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第47节

  可如今这时候,太子要将他们外放到六部五寺!

  且不说会不会有什么罪名无辜牵连到他们头上,就算有太子的情分,就如今老朱这换官革职的速度,一年能在同一个官职上换三个人。

  一点不带犹豫的。

  他们耗尽半生,好不容易才升上来的几品官。

  换到六部五寺,要是做不到几个月,凳子都还没捂热呢就被革官降职,他们就是死了也不能瞑目啊。

  “太子殿下,东宫庶务荒废确是臣等的失职,但还请太子殿下看在微臣多年效力的情份上,再给微臣一个机会吧,微臣一定尽心竭力,不负皇恩。”

  “是啊,殿下,刊印之事,微臣只是一时半会没想好从何处筹措银两,微臣也欲请愿啊!”

  一众属官纷纷讨饶起来。

  可是机会已经给过他们了。

  朱标甚至还好意的提醒过他们一回。

  现在才想起来请愿,只会徒增朱标对他们的厌恶。

  但是常升提醒过他,太子胸怀仁德的美誉不能丢,所以,朱标还得和他们再虚与委蛇一番。

  “你们多虑了。”

  朱标摇头宽慰到:“孤不是要惩罚你等,只是朝廷如今更需要你们。”

  “正巧孤要修养几月。”

  “除了需要专人负责的刊印,东宫的庶务孤都会接手操持起来。”

  “也不会增补职缺。”

  “你们放心,朝廷会给你们一展所长的机会,给你们分配合适的官职,考虑到诸位这些年在东宫的不辞辛苦,孤也会上书,让吏部给你们调职时都提上一品。”

  有了升官的保证。

  许多人也不再嚎了,当官不就是为了升官吗?

  万一就分到了适合自己的官职,一坐就是好几年了。

  只有极少数的精明人这会还在悔的捶胸。

  托词,都是托词。

  在外当官,要冒着随时革职被贬的风险。

  在东宫当官,不仅是铁饭碗,还有不时的恩赏可拿,这是一品的俸禄之差能弥补的吗?

  他们怎么就迷了心窍,没反应过来呢。

  事已至此,谁也说不了朱标一个不是,甚至这群人中以后真有人发达了,他也得牢牢记住朱标今日的提携之恩。

  反正横竖不亏。

  朱标自然不会后悔。

  只是送走了这批人之后,看着一下显得有些空荡荡的东宫,联想着缺人的六部五寺,朱标不禁感慨到:“如今科举难以推行。”

  “处理奏书的问题倒是解决了。”

  “可朝野上下仍到处缺人。”

  “沙场校阅,招录生员的手段,对朝廷而言都不过是杯水车薪。”

  “必须得有一套临时可用的招募人才之法才行。”

  “升弟可有想法?”

  现在知道擦屁股难了。

  株连的时候干什么去了?

  常升腹诽了一句,但办法还是得想的。

  “朝廷想招人,不过是一句话的事,问题是招现在对口的可用之才,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种事,得找个名头够大的带头。”

  “思来想去,还得是姐夫出马。”

  “我,怕是不妥。”

  朱标摇了摇头。

  他是大明储君,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朝廷的颜面,如果以他的名义向外招人,很容易被人联想大明将来是不是都要以举荐选官,很多人更会就此开始四处钻营,进而动摇科举制的根本,影响天下孺子科考正道。

  常升一看朱标理解错了他的意思,顿时笑到:“姐夫你误会了。”

  “咱们都知道,科举才是正途。”

  “我的意思是,让姐夫你修几封书信,让那些已经告老还乡,德高望重的老臣们发挥一下余热。”

  “在各省府学风浓厚之地,以类科举之法,替朝廷培养,甄别,举荐人才。”

  “其中之表率,就是姐夫曾经的老师,太史公宋龙门(宋濂)。”

  “这是不是得姐夫自己出面?”

  朱标恍然失笑:“我竟把宋师给忘了。”

  “听闻宋师初回金华的头几月,来访的拜帖邀约几乎堆满书房,都希望宋师能为他们举荐一二。”

  “幸亏宋师整日闭门不出,只搜罗古籍。”

  “这才让大家的热情消退下去。”

  “我这就给宋师修书一封,说明情况。”

  作为与高启、刘基并称的“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的“浙东四先生”,宋濂的文名在整个大明都是公认的。

  尤其在刘基高启相继死后。

  宋濂的文名更是无出其右,尤其在浙东,那更是被士子学者奉为共师的人物。

  只要有他帮忙。

  整个浙东都可以算作朱标的后备人才基地了。

  只是为了大局和平衡着想,朱标得多找几个人,绝不能将所有的希望全押在一个地方。

第57章 科举改革的先兆

  东宫之中,基层的属官将大明的地图给朱标呈送了上来。

  每从东宫告老的属官中找到一名德高望重,还健康存活于世的大儒,朱标就将他乡里所在在地图上标示出来。

  除去应天,大明目前有十三省。

  再加上个作为龙兴之地的凤阳陪都,朱标自然是希望能够找出十四名德高望重的大儒来。

  只可惜翻遍了东宫官员的籍册。

  朱标也没找到几个来自北方的大儒。

  其余要么已经故去,要么就是名气不足。

  真正够格的,一名在蜀地,一名在洛阳,根本不足以辐射北方。

  而南方之地,一省三五名大儒都绰绰有余。

  这可把朱标的计划打了个稀碎。

  看着这悬殊的差距,朱标都不禁感叹:“北地学风不盛,更无出名的大儒,这可如何是好?”

  常升凑近一瞧,随手在北地划了一道弧线。

  “自宋时以来,天下一贯是北乱南稳,北方学风不如南方昌盛也属正常。”

  “但,大儒不够。”

  “姐夫干嘛不找自己三个兄弟凑一凑呢?”

  朱标看着常升划过的西安,太原和北平,顿时反应过来,这不正是他三个弟弟,秦王、晋王和燕王的封地吗?

  他们虽在北地。

  但封地之内的治安肯定比其他地方要好。

  再加之有朝廷的背书,招揽人才的效果说不定还要胜过大儒。

  “况且依我之见。”

  “除了宋师,只怕没几个大儒能推举出朝廷可用之才。”

  “毕竟在他们眼中。”

  “才俊就该如他们这样,熟读经史子集,品行端正。”

  “但放到朝廷,他们的作用,只怕还不如之前的东宫官属呢。”

  听到常升对这些大儒的评价,朱标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回。

  说他非议大儒?

  但事实不是已经摆在眼前了吗?

  东宫的这些“年轻才俊”,大半可都是这些告老的大儒推举进来的。

  “那该怎么办?”

  “倘若这些被举荐的人才千里迢迢赶到应天府,大半再被吏部甄选拒回。”

  “不仅有损这些大儒的名声。”

  “此后朝廷再想招募人才,恐怕也只能等到科举重开之日了。”

  常升不假思索的回到。

  “科考科考,当然得考了。”

  “不仅可以避免这些大儒凭自己喜好甄别人选,减少吏部的工作,更能顺带宣扬朝廷对于人才的重视,还能借着考题的设置,倡导朝廷所需的实用之风,为日后的科举早日储备人才。”

  朱标有些不安道:“这样不太好吧。”

  “如果剥夺了这些大儒甄选的权力,只怕没几个大儒愿意出面替朝廷操持此事了。”

  常升一件恨铁不成钢的看向朱标。

首节 上一节 47/3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厨王:开局征服徐妙云的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