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128节

  李景隆还在怒吼不甘,前面朱高煦有部分骑兵已经开始冲击他十几万兵马的中军大营。

  因为现在南军中军全军崩溃,前面大量败兵都往后跑,南军中军大营的崩溃已经影响到远处的南军其他各部的稳定。

  “曹公快走。”

  “大帅,燕军来了。”

  几个部将赶紧拉起李景隆,几乎是连拖带拉把他架出战场。

  李景隆一走,现场立马就崩塌到底,就好像大楼被抽掉根基似的,轰隆倒塌。

  十数万中军大营全部崩溃,所有人争相逃窜,无人能组织抵抗。

  紧接着南军各部东南西北各方兵马几乎连贯着纷纷崩盘。

  郭英、吴杰等往西,原路退向真定和定州,平安见势不妙带着自己的骑兵先往东,再折向南、徐凯则逃向沧州。

  南军所有辎重、火炮、马车全部丢弃。

  白沟河重演了白河之战的一幕,南军四下崩逃,无力抵抗,燕军到处追杀,不费吹灰之力的砍下他们的头颅。

  大量的南军被逼进白沟河,很多人跳进去后,再也无法上来,白沟河一夜间浮尸上万,积堵水道。

  战争如此残酷,只是一天一夜的功夫,大明朝上下,数万百姓永远失去了丈夫、父亲或儿子,另有近十余万直接选择投降。

  李景隆六十万大军在白沟河一败,死伤过十万,投降过十万,一下子就损失了三分之一,但另外几十万大军也不是一时半会全都能跑掉的。

  燕军追到白洋淀月漾桥,在上次伏击南军这边又重创了南军。

  这边也算是来回南北必经之路,当然,也可以选择绕远路。

  月漾桥就这么宽,几十万步骑中有一大半是往这个方向跑的,有聪明的人就绕过去,宁愿走远路,也不走这桥。

  但绝大部份都习惯从这桥经过。

  这桥太窄,十几万步骑挤的水泄不通,逃命速度瞬息大降,后面的聪明人就知道绕道,有的傻乎乎还在等着前通通。

  结果很快燕军追上来,又给南军重创,史记:杀溺蹂躏死者数万人。

  桥下的河流这会真是被密密麻麻像死鱼般的尸体给堵住了,只见尸体不见水。

  这两次重创后,南军损失已达十余万。

  李景隆先逃回德州,但四月二十七日,燕军追击到德州,还没打几天,李景隆又跑,德州被破,南军储存在这里的大量粮食辎重全部被燕军所获,南军连投降带被杀伤,又是损失数万。

  五月初七,李景隆逃至济南。

  十五日,燕军攻济南,李景隆匆匆集合了下兵马,还没开打又是惨败,李景隆自己直接就跑了,燕军把济南团团包围。

  此时李景隆出发时的六十万大军,除了跑到真定,沧州、定州等地的,余下已经不足十万。

  另一方的燕军,仅受降就破十万,因为这次俘虏太多,或者怕粮草不济,燕王并没有全部接受,让人从中挑选,最后有两万多老弱南军被遗散回家。

  同时从其中抽出数万精壮,由李远、陈旭和瞿能父子分别带着,回北平附近训练,以做后备。

  当时朱高煦意见很大,还多次找到丘福,请他向燕王建议斩杀瞿能父子,被丘福劝阻。

  五月中旬,济南城下。

  燕王大军二十余万,已经把济南城围的和铁桶一样,燕军营帐连绵十余里,重演和复制李景隆兵围北平时的壮观画面。

  今天一大早,燕王朱棣就带着一帮子亲信大将在济南城外数百步观看地势。

  济南是有名的大城重府,周长约十三里,高约三丈(十一米),阔五丈多(16.7米),西门、南门、东门外还筑有瓮城,城关建有城楼4座、箭楼3座,城墙上筑有角楼、敌台、铺舍等防御设施,垛口约3350个,平均两米一个垛口,下部由青方条石垒砌,地面上约2.5米,上部青砖砌筑,每块砖重10—15公斤,可谓固若金汤。

  济南城上的火炮比真定城还多,所以大伙十分小心,尽量离的远点。

第156章 简单的数学题

  朱高煦这时正和徐祥骑着马在最后面,因为要攻城,朱高煦肯定要往后躲,他的心腹兵马都是骑兵,没理由去攻城。

  不过他正在观察不远处两个人。

  前几天燕王带着大军经过临邑,宿安人纪纲与同乡穆肃结伴投军,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自愿跟随燕王效命,燕王喜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穆肃和收为帐下亲兵。

  这个穆肃在历史上不算有名,但纪纲可是太有名了。

  这会纪纲刚从军,虽然低眉顺眼的跟在燕王身后,但他身体壮实,手臂粗壮,确实给人一种孔武有力的感觉,他自称弓马娴熟,看来不假。

  这纪纲反应很敏锐,余光一扫,转过头,正好看到朱高煦在观察他。

  纪纲抬头看去,燕王和一众大将对着济南城指指点点,前面好多人,他赶紧转过头脸上挤出笑容,并飞快往前几步。

  “小的纪纲,拜见高阳郡王。”

  “你就是纪纲,好,好。”朱高煦微笑点头。

  纪纲也不多说,又飞快回到原位。

  那穆肃就没这么圆滑,他呆呆站在原地,似乎不理解纪纲为啥要和朱高煦打个招呼。

  “这个纪纲倒是很会投机取巧?”徐祥低声笑道。

  “徐将军你敦厚老实,纪纲可是圆滑的很,这种人将来很容易飞黄腾达。”朱高煦淡淡的道。

  徐祥深以为然。

  他在北方干到六十多岁,还是个副千户,还好这次奉天靖难,借孙岩介绍,跟了高阳王。

  现在终于升为指挥佥事。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却听朱高煦这时道:“徐将军看这济南城好打不?”

  上次打居庸关,就是徐祥想的办法,所以朱高煦马上问他。

  徐祥摇头道:“济南城周长才十二里左右,但里面有南军近十万人。”

  “南军把城墙上站满了,三千多垛口每个站一人,只要三千多人。”

  “就算站十排,有三万人防守就足够了。”

  徐祥说的很简单,济南城里兵多,易守,不好打。

  想想当初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北平城二十多里长,才一两万人,都能守住。

  现在对方有近十万人,都可以轮流守城,真的很难打。

  朱高煦在城池攻守战的经验,以前都是从小说电影里看到的,后来经历了居庸关,永平等攻防战,然后又询问过一些守将,比如永平守的很好的郭亮。

  通常可以用算术题简单的来算,比如像济南城这样的周长,以三千垛口来算,平均每垛口一个人,同时在城头的,有五排人就算比较强的防守力量。

  也就有一万多人就够用。

  当然,守城兵马是越多越好,多的可以当预备队,也可以轮换。

  所以南军在城中十万人马,加上原来济南城的守军,那真的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至于守城的老幼妇孺,北平时发动了大量,这些可以忽略,因为每个城池守城时,都会动员来帮忙。

  朱高煦听着徐祥的分析,好像无法攻克似的,但历史上,似乎差点被朱棣打下来。

  因为攻城,不能用简单的人数多少来计算。

  够阴,够狠就行,朱高煦暗暗的想着,毕竟朱棣就用了很阴很狠的行为。

  就在两人私下交流时,前面燕王朱棣也调转马头:“走,回营。”

  燕王带着诸将回到中军大帐。

  朱高煦根据他表情来看,似乎看不出什么。

  燕王正常情况下,喜怒很难看出来。

  但他很会蛊惑人心,有时心情不好,也能装很高兴的忽悠大伙。

  诸将陆续跟着来到中军大帐。

  各路大将分两边站好,还是很有规律,以前燕王的一边,后来投降的一边。

  但现在投降的越来越多,有些级低点,也会站左边来。

  朱高煦现在站在左首第四个。

  排他前面就是丘福、张玉、朱能三人。

  其余的火真、谭渊、张武、王聪等亲信统统后边站。

  燕王等大伙都进了大营,便开口道,现在济南城已经是被俺们瓮中捉鳖围在这里了,但兄弟们刚刚从白沟河一路打到这里,人困马乏,全军先休整下,我们明天,先劝降。

  然后分配任务,各营都要准备督造攻城器械,一旦劝降不成,就开打。

  朱高煦虽然全是骑兵,也被分配到一个任务,率五千精骑,策应巡防济南北面,以防沧州徐凯来援。

  这个任务比较轻,徐凯败退沧州,燕军没去打他,他已经阿弥陀佛,哪里还敢过来救援济南。

  但朱高煦听完整个会议,还是很感慨燕王的套路。

  其实燕王也知道济南是坚城,不好打,所以故意说先休整下,先劝降。

  朱高煦又学到了,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话说出来,士气就不一样。

  第二天一大早,燕王派人把劝降书身寸进济南。

  此时的济南城上,正站着山东参政铁铉、参赞高巍、和都督盛庸三人。

  高巍去年向建文帝要求去劝燕王罢兵,上书了很多劝言,皆不报,黯然回京,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负责押运粮草的参政铁铉,两人同时听到前方大败的消息,看着大量败兵往南跑,铁铉决定回到济南,一路收拢了些残兵,及时回到济南城。

  而盛庸从白沟河大败后,立马带着本部兵马退向德州,中间他留了个心眼,没走月漾桥,绕了一个大圈子,走了点远路。

  虽然路上也遇到小股的燕军,但都被他击退,最后安然退到德州,然后又退到济南。

  没多久,李景隆败走,济南城能说的上话的就是铁铉、高巍和盛庸三人。

  铁铉拿到劝降书后,看了眼盛庸和高巍,故意道:“燕军势大,我们城中又皆是新败之军,不知能战否?”

  盛庸立马道:“末将虽不才,但食君之禄,须要忠君之事,愿为圣上--”抱拳向南方:“拼死一战,誓与济南共存亡。”

  “好。”高巍激动道:“老朽愿与两位同生共死,以报皇恩。”

  铁铉大喜,立马把盛庸引为知己,三人还歃血为盟,发下大誓。

  此时盛庸暗暗舒了口气,心里也是又惊又喜又是惶恐。

  其实之前李景隆在济南城外兵败,逃走,盛庸也是有机会逃的,但他左思右想,最终决定不跑,死守济南。

首节 上一节 128/5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