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90节
赵光义倒是对刘娥产生了好奇心。
“莫非也是武则天一样的女性?”
萧然想了想,“她可没有做女帝,也可能是有想法,但是没实施。”
刘娥垂帘听政期间,下令禁止兴建宫观,废除宫观使。
设置谏院以了解下情,严惩贪污以澄清吏治,重视水利以发展农业,发行官交子以通天下之有无。
刘娥终结了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存在十年之久的“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匡胤点了点头,“此人不输男子啊。”
萧然撇了撇嘴,说道:“她可比一些皇帝做的好多了,当时宋真宗的时候,那什么天书运动,真是想想就可笑,还兴修道观,大兴土木,费人费钱的。”
赵光义赞同道:“确实如此,而且她既然能发行交子,就证明她是个有远见卓识的。”
交子可比那些什么金银铜钱要便利不少。
萧然也说道:“就连后世对她的评价也很高。”
这时,赵匡胤说道:“她真的没有称帝的心意吗?”
萧然想了想,叹了口气,说道:“也许是有的吧。”
当时刘娥曾于上朝时问及群臣:“唐之武后是什么样的女主?”朝臣回答:“唐之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刘娥听后沉默不语。
而自从这之后,哪怕有人鼓动她称帝,她也是直接把奏折给撕毁了,说自己不想做对不起宋朝列祖列宗的事情。
其实要是萧然来看,刘娥还真就是被当时这男尊女卑的社会条件给耽误了。
不然要是放在现代,这就是妥妥的一个女强人啊。
而且刘娥家世贫寒,能到这一步,完全还是靠她自己努力。
这不是妥妥的白手起家的典范么。
要是刘娥真的登基称帝的话,也不知道又是个什么光景。
这时,赵光义问道:“那她又如何贪恋政权的呢?不是已经把奏折撕了么。”
萧然说道:“其实不过是因为刘娥隐瞒了赵祯的生母是谁的事情,后世的解读,便说她是不想赵祯知道,可能是怕赵祯知道后,她就无法把持赵祯了。”
赵匡胤冷声说道:“荒唐!就算赵祯知道他的生母是谁又如何,垂帘听政的人又不会变!”
萧然也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毕竟刘娥垂帘听政,可是宋真宗亲自说的,谁也不能改变,而且,在刘娥死后,还有人告诉赵祯,意思是赵祯的生母是刘娥害死的。”
赵光义问道:“那这件事情可是真的?”
这萧然可不知道。
“这谁都不知道,我只知道,等赵祯知道他生母是谁之后,到了他生母李氏的灵枢查看,发现她生母是被厚葬的,而且用了水银防腐,面部栩栩如生。”
赵匡胤有些不解,“那又能证明什么呢?”
萧然说道:“自然是证明李氏身上没有外伤,不是被人所害了。”
赵匡胤一想,也是,就算是下毒,被毒害的人也不会死的很安详,一定是能看出来的。
萧然接着说道:“赵祯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还说‘人的话,岂可尽信啊!’,更是在刘娥灵柩前焚香祭拜,哭着说:“自今以后,大娘娘一生清白了!’”
说到这,萧然叹息一声,说道:“赵祯其实对刘娥还算是不错,在刘娥死后,赐给她谥号“章献明肃”皇后,旧制皇后的谥号本是两字,从刘娥开始,临朝称制的皇后,谥号为四字。”
“这样看来,赵祯也并没有和刘娥剑拔弩张,为什么说他那游移不定的性子,是因为刘娥呢?”赵光义问道。
萧然想了一会,说道:“我觉得,可能就是因为刘娥做的太好了吧。”
赵光义不解到:“为什么会这样,既然刘娥做的好,那赵祯更是应该学习才对啊。”
萧然却摇了摇头,“正是因为刘娥做的太好,导致百姓和朝臣都对她很敬佩,所以在登基后,赵祯就会担心自己做的不好,而被抨击。”
赵匡胤也说道:“正是如此,就好像有一个人,比你做得好,别人就会将你们两个进行比较,你自然是想要赢过对方的。”
赵光义一想,便明白过来。
“原来如此,所以他是觉得大臣们做不出政绩,就要调动,却忘了官员要做出政绩也是需要时间的。”
萧然点头,“刘娥垂帘听政的时候,朝堂上十分动荡,所以当她平息了一切的时候,就会显得她很有作为,等到一切平静下来,再想大有作为,就很难了。”
第346章赵匡胤生气了,变法的阻碍者!
赵匡胤也跟着解释道:“这就好像,当一个人的起点是负数的时候,只要他能前进一点,就显得很令人惊讶了,当一个人的起点就是十,除非他大跨步的前进,不然就会给人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
这话萧然还是十分赞同的,“就是这样,哪怕两人的政绩相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给人的感觉自然也不一样。”
赵光义则是说道:“但是不管怎么说,刘娥的政绩是无法泯灭的。”
萧然连忙说道:“那当然。”
这时,赵匡胤不怀好意的说道:“那你是觉得,赵祯比不过刘娥?”
萧然想了想,说道:“其实这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可以说,就连赵祯的皇位,都是刘娥帮着坐稳的,我并不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赵祯能做的更好。”
说到这,萧然话锋一转,说道:“当然,也不能说赵祯做的不好,不说别的,起码赵祯不是那种安于守成的皇帝。”
赵匡胤说道:“何出此言啊?”
萧然说道:“我们之前一直有说过庆历新政,你们还记得吗?”
赵匡胤和赵光义都点了点头。
萧然接着说道:“庆历新政,就是赵祯主导的。”
当时赵祯不安于守成的现状,针对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以及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三冗”的现象,有志开展革新。
他多次以“天下事责大臣”,意图有所作为。
赵祯授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锐意进取。
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但是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庆历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不过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赵匡胤有些愤恨的说道:“这些贵族官僚总是如此!耽误大计!”
萧然则是说道:“大家都是看重自身利益的,倒也是人之常情。”
这种事情,看起来确实令人生气,但是却又无可奈何。
就连萧然也觉得,如果他是那些官僚贵族,他也肯定不会让人触犯自己的利益。
赵光义虽说也觉得他们耽误事,但倒是也能理解萧然的看法,他更关注的是赵祯这个人。
毕竟按照萧然的话来说,他可以说是一个还算是出息的皇帝了。
于是,赵光义便问道:“赵祯此人除了宽厚之外,还有些什么其他的优点吗?”
萧然点了点头,“赵祯宽厚仁德,在识人的方面也很出众,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很理智。”
有一天,赵祯退朝回到寝宫,因为头痒,没有脱皇袍就摘下帽冠,叫梳头太监进来替他梳头。
太监梳头时见赵祯怀中有一份奏折,问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折?”赵祯说是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
太监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
赵祯没有接口,太监又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采纳吗?”
赵祯说:“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
那太监自恃一贯为赵祯所宠信,就不满地说:“如果采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
赵祯听了,顿然站起,呼唤主管太监入内,按名册检查,将宫人二十九人及梳头太监削减出宫。
事后,皇后问道:“梳头太监是陛下多年的亲信,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将他也削减?”
赵祯说:“他劝朕拒绝谏官的忠言,朕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赵光义满意的说道:“能这样的人不多啊!有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偏向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枕头风’这种东西了。”
赵匡胤的关注点则是在那个宦官身上。
“这些宦官,真是不知所谓!”
萧然却不赞同,“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其实也不是所有的宦官都不是好的,不说别的,就说张茂则吧,他也是赵祯身边的宦官,但是这个人却不一样。”
张茂则虽然是个宦官,但是却很有胆识。
有一天,宫中夜里有盗贼,张茂则首先翻入屋内,擒获盗贼,因此升领御药院。
宋仁宗患病期间半夜召见他,有宫人想要关闭宫门,张茂则说:“事无可虑,为何要使得中外生疑呢?”
在一年上元节夜晚,宫中起火,他带领大家及时扑灭火情,宋神宗赐他窄衣金带。
就连史书的评价也对他多为赞赏。
说张茂则性俭素,食不重味,衣裘累十数年不易,入内都知张茂则,宿卫宫省,更历四朝,清谨忠勤,宜在褒劝。
甚至称他为宦官之贤者也。
闻言,赵匡胤也只能说道:“如果按你说的,这人虽然不是什么有大才能的人,但是至少不是蛊惑人心的人。”
萧然点头,“确实,而且张茂则为人耿直。”
宋仁宗生病,宰相至内东门小殿问候起居,皇帝从禁中跑出来,大声说:“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言语非常错乱。
张茂则闻言即自缢,左右解救,未遂。
宰相文彦博责备他说:“天子有疾,所说的不过是病中谵语而已,你何必如此!你若是死了,将使中宫何所自容?”仍戒令他常侍皇帝左右,不得辄离。
说到这,赵匡胤不由得阴谋论起来,“这真的只是赵祯在说胡话吗?”
萧然无奈说道:“其实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当时的曹皇后,这人我之前和你们说过,她的性格很好,是史书上都承认的那种,而且张茂则也不是结党营私的人,怎么可能谋逆呢。”
第365章北宋完人范仲淹,为国为民的典范!
赵匡胤一想,也是,一个是皇后,一个是宦官。
他们两个虽然有可能谋逆,但是这两人都没有结交什么大臣,而且,当时朝中大臣可都是忠心耿耿的有才之人,怎么可能参与谋逆呢,想想就不可能。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