愿望,为大汉的一统和兴复而努力奋斗。

  在曹丕委婉的表示了拒绝之后,这一出戏便进行到了下一步。

  在正统元年的夏天,在魏王表示拒绝的第二个月,天子再次发布了禅让诏书,这一次的禅让诏书更加恳切、更加令人落泪,其中甚至表示出自己没有子嗣可以继承这个位置,所以希望魏王不要拒绝自己的禅让,希望魏王能够看在天下苍生的面上,接受自己的请求。

  这一次,天子刘协的禅让更加直接,他下达了“禅让宝册”

  “册曰:“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

  “于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祇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宝册既已经下达,这件事情似乎已经没有了转回的余地,但魏王显然并不认同。

  他上书了一道十分慷慨激昂的奏疏,这道奏疏被记录在史记·汉书、观汉纪、以及汉书三本史记当中。

  此奏疏名为“上书再让禅”

  全文如下

  “奉今月壬戌玺书,重被圣命,伏听册告,肝胆战悸,不知所措。天下神器,禅代重事,故尧将禅舜,纳于大麓,舜之命禹,玄圭告功;烈风不迷,九州攸平,询事考言,然后乃命,而犹执谦让于德不嗣。况臣顽固,质非二圣,乃应天统,受终明诏;敢守微节,归志箕山,不胜大原。谨拜表陈情,使并奉上玺绶。”

  翻译一下也很简单,暗戳戳的告诉天子刘协,你的程序没有走全,我哪里敢接受这样的诏书呢?

  在这道奏疏呈给天子的当天晚上,曹丕趁着夜色进入了未央宫中,而后自己写下了一道用于明日颁布的诏书。

  次日。

  天子诏令,赐予魏王曹丕宝玉、玄圭,再陈述了魏王以及魏武王,也就是“曹操”的功绩。

  这一次,魏王接受了这一道诏书。

  而后,程序便开始继续流转。

  在第三次上书委婉拒绝了刘协的诏书之后,天子第四次下达了禅让诏书,而这一次,魏王终于接受了。

  这一出盛大的、让天下都陪着演出的戏剧终于委婉的结束了。

  魏王如天下人所愿、如大汉天子刘协所愿、如朝廷世家所愿、如自己所愿,终于坐上了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在繁琐的登基大典之后,魏王颁布了第一道诏书。

  “皇帝臣丕,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

  “丕只承皇象,敢不钦承。卜之守龟,兆有大横,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谨择元日,与羣寮登坛受帝玺绶,告类于尔大神;”

  “唯尔有禅,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

  这是必要的程序和手续之一,在这一出戏剧的最后,魏王、哦,不,是新任的大魏天子曹丕下达了一道册封的诏书。

  册封前大汉天子为“山阳王”。

  改元“延康”

  而后,新任的大魏天子加封了自己的父亲曹操为“太祖皇帝”,也就是“魏太祖”,谥号为“武”,即为“魏武帝”。

  在史书中,这样简单的记载了一句这件事情。

  “延康元年,献帝禅于文帝,文帝三辞不受,然则顾天下之忧,不得以而受之。”

  “则赐献帝为山阳王,与大魏同受。”

  “帝初登,则加太祖武皇帝。”

  在献帝第二次进行禅让的时候,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一次并非是和之前曹操那次一样的“演戏”与试探,而是一场真正的戏剧。

  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迎接新的皇帝,迎接新的朝代。

  历史也正式从这一刻开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分割线,如果说此前名义上天下还是“大汉”与“大虞”的抗争,那么今日起,天下纷争便是“大汉”“大虞”“大魏”的三国鼎立了。

  历史书中的记载也同样如此,在所有的历史书籍、以及后世历史学界的公认中,都将这一年之后的时代称之为“三国”。

  而此前的时代则是称之为“黄巾伐天”,将之归属于汉末。

  长安

  在大魏建立了之后,丞相府内便一直来来往往的有人前来,有世家子弟,有跟随刘备许久的人,甚至张飞、关羽也在此列。

  他们都劝诫刘备,既然大魏已经废除了天子,那么他们这边是不是也要有什么动作?

  只是单纯的斥责可以么?

  他们话里面的意思很清楚、很简单,他们想要让刘备称帝。

  刘备如果不称帝,他们永远无法封侯拜相,如果刘备称帝了,未来乃至于一统了,他们也不再是如今的身份了。

  在这些人的劝诫之下,刘备只是坐在丞相府内,一动不动。

  夜晚

  风徐徐的吹拂着,一切都像是最寻常时候的模样。

  刘备坐在丞相署的后院中,看着满天的星辰。

  身后响起一阵脚步声,随即一道声音响起:“丞相.”

  刘备轻声开口道:“你也是来劝我的么?”

  诸葛亮只是笑了笑,他坐在了刘备的身旁:“亮平生有匡扶汉室之志,如何会劝诫丞相称帝?”

  他看着刘备,声音坚定。

  “我愿随丞相而动,若事成,则大汉危而转安,若事败,则一切都不过是黄土一抔。”

  “丞相不惧。”

  “亮有何惧?”

第397章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完)

  正统二年的秋天。

  这个秋天发生了许多事情,但在史书上基本上没有记载。

  在曹魏天子登基之后,魏国对于世家的纵容便更加放肆了,朝堂中大部分的官员全都出身世家,而那些寒门子弟,哪怕是有些才学的寒门子弟,也被挤到了一些不重用、或者说重要但却没有什么权势的位置上。

  但不得不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某些程度上说,世家对于朝廷进展的推进还是很强大的。

  曹魏天子在九品中正制度施行之后,得到了世家的帮助,从而完成了对境内大多数地方的掌控,并且还攻下了幽州边境的一些蛮夷之地。

  他们攻打这些蛮夷之地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想要占领这些地方,他们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劳动力”罢了。

  蛮夷之人,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

  用自家的百姓当做徭役的话,死的多了还是要心疼的,毕竟这些人意味着稳定的税收来源以及稳定的田地、粮食来源。

  可用蛮夷之辈就没有这种反应了,毕竟他们不过是耗材而已。

  曹魏进入到了一种飞速发展的时期。

  几乎超越了大汉的发展。

  正统二年,秋,九月十八。

  秋风萧瑟起,长安城陷入了一种寂静的状态当中。

  九月十八日晚上,长安城境内发生了一场“政变”,这是在陈氏的史书中唯一对这一次事件有所记载的“描述”,史书中将其记录为“政变”。

  这场政变因为发生在“正统二年”,所以又叫做“正统事变”。

  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个残酷的政变之夜,但却记录了这一次政变之后的结果。

  “正统二年九月十八,夜”

  “长安惊变之事。”

  “天子禅让于贤王刘备。”

  “腊月十九,帝崩,无子。”

  是的。

  翻遍所有的史书,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只能找到这简单的三行字。

  没有起因,没有经过。

  只有简简单单而又看着令人心惊胆战的“事变”“帝崩”“禅让贤王”几个大字。

  后世中对于这件事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讨论,但在“诸葛遗书”出土之前,史学界一般认为正统事变是由刘备发动的一场政变,目的便是为了登基,坐上皇帝的宝座。

  也正是因为这个认知,所以刘备刘玄德在后世的名声并不算很好,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差的了,甚至比曹操还要差一点。

  曹氏的族人一直说,曹操本人并没有称帝,但是刘备却称帝了,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一直说曹操有野心的刘备才是最有野心的。

  并且感慨当年青梅园中的三个故交,最后竟然只有曹操没有叛逆。

首节 上一节 456/6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死守四行仓库,被周姐直播了?

下一篇: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推荐阅读

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