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470节
“是没问题的,但是很多时候受文武百官掣肘...之前咱在时候,这些家伙也是阳奉阴违。”
现在面对朱标,不少人有点得寸进尺了。
愈发过分了。
“这是正常的,要是所有人都服服帖帖的,那就不正常了!”
朱元璋摇摇头,“锦衣卫虽然裁撤了,但是咱还是暗中让二虎留意了。这些混账东西,就是不老实,有谋反之心啊!”
“不至于吧!”萧然摇摇头,“现在的皇上可不是等闲之辈,不会这么大胆才是。”
朱标的能力肯定是在线的。
“李善长为首的这些家伙不老实,之前的改革很多人的利益被剥夺,现在很多人不满,只是没有爆发出了。”
朱元璋觉得危机重重。
“历朝历代的建国初期的守成之主都很难,要不然太宗这个庙号的含金量不会这样高。”
朱标登基,不出所料,庙号就是太宗了。
历史是一首午夜的奏鸣曲,同样的旋律饱含着不同的故事。
在历史上,前前后后出现了数十个政权在中原大地上建立统治。
这些王朝中,有的延绵十余代,有的仅仅二世而亡。
国祚长短不一,盛衰各异。
但是有趣的是,很多大一统王朝的传承之中,第一代交棒第二代时,国家往往会出现规模不等的动荡和不安。
轻则是宫闱喋血,重则是天下大乱。
有的甚至还会遗祸多代而不绝,最终酿成大乱。
这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规律,常常应验。
守业更比创业难。
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大多是从戎马生涯中获得皇位,少部分是以和平禅位的方式建立新政权。
这些开国君主中主要有两类人:纵横天下的霸主和吞吐天下的明君。
像是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就是典型的马上君王,手提三尺剑以成天下。
而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就属于精于政治的仁主。
但是,他们这些开国君主将皇位传递给第二代的过程中却总会有一些不和谐的事件出现。
汉太祖刘邦传给汉惠帝刘盈之后有吕氏专政。
晋武帝司马炎传给晋惠帝司马衷之后有八王之乱。
唐高祖李渊传位给唐太宗李世民之前爆发了玄武门之变。
宋太祖传承给宋太宗之时有烛影斧声。
明太祖传位给明惠帝朱允炆后有靖难之役。
除此之外的,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是二世而亡,国家倾覆。
而且秦二世即位有赵高、李斯沙丘之谋,矫诏篡位。
隋炀帝继位时也传出弑父杀兄的丑闻。
第一代传递皇位给第二代的过程中还真的是多灾多难,刀光剑影。
第二代皇帝的死后谥号也非常的类似。
李世民,赵光义都是太宗,太宗在古代的谥法中指的是外藩入继,小宗取代原有的大宗血脉。
实际上,‘太宗’并不是王朝的第二个帝王专用。
只是大部分的朝代,第二个皇帝的庙号很巧合的使用了这个‘太字而已。
汉文帝刘恒,庙号是太宗,但他是汉朝第五个帝王。
朱棣也如此,他是明朝第三位帝王,庙号也是太宗。
不过,他登上皇位后并不承认朱允文是第二位帝王,还把朱允文时期的年号改成洪武,这表示朱棣是继承朱元璋的帝位,符合宗法。
刘盈,司马衷,朱允炆的谥号都是惠帝。
“惠”在谥法中“柔质慈民曰惠。
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
与谓施。
也就是所谓的心性慈祥,体恤下情,有点安慰同情的意味在其中。
基本上就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传位给汉明帝刘庄时比较太平。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中间还经历了一次皇太子刘疆主动将太子位让给弟弟刘庄的过程。
这种行为在古代被称为“让国之德”,是极为少见的。
所以,才能够实现安然的传承。
这些都证明在王朝的第二世代往往是一个统一帝国的转折点,有可能从此而亡,短祚而终。
也有可能就此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更进一步。
所以说,这种现象也并不一定的坏事。
现在朱标面对就是这个很关键的时期。
“老大不会太轻松的。”朱元璋也感觉到了,“现在很多人在隐忍,也可能是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这个可能性很大,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不稳定因素太多了。”
“开国功臣是一个吧!”朱元璋第一个想到就是这些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
“这是自然,还有就是王朝根基不稳,这需要很多时间。”
“咱倒是要看看,会发生什么。”有朱元璋在,问题不大。
朱棣和小朱棣也是有恃无恐。
权力结构在第一代皇帝时期很难稳固。
开国之君由于需要在前代的废墟之上重新建立起一套政治秩序,需要的时间很长。
开国皇帝在位的时间一般也不算很长。
秦始皇:12年,汉高祖:12年,隋文帝:23年,唐高祖:9年,宋太祖:16年,明太祖31年。
朱元璋的算是最长了。
从历史的发展看来,一个国家的重建基本要花上半个世纪才能够走向繁荣和稳定。
历史上的极盛景象也基本上都发生在王朝建立50年之后。
建立文臣武将的队伍序列,建立地方的行政组织,征收赋税,管理百姓都是细致工作。
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继承当然也是国家行政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第一世代到第二世代的更替中,国家很多开国元勋都会进入到储位风波之中,这就增加了政治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比如唐朝就是很明确的皇帝态度暧昧,大臣各选阵营,太子宫和秦王府成为了两个司令部,互相势成水火,除死方休。
所以,政治结构的不稳定是导致继承风波的最大因素。
“这个咱大明没有,都是老大的太子党。”这一点朱元璋很自豪。
朱标当太子的时候,不可能存在争夺太子之位的情况。
“确实是。”
“应该是独一份了吧!”朱元璋问道。
“大姨夫,你忘记朱厚照?”
朱元璋转念一想,“对,那个小兔崽子是独生子,没有人很他争!”
朱元璋摇摇头。
国家初建立时兵权不稳,军队四散,很多人既忠诚于国家元首也忠诚于战争阶段的老长官。
刘邦时期就是因为兵权分散,到了吕氏作乱的时候,周勃这位曾经的大将军振臂一呼,仍然可以一呼百应。
足见开国时期忠诚的士兵保留到了吕氏作乱时,顺利保护了刘氏国家。
之后的唐代和明代也有类似的问题,明朝太祖时期将兵权分封到了藩王手中,这就是酿成靖难之役最重要的原因。
国家的继承方面最大的变量就是皇帝本人的喜好和态度。
正如同朱元璋宠爱太子朱标,朱标早亡后,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扶持年幼的朱允炆登基。
一方面是为了嫡长子继承,立规矩。
另一方面也有点爱屋及乌的感觉,把皇位给朱标一脉。
而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恩怨也有李渊暗中和稀泥的缘故,他既想要李世民为其攻城略地开疆拓土,但是心中又青睐长子继承江山。
正是这样的矛盾,才使得李世民不安于现状,李建成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而开国之君的性格有非常的强硬,对于某件事情会非常的执着,不会被外力所左右。
因而,第一代到第二代的传承中才会有这么多的故事发生。
“胖虎,如何是重来一次,咱走的时候李善长这些人,肯定也不会留下的。”
朱元璋就是明白这些人的影响力的。
自己在还能镇住,自己不在后世子孙很难应付。
关于这一点,李治很有发言权。
李世民留下的托孤大臣,让李治苦不堪言。
典型的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了。
李治虽然是皇帝,但是前期被各种拿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则天帮了李治大忙了。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