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91节
“你这么说的话,倒也是。”赵匡胤说道。
赵光义则是看着赵匡胤说道:“大哥,现在你知道了,哪里可能都是坏人呢?”
赵匡胤不满的冲着赵光义说道:“你还管教起我来了?!”
赵光义闻言,只能闭嘴。
可恨,不过是生的比他早了几年,就成天欺压他!赵光义十分不服气,但是也不敢和自己兄长对着干。
萧然看着他们两个就觉得好笑,可能这就是血脉压制吧。
看到萧然的表情,赵匡胤不满,但是也不能不让人家笑不是,于是只能说道:“你快别笑了,事情还没说完呢。”
萧然茫然,“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吗?赵祯就是一个用人唯贤,但是对臣子的能力也不是很相信的皇帝。”
赵匡胤“啧”了一声,“我不是说这个,不是说庆历新政吗?”
萧然有些不明所以的说道:“但是不是已经说完了么,虽然庆历新政不错,但是因为太多人的阻挠,所以夭折了啊。”
赵光义则是说道:“那范仲淹呢?”
萧然了然,说道:“范仲淹可厉害了,他被称为北宋第一完人。”
这评价就连赵匡胤也十分惊讶。
“都说人无完人,他竟然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萧然点头,“是啊,这种评价可不是谁都有的,不过他也确实很有才能,他之前说过一句话,到现在我们都要背诵的,可以说是名传千古了。”
赵匡胤问道:“是什么话?”
萧然一脸正色,“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赵匡胤也是一愣,口中喃喃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赵光义则是苦笑道:“能做到这些的,哪里有人呢?”
萧然摇了摇头,“确实,能做到这一点的很少,但是范仲淹可以。”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虽然说庆历新政只存在了不到一年,但是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改变了当时宋朝积贫积弱的风气。
范仲淹忧国忧民,不图个人荣华富贵。
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关心政治,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
由于他直言敢为,曾在八九年间里三次被贬。
能这么大起大落的人,也是稀少了。
一般来说,被贬了之后,不说阿谀奉承,起码也不会再那么耿直了,但是范仲淹就不,人家宁死不屈,颇有一种,有本事你就弄死我的感觉。
可以说,这也就是遇见赵祯这么个仁慈宽厚,同时还对朝臣十分看重的皇帝了,要不然他可能早就死了,根本就不可能起起落落的。
不说别的,就说赵祯想要废后的事情。
当时赵祯的皇后郭皇后,仗着有刘娥作靠山,她既不懂得谦让和宽容,更是逐渐养成了骄横自恣的性格。
太后刘娥死后,她依然旧习不改,仍沿用刘娥时的规矩,垄断后宫。
而赵祯亲政,却力图要摆脱太后的影响,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后宫嫔妃纷纷得宠。
当时最受赵祯宠爱的两个美人是尚氏和杨氏。
尚美人的父亲封官受赐,恩宠倾动京城,引起郭后的嫉恨,几番与尚氏发生冲突,尚氏自然也少不了在赵祯面前诋毁皇后。
一次,尚氏当着赵祯的面讥讽郭后,郭后怒不可遏,上前要抽尚氏耳光,赵祯跑过来劝架,偏巧一巴掌落在赵祯的脖颈上。
赵祯大怒,令宦官阎文应传来宰相吕夷简,让他“验视”伤痕,其实是为其废后寻求支持。
随后,赵祯下诏,称皇后无子,愿意当道姑,特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易名净悟,别居长宁宫。
此诏一出,朝廷大哗。
萧然说道:“其实这个时候,赵祯不过是在发泄他对刘娥的不满,毕竟他之前喜欢一个家世低微的女子,但是却被刘娥阻止了,所以赵祯十分不满,但是他这种行为,范仲淹自然不认同。”
当时宰相吕夷简因与郭皇后不和,遂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力主废后。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
但是却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
说到这,萧然一笑,“范仲淹这个人,就是认死理,好,既然我上奏你不让,那我直接当面怼你。”
范仲淹与御史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
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最后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
赵匡胤也无言以对了,“这,这样的人,确实少见。”
萧然点头,“可不是么,所以他就被贬了。”
赵匡胤眨了眨眼睛,“你之前说他三次被贬的时候,我还没当回事,现在倒是有些好奇了,他到底都是因为什么被贬的?”
萧然说道:“第一次,是因为他劝刘娥归还政权,第二次,就是这次废后的事情,至于第三次,则是因为他献上了一副《百官图》。”
赵匡胤问道:“这《百官图》又是什么?”
萧然神色有些复杂的说道:“《百官图》,全名《百官升迁次序图》,当时宋朝很看重资历,范仲淹就把京官晋升情况绘制成一份《百官图》讥讽宰相不能选贤。”
阿这。
赵匡胤和赵光义一时间都沉默不语,良久之后,赵光义才开口说道:“他的胆子倒是不小。”
这可是明晃晃的嘲讽啊!
萧然耸了耸肩,“没办法,谁让他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呢。”
赵匡胤也说道:“他可真是直言不讳啊,他就不怕赵祯真的杀了他吗?”
萧然想了想,然后认真的摇了摇头。
“我觉得他应该是不怕的。”
第366章范仲淹据理力争,令人敬佩!
当时范仲淹上疏请求刘娥归还政权的时候,晏殊都要被吓死了。
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
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并且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赵光义有些不可思议的说道:“这人是真的不要命了啊......”
萧然则是有些感慨的说道:“其实像是范仲淹这样的人并不少。”
赵匡胤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有很多谏官,那是真的为了劝谏而一头撞死的。
只不过很可惜,很少有昏庸的皇帝,会因为谏官的死亡就幡然悔悟的。
萧然继而说道:“还不止如此,范仲淹的耿直真的是表现在各个方面。”
范仲淹对官员的考核与任命极为严格。
他亲自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地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销”了他们的职务。
空出的职位,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任。
同僚富弼见他毫不留情,便说:“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了!”
范仲淹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于是全部将其罢免。
赵匡胤感慨的说道:“这才是一心为国的忠臣啊。”
赵光义点头,“确实是这样,而且也是一个孤臣。”
有一句话赵光义没有说出来,但是在场的几人心中都明白,那就是这样的臣子,才更让皇帝放心。
因为他提出来的意见,不论你愿不愿意听,却都是一心为国的政策。
他不会有自己的私心,也不会结党营私,这就意味着,他觉得一个人好,那就是真的好,可以放心用。
这样的人怎么能让人不放心呢,尤其是这人还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而这,也是一开始设置谏官的意义啊!
所谓谏官,不就是要在皇帝犯错的时候进行提醒么。
但是细数历朝历代以来,能真正做到这点的谏官,实在是太少了。
萧然喝了口茶之后,才继续说道:“除此之外,范仲淹不仅仅是一个文官,他还是一个武将。”
赵匡胤坐直了身体。
虽然说他对这种文臣很尊敬,但是还是武将更能激起他的兴趣。
只听赵匡胤问道:“那他可有什么政绩?”
赵光义无奈道:“大哥,你的脑子里怎么只有些打打杀杀的事情呢!”
赵匡胤不满道:“废话,我就是武将出身,打打杀杀不是很正常,更何况,边关不稳,我自然更关注。”
赵光义这下没有说话了,反正他是说不过他大哥的。
萧然也不在意这俩兄弟的争锋,而是说道:“还听不听了,你俩。”
赵匡胤两人回过神来。
“那自然是要听的。”
见他们都十分认真的样子,萧然才说道:“西北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宋境,于三川口之战大败宋军,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
当时朝野上动荡不安。
因边事吃紧,仁宗将范仲淹召回京师,与韩琦一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
范仲淹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
先前,边路分马步军部署统兵万余人,兵马钤辖领兵五千,兵马都监带兵三千,御敌时官卑者先出战。
范仲淹在检阅州兵马后得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每部置一将,加强训练,根据“敌之寡众”分别出战。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