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385节
小公主面前放着一个小碗。
旁边的小长乐也差不多。
小长乐在李丽质怀里,大长乐抱小长乐。
晚上抱住两个小公主,美美的睡了过去。
这是萧然最喜欢的感觉。
......
洪武一朝
坤宁宫
“老大,最近情况怎么样?”朱元璋看向朱标。
朱标一身龙袍,多了几分上位者的威严。
这是之前的朱标不具备的。
“目前来说还算是正常,父皇不用担心,问题不大。”朱标说道:“其他人肯定是不舒服的,但是没有什么出格的表现。”
“赏罚分明,该奖励的自然不能吝啬,但是胆敢违法乱纪,绝不轻饶。”朱元璋看向朱标。
“爹,你就放心,暂时是没问题的。”朱标说道,“现在看起来正常的。”
“咱倒是要看看,他们敢不敢做犯上作乱的事情。”朱元璋等着,看这些人反应。
萧然突然出现,“大姨夫!大姨....”
朱元璋听到萧然声音,起身拉起萧然,“胖虎你可算来了!”
马皇后微微一笑。
“国师!”朱标说道。
“大哥!”萧然喊了一声。
从朱元璋这里算,叫大哥了。
“老四呢?”马皇后问道。
“老爷子没有来。”萧然说道。
朱元璋大概也明白了,问道:“小兔崽子,现在是不是有时间了!”
“是,这一次大姨夫想去哪里?”
朱元璋不假思索说道:“按照之前顺序,到谁了?”
“明孝宗朱祐樘了!”
“这个人如何?”朱元璋把水杯递给萧然。
萧然接过水杯,“史书对明孝宗的评价很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即位,年号弘治。”
“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
“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
“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
“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这个评价确实不错!”朱标也是很赞同的。
“文官这样评价他,说明这个人对文官态度很好,让文官满意了。”朱元璋现在也算是了解不少大明文官。
“确实,明孝宗被美化了!”萧然说道:“原因大姨夫也能想到。”
朱元璋皱起眉头,朱元璋对文官集团好感度越来越低了。
“他对文官想来是太友好了!”朱元璋有点不舒服。
“是啊!史书说他是中兴之主,但是各方面的数据却差强人意,真正的中兴之主是朱见深,明孝宗这个被史书给出高度评价的人,给儿子的却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朝代。”
朱元璋皱起眉头,“穷困潦倒?”
“是啊!”萧然点点头,“朱厚照接手的时候,大明国库空虚,穷的葬礼都办不体面。”
“怎么到了这种程度?”朱标很不解,“这样为什么还叫中兴之主?”
“自然是让文官喜欢了!”朱元璋眼神充满杀意。
一方面说明孝宗被文臣、史官奉以贤君、中兴之主,留有“弘治中兴”的美名。
另一方面,其御宇的十八年里却又找不出什么出类拔萃的政绩,中兴之说不但被后世质疑,还被认为无所作为而浪费了明宪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孝宗在继位之初就展现了一个少年天子锐意改革的新气象,他并没有去墨守什么新君之初不改先帝旧制的成例。
而是对宪宗遗留的各种“弊政”进行了大范围的清理。
罢免传奉官。
革除法王、国师、真人等封号。
诏令朝中不可崇佛信道。
将之前活跃在宪宗身边的妖僧邪道论罪下狱、处死。
将“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罢官撤职等等。
传奉官是明宪宗制定的一种全新的官员任命制度。
它指不经吏部审议,不经选拔、廷推、会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
换句话说“传奉官制度”将朝廷的人事权从文官集团手中全部回收到皇帝手中。
孝宗一继位就将这项重要权力还于了文官集团,文官们怎么能不感慨遇到了贤君。
“糊涂啊!”朱元璋有点生气。
朱见深的传奉官就是为了制约文官的,效果很好。
让文官深恶痛绝。
“明孝宗和文官集团渊源可不简单!”萧然看向朱元璋,“大姨夫别忘记了,明孝宗的皇后可是文官集团挑选的,明孝宗也是文官集团推上去的。”
朱元璋点点头,这些倒是记得,之前处理张皇后的时候说过。
除此之外,孝宗在皇帝这个职位上的工作热情甚至超越了太祖朱元璋。
首先明孝宗恢复了“土木之变”后就基本停办的“经筵”。
了解经筵和朝会的细节之后,不论是否喜欢孝宗这个人,都会佩服他在工作上投入的热情和精力。
因此即便是没什么实际成效,起码在臣子们眼中皇帝在勤政、忧国上是无可挑剔的,这就满足了被定性为“贤君”的基础性条件。
“勤奋方面倒是没话说,确实是做到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了。”朱元璋也是认可了。
萧然点点头,“是,都操劳过度了!”
孝宗身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善意,他始终以最大程度地善意去对待皇朝的平民、文武官员也包括他自己的敌人。
官员们因雨天滑倒弄脏官服和奏疏,失仪于君前,他从不会怪罪。
官员的奏疏中有错字,经筵官讲错经文,他都会予以宽慰。
当孝宗了解到一些官员会因政务繁多而工作到深夜时,他下令五城兵马司派军照明护送。
对于上朝迟到甚至是未告假获准而缺席的,孝宗大多数时候也是主动宽宥。
当然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因基本不予处罚,很多大臣借此故意缺席朝会,以至于孝宗朝的朝会也被戏称为“鸦朝”。
“他是一个好人,但是着绝对不是合格的皇帝!”朱标摇摇头,对明孝宗很失望。
“皇帝居然是烂好人,他做什么皇帝?”朱元璋也是一阵无语。
“大姨夫,这和明孝宗性格有关系。”萧然说道。
对于皇朝的普通臣民,孝宗也抱予很大的同情心。
每当灾厄发生,他都会对灾区的赋税予以减免。
并大力进行水利建设,对于水利工程以及参与人员也非常关心,常常对有功者予以褒奖和赏赐。
“对百姓这样咱无话可说!”朱元璋说道:“但是他对官员百依百顺,咱很不喜欢。”
“烂好人怎么可能做雄才大略的帝王!”朱标有点鄙夷的。
明孝宗是好人,但是作为皇帝来说,明孝宗失败的。
名臣刘大夏就是因为水利工程被提拔、重用的。
在朝政上,孝宗启用王恕担任吏部尚书,对官员考核进行了改革。
不仅对能力进行考核,对身体条件也进行考核。
没有能力的,以及年纪很大精力不济还占着位置的,都予以清退。
任命马文升为兵部尚书,对于日益庞大的军官团体进行革除和清理。
这些革新由于触碰到了太多人的利益而困难重重,加之孝宗为政非常宽仁,导致革新成果甚微。
虽然宽仁会让一些工作难以推进,但是“宽仁”本身是无法被责难的,尤其是被宽仁的对象大多是掌握着皇朝话语权的官员们,孝宗的形象和名声也就不会差了。
“难堪大用!”朱元璋给出评价,“庸主!”
其实孝宗任内还是对明朝的朝政做出了重大调整,只不过这种调整对于明朝来说没能起到好的作用。
弘治五年,为了减缓朝廷财政困难的窘境,弘治同意了户部尚书叶淇的建议,对开中法进行了改革。
开中法是明朝支持边关军屯的一项重要制度,主要是商人向边塞军卫输送粮食,朝廷对应的发放盐引,商人凭盐引贩卖食盐获利。
而商人们为了减少粮食的运输成本,就雇人在边疆开垦荒地,形成了商屯。
这样既满足了边塞军卫的粮食需求,也变相地开发了边疆的土地增加了人口,人口的增加也可以扩大军源,更利于边疆的繁荣和稳定。
本来是项难得的善政。
但是叶淇过于考虑眼前利益,他将盐引折算成白银直接售卖于商人。
表面上看太仓的岁入剧增,实际上是拆东墙补西墙。
因为商人买了盐引之后,就不会再向边塞输送粮食,商屯也随之荒废。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