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第106节

  可闹出了笑话,却又开始自省,还是自己学问不精的缘故啊。

  好,那就继续读,读到老,读到死为止!

  老子就不信,我读不懂圣人的道理。

  于是乎,这样的死循环,就出现了。

  读书读了一辈子,读到了死,依然还觉得自己连圣人的牙慧都没有拾到。

  即便死了,依旧还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呜呜呜!”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哭泣起来。

  刘基愕然,缓缓转过头看向对方。

  竟然是……吏部尚书吴琳。

  此时此刻,吴琳高声悲呼:

  “陛下有此等之悟,老臣倍感欣慰,老臣读了一辈子书,可真正进入了仕途,却发现自己能用的东西太少,老臣一直都是迷茫的。”

  “老臣一度觉得,是自己书读得还不够多,所以才如此迷茫,于是就不停地读,可也陷入了那个怪圈里。”

  “今日听陛下一言,老臣终于解开了多年以来的迷茫,陛下,您是真正的‘圣明’之人。”

  吴琳说完,重重躬身拜倒.

第114章 格物与程朱理学的碰撞,朱元璋开启科举新时代

  不止是吴琳,在场的读书人中,哪个又不是陷入了那个怪圈里呢?

  在那心底深处,又何尝没有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呢?

  而朱元璋,则是点破了这一点。

  吴琳终于跳了出来,这不是因为书读的不够多的缘故,而是因为书读的太多了。

  天下的学问包罗万象,怎么能靠半部论语去解释?

  圣人当然是需要尊敬的。

  圣人之道,也是天下的大道,是人与禽兽有别的根本。

  可是圣人之道,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啊。

  要解决问题~,需知行合一!

  “……”刘基竟觉得自己的心,开始动摇-了。

  施耐庵站在远处,低头陷入沉思。

  胡惟庸面无表情,不知道在想什么。

  李善长心里叹息一声,目光不禁落在朱元璋旁边的陆涯身上,此人太可怕了。

  而此时,只见远处,有个读书人忍不住道:“宋朝的贤相赵普只凭半部论语,便可治天下,难道是赵普错了?”

  这确实是一个极好的反驳理由。

  “赵普当然没错。”朱元璋轻哼一声。

  那些被朱元璋按在地上摩擦的读书人,眼前一亮,忙道:“既然他没有错,那……?

  朱元璋直接打断了他们,哼道:

  “你们又在钻牛角尖。”

  “赵普生平,跟随宋太祖南征北战,四处用兵,这是读书吗?他窝在书斋里埋头苦读吗?”

  “不,赵普的半生经历都在带兵,他甚至都没有心思去读书。之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你们看来,似乎治天下,只需读半部论语就足够了。”

  “可实际上,赵普南征北战,见识了太多书里见不到的东西,他用实际行动去做了那些事。”

  “这就暗合了知行合一之道,读了半部论语便知了忠孝仁义,那么,何须深究何为仁,何为忠,何为孝?”

  “俯身去做事,在行事之后,学习到更多的道理,因而人们才称赵普为贤相。”

  “……”

  众人一时间又沉默了。

  老朱的许多话,足以发人深省。

  这就如有人要开锁,想尽了办法,搜肠刮肚,却无论如何也奈何不得这锁孔。

  琢磨了一千年,一群读书人还凑在那儿,七嘴八舌的研究如何能找到相匹配的钥匙。

  结果朱元璋今日,抬腿就是一脚,门……就一下子被踹开了。

  那么,唯一留给读书人们纠结的问题就在于,虽然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将门打开,可老朱这一脚,确实达到了读书人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可是打开的方式不对啊,咋办?

  于是乎,有人虽佩服朱元璋今日之论,可觉得他的道理,还是有点儿问题。

  可问题在哪,这理论水平又及不上朱元璋。

  而有的人,则恍然大悟,顿时激动万分,去他妈的锁,把门打开了就好。

  话说得够多了,朱元璋拿起那锄头,道:

  “时候不早了,这块地却只翻了一半,该歇也歇了,都给我把这地翻完。”

  “呀,还翻?”众人感觉很心塞,方才听的津津有味,才说一半呢,原来还要干活啊。

  但朱元璋自己都在干,所有人都不敢不干。

  于是,大家都只能捏着鼻子干活。

  另一边,施耐庵表情稳定,心却有些乱……

  错了吗?

  他脑海里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

  倘若是三十年前的施耐庵,或许不会有这个疑问,他甚至会跳出来,大义凛然地反驳朱元璋。

  可现在……历经了宦海沉浮,战乱不止,见识了这么多事,他内心的深处,何尝不知论语无用。

  可是……

  唉!

  这个朱皇帝,倒是有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他竟然直接批判程朱理学了。

  施耐庵默然无言,只是这心底深处,被朱元璋投下的那一颗怀疑的种子,却深深的扎根于内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色将黑时,罗贯中也走了过来,他身上狼狈不堪,满是污泥。

  但是,罗贯中却一扫之前的阴霾,感概道:

  “没想到啊,这朱皇帝竟然有如此见识,之前在张士诚手下做事的时候,就听闻过他,如今看来,他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不是没有道理。”

  施耐庵沉默不语。

  罗贯中想了想,又道:

  “刚才那篇劝课农桑,我以前也读过,觉得非常有道理,可今日听了国师和皇帝之言,顿时觉得那文章可笑至极。”

  “嗯……”施耐庵面无表情地点头。

  他心里酸酸的。

  “对了,老师,今日耕作下来,虽是疲惫不堪……”罗贯中沉默片刻,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虽然浑身筋疲力竭,可却有一种很充实的感觉,仿佛觉得……自己不再像之前那般无用了。”

  “你在家里读书写书,怎么就无用了?”施耐庵皱眉,他是老滑头了,不会被朱元璋三言两语动摇道心的,倒是罗贯中和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很容易被人蛊惑。

  当然……不算是蛊惑,就是容易被人带节奏。

  罗贯中想了想道:

  “读书固然有用,可读得多了,却是越来越糊涂了,老师你听到皇帝的话了吗?”

  “皇帝的话,虽然有些粗鄙,却屡屡直指要害,真是令人佩服啊,他竟有如此见识。”

  施耐庵冷笑:

  “你真以为,这是皇帝的见识?”

  “啊?”罗贯中一脸茫然:

  “不是他的见识,那为何能说出这样的话?”

  施耐庵没有说话,只是沉默地看着陆涯所在的方向,陷入沉思。

  那个年轻人,当真是了不得。

  罗贯中惭愧道:

  “老师,弟子如今年届三十有五了,却还没有考中个举人,实在是愧对老师的教导,弟子在书斋里读了很多很多书,可越读,越是迷茫无措。”

  “今岁科举,弟子又落榜,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考上进士,学生心里更加觉得无地自容。”

  “今日在此,学生学会了耕作,一日下来,方知这耕作,竟也有如此大的学问,学生很佩服那位国师,自然,其实学生愚钝,也不知他们说的到底是对是错,可学生既一事无成,那么不妨跟着他多学一学……”

  罗贯中的表情很认真,他是当真了。

  他觉得今日很充实,虽是身心疲惫,却感觉比成日坐在书斋里要好。

  他也不知道陆涯的道理对不对,可能是因为自己资质愚钝吧。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经过今日,他心里有了新的觉悟。

  俯身去做一点事,哪怕只是小事,也总比成日关在书斋里要强啊。

  他只中了一个秀才,却因为有了一个施耐庵这样的大宗师作为老师,这辈子都活在他的光环之下。

  ·· ········求鲜花··· ·······

  这种压力,不是寻常人可以想象的。

首节 上一节 106/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1662,奋斗在路易十四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